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被膜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法检测Lm生物被膜生物量、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Lm生物被膜结构;分别采用苯酚硫酸法、福林酚法和二苯胺法测定生物被膜中胞外多糖、胞外蛋白和胞外DNA的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A对Lm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PLA对8株Lm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值均为6 mg/mL。PLA通过抑制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合成抑制Lm生物被膜的形成。对于Lm成熟生物被膜,PLA通过减少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量破坏生物被膜结构、降低生物被膜生物量。PLA还能抑制Lm的运动性。在PLA作用下Lm群体感应系统agr的转录水平显著(P<0.05)降低。作为一种天然抗菌物质,PLA在控制Lm及其生物被膜对食品污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该文研究食用菌液体发酵液体外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生长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食用菌液体发酵液中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测定其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食用菌发酵液对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发酵液抑菌作用从强到弱依次为香菇发酵液、鸡腿菇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967±0.160) mm、(2.433±0.214) mm。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强弱依次为鸡腿菇发酵液和香菇发酵液,其相对抑菌率分别为(39.25±1.87)%、(28.72±2.59)%。鸡腿菇和香菇均对白色念珠菌在培养12 h时形成的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最强,相对抑菌率分别达到(46.37±3.14)%和(42.86±3.38)%。香菇及鸡腿菇发酵液对白色念珠菌生长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进一步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F)难以清除,是引起食品持续性污染的重要原因。Nisin作为一种天然食品防腐剂可抑制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然而其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差。通过Nisin与和厚朴酚联用来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 9027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能力,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筛选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BF的中药成分及最小抑制浓度;然后评估Nisin与和厚朴酚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协同抑制作用及其效果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对BF结构、组成成分、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和厚朴酚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 9027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最强,选择其作为与Nisin联用的中药成分。Nisin与和厚朴酚的MBIC50分别为1 mg/mL和12.5 μg/mL。多个组合均有协同抑制作用,其中1.5625 μg/mL和厚朴酚与0.125 mg/mL Nisin对BF的协同抑制效果最佳,在18 h达到最高,并且二者联用显著影响BF结构,降低胞外多糖和eDNA的含量,同时BF相关基因lasR、pelA、algC、pqsA、lasI的表达量降低。结论:Nisin与和厚朴酚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9027生物被膜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其可降低BF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以减少EPS和eDNA的分泌,从而抑制和清除BF。本研究旨在为减少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建立了食源性病原菌(液化沙雷菌S1和腐生葡萄球菌S2)双菌种生物被膜研究模型,采用微孔板法和MTT法检测单一、组合处理方式对双菌种生物被膜的清除和杀灭效果。研究发现,采用24孔板37 ℃于TSB培养基中培养24 h可获得稳定的液化沙雷菌-腐生葡萄球菌双菌种生物被膜,组合处理方式优于单一处理效果,处理顺序的不同也会影响生物被膜的清除和杀灭效果,1% NaOH处理20 min再用0.3% NaClO处理20 min清除效果最好,双菌种生物被膜的量由1.11(OD595 nm)减少至0.08(OD595 nm),杀灭率达95.73%。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新疆熏马肠中产生物胺优势菌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成团泛菌作为研究对象,根癌农杆菌A136平行线法检测信号分子,现象表明3株优势菌均能发生群体感应现象。AHLs活性检测、生物胺检测及β-半乳糖苷酶活力与生物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雷伯氏菌、成团泛菌的β-半乳糖苷酶活力与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均显著相关(RPerson均在0.817之上,P0.01);阴沟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活力与尸胺显著相关(RPerson=0.923,P=0.000.01);因此,AHLs分泌影响生物胺累积,具有协同作用。通过28℃、37℃生物被膜试验、细胞疏水性试验,结果表明:3株优势菌对二甲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吸附能力不同,细胞疏水值均不同;克雷伯氏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差异不显著(P=0.0950.05),阴沟肠杆菌、成团泛菌形成被膜的能力差异显著(P=0.03150.05,P=0.0470.05)。因此,细胞疏水性能、培养时间、温度影响优势菌生物被膜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ZnO薄膜微观形貌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和水热合成法在不锈钢片表面制备ZnO薄膜,并进行疏水性改善处理。研究了不锈钢片及ZnO薄膜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ZnO为六方纤锌矿晶体,ZnO薄膜比不锈钢片的疏水性强,sol-gel法制备的ZnO薄膜由不规则形状的纳米颗粒堆积而成,水热合成法制备的ZnO薄膜由均匀的纵向排列纳米棒组成,且后者的疏水性更优。同期不同材料表面的生物被膜产生PIA的能力无差别,影响生物被膜粘附的主要因素是材料表面的疏水性。在生物被膜生长过程中,其合成EPS能力、蛋白含量及新陈代谢活性均逐渐增强,水热合成法制备的ZnO薄膜的抗菌作用显著抑制了被膜菌的代谢和生长,其抑制生物被膜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物被膜态微生物的特性,以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微孔平板和结晶紫染色法培养、观察、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被膜的形成与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在35℃,中性略偏碱性条件下,TSB培养6h~8 h,单增李斯特菌可形成稳定的生物被膜,添加适量的氯化钠和葡萄糖可提高单增李斯特菌形成被膜的能力,揭示富营养环境有利于单增李斯特菌形成被膜.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藤椒精油抗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被膜的关键活性分子及其胞内作用机理,采用PharmMapper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结合基因组注释信息对筛选后的靶点进行清洗过滤,预测筛选藤椒精油关键活性组分及抗生物被膜的作用靶点,并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藤椒精油活性分子-潜在靶点互作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STITCH数据库获得潜在靶点互作关系,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关键核心靶点。采用CB-DOCK2在线分子对接服务器进行藤椒精油活性分子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最后通过离体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细菌运动能力实验验证藤椒精油关键活性分子的抗生物被膜活性。