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以汉口原租界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底关系分析、图形模式归纳等方法,对历史街区肌理原型进行解析。首先对历史街区肌理原型概念进行研究,探析其形态与原型;其次探寻汉口租界历史街区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取街区及建筑肌理原型,分析历史演进中的历史街区形态要素的稳定程度,揭示强势的形态构成框架基因。在形态类型学视角下聚集于两个方面:从历史演化过程中分析历史街区肌理原型的生成机制与分类;从当下建成环境中揭示历史街区肌理原型的形态与塑造者影响。分析方法可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尤其对我国的“城市双修”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个城市的考察或认知,先入感观往往是其空间物质形态的视觉感受,但深入后体验到的却是城市住居文化。住居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呈现出某种潜在的互动联系,究竟是住居物质形态决定城市文化格局,还是原有文化重塑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近代以来汉口住居的发展有着较为鲜明的社会发展历时性与地域空间识别性,其中住屋作为街区文化的物质载体强化了这种识别性;在考察近代汉口城市住居的过程中,发现多样的街区类型与住居形态形成不同的亚文化,以致构建了一种因果互动关系场所的“双向关联”;有基于此,透过对建构在异质肌理形态上的住宅街区文化宏观特征分析、住居类型的文化分析,过渡到关注特定住居环境下人的“行为与心理范式”等社会文化范畴关联上,这对于当下住宅开发,乃至如何建设可识别的社区文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居住街区肌理反映了住区中各物质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织,直接影响着住区的物质、经济和文化价值。基于对我国居住街区发展的认识,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通过城市道路网、土地利用现状、功能结构、道路组织、公共空间与建筑肌理六个方面对城市级结构肌理与街区级空间肌理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类型居住街区肌理的优势与缺陷,提出以营造半开放型社区为目标,分成"强化中心、解放道路与公共空间、重组结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对城西居住街区进行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城市历史街区为对象,在汉口历史街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建筑类型学的原理,探究汉口历史街区肌理原型的类型与意义。首先,建立历史街区肌理的原型概念,包含街巷肌理和建筑肌理两个层级;其次,归纳出肌理原型组织,并进行比较分析。该文的研究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现状,试图采用历史街区肌理原型这个概念,来认识大量密集成片的非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期望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复中重视历史肌理的保护与修复,避免大拆大建。  相似文献   

5.
以汉口沿江片区为例,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对城市肌理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了一系列基于街区单元的几何形态指标,利用多种计量统计学方法对这些形态指标进行因子降维和聚类分析,实现了对街区单元的类型进行有效分类,并利用GIS方法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可视化呈现,精确地定位出该区域中重要的核心肌理连续带和断裂区,从而解析出不同类型的街区单元在城市肌理中的潜在形态规律。  相似文献   

6.
王港迪 《建筑与文化》2022,(11):164-166
文章对禹州市自1988年以来的城市形态变化进行了整理分析,归纳出城市扩张的四个阶段与三种具有历史阶段特征的住居形式。通过对城市肌理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分析,指出区域空间肌理与居民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契合区域空间形式的商业规划与城市更新不仅难以获取足够经济效益,也会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住居形式进行SWOT分析,得出了街巷组团式住居、商住混合式住居及封闭式小区各自适宜的更新路径。文章最后呼吁小城市城市发展应循序渐进、重视新旧城联系,旧城更新应遵循因地制宜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乐叶凯  卫薇 《中外建筑》2010,(11):115-117
城市CIS1在当今城市文化竞争中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有关机构的重视,它抽象了可被公众识别的城市概念视觉元素。历史街区是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以往保护和更新历史街区只注重了建筑与环境的功能性和物质性,而往往忽视了人的可识别因素,造成了城市文化环境形象混乱和缺失。本文以汉口一元片历史街区为例来分析这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历史悠久的北院门传统街区,位于西安市中心,作为古城内回民聚居的特色旅游商业区,发展繁荣,是西安市旅游产业的代表之一。其传统街区的空间肌理特征在这种特色商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年代变迁,近年来街区中大多数居民对自宅进行了改造或新建,而在此过程中,传统街区的空间特征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因此,该文在分析北院门传统街区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对在如何保护传统肌理的前提下更新其商业空间做了一定探讨,并提出模块化插入的自下而上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首先从赣州老城区城市肌理的角度分析了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形成,然后又运用这一视点分析了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在疏于保护与管理的城镇化自然演变进程中逐渐丧失街巷肌理特点和传统风貌的原因及过程,并以此为指导完成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基础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辽阳市西关商业街区为例,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对辽阳市西关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轴线分析法与视域分析法对商业街区的外部与内部空间进行解读,分析其整合度、可理解度、协同度、深度值、视线聚集度等指标,并确定在空间上阻碍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据所得出的结果,提出相关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云南省楚雄市彝族民居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居现代转型设计中的两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其一是传统居住形态与空间特征在新民居中的延续,其二是在设计中对新的功能需求与家庭结构的适应.首先,结合目前既存新民居的现状和设计探索提出本文的关注重点;其次,通过研究楚雄彝族传统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等情况,分析彝族传统生活影响下...  相似文献   

