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缆设计和敷设过程中,难免会留下绝缘缺陷,因此电缆局放检测是电路日常运维的重点。但是受检测频段影响,在进行电缆局放检测时工作人员可能需要同时携带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发生器,导致现场检测无法快速有效进行。鉴于此,设计了一种两档式模拟局放脉冲发生器,集脉冲信号发生回路、电源回路、带通滤波回路于一体,不需多接一条线,即可搭建检验系统,并实现幅值20 dB、40 dB两档式可选输出,从而达到方便现场使用的目的,提高10 kV及以上电缆局部放电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飞机疲劳试验管理效率,及时跟踪疲劳试验进度,采用C#语言开发了一款飞机疲劳试验跟踪管理系统,并以SQL Server 2008为后台数据库.该系统界面友好,功能完备,实现了飞机疲劳试验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能够对疲劳试验的各类运行信息进行更加全面、便捷和高效的跟踪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飞机结构强度试验传感器管理使用效率,及时更新参数信息,保障试验数据准确性,采用C#语言开发了一款强度试验传感器管理系统,并使用SQL Server 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该系统界面友好、功能完备,整合了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各类信息,实现了飞机强度试验传感器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了设备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强... 相似文献
4.
5.
6.
文章介绍的气象数据备份系统主要基于C#语言,由数据传输程序、文件本地处理程序和磁盘阵列存储设备组成。该系统接收到数据请求后,能将请求发送到GDS服务器以获取气象数据并存储,系统每日自动定时获取GDS服务器数据;文件本地处理程序使用Python语言,可以按照业务需要的方式存储气象数据,为业务调取提供便利;系统运行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自行修改,避免系统运行占用高带宽影响日常办公;该系统还具有数据处理、裁剪、数据补档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8.
针对电缆局放试验时所需试验仪器繁多、工作流程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对电缆局放试验的最新工作流程作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11.
高压跨接电缆作为动车组动力系统的重要部件,直接决定了动车组能否平稳运行。本文对动车组高压跨接电缆进行了温度-振动双维度的加速寿命试验,建立了温度应力和振动应力的函数与某寿命特征的对数函数的加速寿命模型,通过极大似然函数方法求解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获得电缆在常温、正常振动频率时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13.
大型发电机和电动机是电力工业生产的主要旋转设备,其可靠性对相关企业能否正常生产和运行有决定性作用。电机定子绕组主绝缘受电、热、化学、机械等不利因素影响,绝缘性能逐渐变差,会对大型发电机和电动机运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表征电机定子线棒绝缘水平的局放情况进行检测。现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传输超声测量的电机定子线棒局放检测新方法,可实现对电机定子绕组局放故障的精准定位。 相似文献
14.
15.
16.
黄新春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3,(6):159-162
本文旨在探讨一种新型的环保型充气柜“零”局放的机械设计方法,以解决充气柜局放问题并减少环境污染。本文首先介绍了环保型充气柜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局放问题。接着,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机械设计方案——“零”局放设计。该设计方案通过优化充气柜内部结构和材料,使得充气柜内部电场均匀分布,从而达到“零”局放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充气柜的局放现象,同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最后对未来环保型充气柜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在材料选用、结构设计、工艺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充气柜的可靠性和环保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电缆智能卷放装置前后电缆卷放系统支架为研究对象,分析静强度,在建立原始前后电缆卷放系统支架三维模型基础上,对原始几何模型进行拓扑优化重构设计;对重构模型进行强度校核分析,再以质量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对重构模型进行拓扑优化分析,根据拓扑优化结果进行二次重构设计。结果表明:在保障强度前提下,前后电缆卷放系统支架优化设计方案均有较好的轻量化效果,与原始模型相比,前电缆卷放系统支架减重76%,后电缆卷放系统支架减重65%,实现支架轻量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了电缆智能卷放装置的质量系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焊缝跟踪处理的特点,研究了从图像获得到图像细化完成后的一系列步骤的具体实现方法。采用了免费并且开源的FreeMat代替Matlab,进行算法方面的研究和试验;实验证明实现焊缝的跟踪速度非常快,不仅可以实现直线型焊缝的跟踪,亦可以实现曲线焊缝的特征识别;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C#提出一种空管信息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接入多个不同运行环境的信息系统,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检测、服务器端系统检测以及网络设备监控,实现对空管信息系统的全面把控。系统主要由自动连接、监控数据接收机处理和监控数据分析组成,可以降低技术维护压力,方便空管一线运维,为空管智能化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