结果表明,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共筛选获得了21种藤椒精油活性组分,133个潜在作用靶点,8个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共获得17个GO二级条目,包括生物学过程条目6个、分子功能条目8个和细胞组分条目3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得8条信号通路,涉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藤椒精油关键活性组分中桉叶醇、金合欢醇乙酸酯、反式法尼醇可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等分子间作用力与核心靶点OdhA、CarB、PurF紧密结合并形成稳定构象。离体生物被膜培养验证实验结果表明,0.32~1.28μL/mL的金合欢醇乙酸酯、反式法尼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均有显著的抗生物被膜活性。研究结果旨在为藤椒精油抗细菌生物被膜的胞内分子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环境条件对食品腐败菌隆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ndensis,PL)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微孔板结晶紫法测定不同的营养条件、接种浓度、pH、NaCl和Mg2+浓度条件下其生物被膜量,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测其在不锈钢材料上的黏附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PL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在营养胁迫下降低,稀释TSB培养基50倍造成的营养胁迫使其生物被膜量从1.75±0.35降低至0.24±0.17。PL接种量从1.3×107 CFU/mL降至2.5×104 CFU/mL时,其生物被膜的形成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pH为8.0时PL形成生物被膜量最多,1.25%以上的葡萄糖、4%以上的NaCl和0.5%的Mg2+能够显著(P<0.05)抑制PL生物被膜的形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该菌在一定浓度下具有在不锈钢表面形成典型生物被膜的能力。PL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受营养条件、葡萄糖浓度、pH、NaCl浓度、Mg2+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常见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板法对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 ℃或30 ℃条件下,采用质量分数0.8%的胰酶大豆肉汤(TSB)或0.8%的脑心浸出液(BHI)培养基培养时,生物被膜形成量较高;添加适量的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可提高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8%时,混合生物被膜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New strategies for biofilm inhibition are becoming highly necessary because of the concerns to synthetic additives. As gallic acid (GA) is a hydrolysated natural product of tannin in Chinese gall,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effects of GA on the growth and biofilm formation of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Gram‐negative] and Streptococcus mutans [Gram‐positiv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such as nutrient levels, temperatures (25 and 37 °C) and incubation times (24 and 48 h). The minimum antimicrobial concentration of GA against the two pathogenic organisms was determined as 8 mg/mL. GA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growth curves of both test strains at 25 and 37 °C. The nutrient level, temperature, and treatment time influenced the inhibition activity of GA on both growth and biofim formation of tested pathogens.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GA on biofilm could be due to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verall, GA was most effective against cultures incubated at 37 °C for 24 h and at 25 °C for 48 h in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and in vegetable wash waters, which indicated the potential of GA as emergent sources of biofilm control products.  相似文献   

12.
辣木籽抗菌肽MOp2、MOp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但是其对生物膜是否产生影响尚未清楚。采用结晶紫半定量法、荧光显微镜观察、酶解实验和分子对接技术等探讨从辣木籽蛋白水解物中分离鉴定到的新型抗菌肽MOp2、MOp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表明:MOp2、MOp3的最小抑制生物膜质量浓度(MBIC)和最小清除生物膜质量浓度均为4mg/mL和8mg/mL;1×MBIC下MOp2与MOp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清除率分别为63.28%和67.90%;荧光显微镜发现,MOp2、MOp3处理后的生物膜黏附减少,细菌数量减少;细菌初期黏附率在1×MBIC的MOp2、MOp3处理后分别降低44.19%和50.77%,且表面疏水性降低;酶解实验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中含量最多的为胞外蛋白(质量分数49.01%),其次为胞外多糖和胞外DNA,且MOp2、MOp3会抑制胞外聚合物中这3种成分的分泌合成;分子对接结果显示,MOp2、MOp3均可以与生物膜形成关键蛋白AgrA、CshA、LuxS和SarA结合,这可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感应系统造成一定影响,从而抑制生物膜形成。研究旨在为辣木籽抗菌肽在食品工业中的防腐保鲜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ceriphyllum rossii Engler (Saxifragaceae) have been used as a nutritious food in Korea. We found that the methanol extract of A. rossii root and its components, aceriphyllic acid A and 3-oxoolean-12-en-27-oic acid, potently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the key cariogenic bacteria, Streptococcus mutans, with MIC of 2 to 4 μg/mL. They also show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other cariogenic bacteria such as S. oralis, S. sobrinus, and S. salivarius with the similar potency . In the time-kill study, aceriphyllic acid A reduced the viable counts of S. mutans by 90% in 1 min at 8 μg/mL, indicating that aceriphyllic acid A had the fast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Severe damages of the cell surface of S. mutans by aceriphyllic acid A were observ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uggesting with its fas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at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might be membrane disrup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ethanol extract of A. rossii root and its components, aceriphyllic acid A and 3-oxoolean-12-en-27-oic acid, could have the great potential as natural agents for preventing dental caries.  相似文献   

14.