12.
对目前古城保护更新建设行为,更多的是一般层面上的环境整治与建造物修复,仅仅从表层赋予了片区环境新气象。在居住建筑方面仅仅是给予旧建筑的基本功能的维持与外观的美化。在新世纪人类居住生活和生产方式是节约型的可持续的,体现在交通行为方式的选择、生活生产能源的使用方式的选择,城市的发展方向面向的应该是迈向生态文明。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建设对苏州古城居住街区改造以及古建筑进化的作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麟琳  商初阳 《规划师》2011,27(3):55-60
城市街区的肌理与尺度反映着街区的空间品质,影响着人们对街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和认同.在杭州市民生药业地块的旧城更新实践中,设计采用小尺度网格街区的空间形态,力求构建一个多样化的、富有亲切归属感的高品质城市街区,从而实现人性化城市生活与城市形象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蒋年汉 《城市建筑》2014,(33):288-288
在内生增长理论中,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源于人们对于人力、知识资本的投资和对于人才的吸纳。大学城作为知识密集区,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发挥着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功能。本文主要探索了大学城的科技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付谷毅 《城市建筑》2014,(24):25-25
现代建筑占据着城市的主要位置,历史建筑开始显得格格不入,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建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十分关注的问题。汉口里分建筑社区作为一个历史建筑社区,社区中出现的一些生活问题更加需要得到保护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现代建筑占据着城市的主要位置,历史建筑开始显得格格不入,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建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十分关注的问题。汉口里分建筑社区作为一个历史建筑社区,社区中出现的一些生活问题更加需要得到保护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河北太行山区井陉县大梁江的一处传统石窑民居和一处现代民居为研究对象进行夏季室内热环境的实地测量.通过对选取的四个测点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两项气候数据的实地测量和分析,并以测量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公式对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定量计算比较,针对这两种乡村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空间热稳定性较好,但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相对湿度较高.文章再以定量定性分析对比为依据,为既有的传统石窑民居和现代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提升提出被动式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河北太行山区井陉县大梁江的一处传统石窑民居和一处现代民居为研究对象进行夏季室内热环境的实地测量.通过对选取的四个测点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两项气候数据的实地测量和分析,并以测量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公式对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定量计算比较,针对这两种乡村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空间热稳定性较好,但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相对湿度较高.文章再以定量定性分析对比为依据,为既有的传统石窑民居和现代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提升提出被动式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河北太行山区井陉县大梁江的一处传统石窑民居和一处现代民居为研究对象进行夏季室内热环境的实地测量.通过对选取的四个测点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两项气候数据的实地测量和分析,并以测量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公式对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定量计算比较,针对这两种乡村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空间热稳定性较好,但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相对湿度较高.文章再以定量定性分析对比为依据,为既有的传统石窑民居和现代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提升提出被动式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20.
晏高亮  曾焱 《华中建筑》2011,29(3):24-27
位于湖南省北部的张谷英村,是中国传统聚落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该文选取张谷英村中的三栋住宅,通过使用Dest-h,Fluent,以及Ecotect模拟软件对其室内保温隔热、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条件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传统住宅在冬夏季室内热环境以及自然通风方面要优于现代住宅,但室内自然采光条件不及现代住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