15.
赵佳伟  敖晓琳  赵珂 《食品科学》2019,40(9):341-346
乳酸菌作为发酵工业的常用菌种已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发酵食品,且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乳酸菌功能的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乳酸菌生物膜由菌体自身形成,可以有效提高乳酸菌的环境耐受性,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众多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因素中,金属离子影响效果显著。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金属离子对于乳酸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论述,旨在为阐明金属离子和乳酸菌生物膜形成机制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抗氧化活性花生肽的氨基酸组成及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具有抗氧化活性花生肽的氨基酸组成及分子质量。方法:采用葡聚糖凝胶G-25、G-15对花生蛋白酶解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抗氧化活性花生肽组分J22和F22,通过氨基酸分析仪和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进一步分析氨基酸组成及分子质量关系。结果:与在花生蛋白中的含量相比,J22组分中Ile从3.75%上升至13.34%,Met从0.79%上升至5.18%,Tyr由3.44%上升到45.84%,His由2.68%上升到12.53%;F22组分中Ile从3.75%上升至6.12%,Met从0.79%上升至3.78%,Tyr由3.44%上升到11.53%,His由2.68%上升到51.13%。J22组分主要是由分子质量为291.9D和391.3D的短肽组成的混合物,F22组分主要是由分子质量为205D和391.3D的短肽组成的混合物。结论:花生肽组分J22和F22中Tyr、His含量较高,分子质量小,易于吸收,且有一定分子质量及氨基酸残基决定的结构,是花生肽抗氧化活性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戴传超  袁生  史央 《食品科学》2004,25(3):75-81
为了获得高含量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不同储藏温度对头孢霉脂肪酸组分的影响进行研究。将菌种储藏在20℃。4℃和-20℃三种温度下。比较不同储藏时间及菌种活化对菌丝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种储藏温度、时间及发酵前菌种是否活化都影响脂肪酸组分。发酵前活化菌种。DHA含量均在10d达到最大:不活化菌种。20℃储藏菌种,DHA在20d可以达到最大:4℃,在25d可以达到最大:-20℃,在5d可以达到最大。除4℃外,其它两种温度下多不饱和脂肪酸变化和DHA变化趋势均一致。20℃,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18:3,18:2的变化与DHA变化一致。-20℃储藏菌种。如发酵前不活化菌种,其DHA,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变化幅度均为六组最小。可能在这种温度下,菌丝调节脂肪酸变化的能力受到损伤。本研究可以为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苯乳酸(D-(+)-3-Phenyllactic acid,PLA)是近年来在多种发酵食品中发现的天然高效抑菌小分子。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苯乳酸对食源性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L. monocytogenes 10403s)细胞膜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乳酸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作用于该菌1 h后,细胞的通透率达到最高。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发现,通透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90.6%,且细胞膜的完整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破坏程度越明显,且在作用1 h后,达到91.9%的破坏率。荧光显微镜直观地展现了细胞的损伤比例。在苯乳酸与L.monocytogenes 10403s作用1、3和6 h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的皱缩、变形、细胞表面出现一定的孔洞,作用6 h后的细菌出现断裂、抱团和粘连现象。苯乳酸能够影响L.monocytogenes 10403s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为其在食品保鲜领域良好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提高核桃粕利用价值,阐明核桃多肽抗氧化活性及其构效关系。方法:采用DA 201-C大孔树脂和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分离纯化核桃粕蛋白酶解液,分析比较不同疏水性和不同分子量核桃多肽抗氧化活性及氨基酸组成特性。结果:经DA 201-C大孔树脂分离的多肽组分Ⅰ、Ⅱ、Ⅲ的抗氧化活性随洗脱溶剂疏水性增大而增大。组分Ⅲ经Sephadex G-15分离纯化得到a、b、c、d四个不同分子量多肽组分。分子量分布在400~700 Da的组分c具有最高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含有较高的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与组分Ⅲ在氨基酸组成上具有相似性。结论:具有较好抗氧化活性的核桃多肽分子量小于800 Da,并具有疏水性较强,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成含量相对较高的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