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环氧化度适中的环氧化天然橡胶(ENR-25)改性淀粉/NR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ENR-25可以显著提高改性淀粉/NR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和耐磨性能,降低淀粉/NR复合材料作为胎面胶时的滚动阻力,改善抗湿滑性能;当ENR-25用量为5份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2.
将淀粉进行糊化改性,将改性淀粉在乳液状态下与天然胶乳共混,制备淀粉/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TG)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并测定了其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淀粉经糊化后,淀粉粒子在天然橡胶中分散均匀,粒径明显减小,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木薯淀粉/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海雄  符新 《化学工程师》2007,21(8):1-2,58
以木薯淀粉和天然胶乳为主要原料,将木薯淀粉和天然胶乳共混共沉制备木薯淀粉/NR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木薯淀粉浓度为20%,搅拌速度为450r·min~(-1),搅拌时间为30min和木薯淀粉用量为20份时,木薯淀粉/NR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淀粉纳米晶/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磷酸酸解的方法制备了淀粉纳米晶,与天然胶乳共混沉淀,制备了淀粉纳米晶/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该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明淀粉纳米晶以50~100 nm的片状颗粒分散在天然橡胶基体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淀粉纳米晶对天然橡胶具有较好的补强效果.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淀粉纳米晶的淀粉纳米晶/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抗湿滑性显著提高,可用作绿色轮胎材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偶联剂Si69包覆改性的淀粉部分替代炭黑,制备改性淀粉/炭黑/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改性淀粉/炭黑/NR复合材料相比,偶联剂Si69改性淀粉/炭黑/NR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改善,滚动阻力降低,物理性能、压缩疲劳性能和耐热空气老化性能提高,耐磨性能下降;改性淀粉在NR基体中的分散性改善。  相似文献   

6.
偶联剂KH-570对木薯淀粉/天然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偶联剂KH-570对木薯淀粉/NR复合材料进行改性,研究了偶联剂KH-570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KH-570后,木薯淀粉/NR复合材料的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提高;当KH-570用量为3%时,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SEM分析表明,KH-570增强了木薯淀粉与天然橡胶间的界面结合;加...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纳米氧化锌制备、改性方法对NR性能的影响,以及纳米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情况。纳米氧化锌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具有表面效应和高活性。改性的纳米氧化锌可以在天然橡胶中实现良好分散,可达到提高胶料性能目的,同时降低了ZnO的用量。应用于汽车轮胎、减震器、橡胶止水带,效果显著,符合当今环保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陈晰  桂红星  陈涛 《广东化工》2013,40(11):29-30
文章采用Si-69、硬脂酸钠、NDZ101、硬脂酸和十八酸锌五种表面改性剂对碳酸钙晶须进行表面处理,并用于天然橡胶的补强。结果表明:碳酸钙晶须经表面改性剂表面处理后,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明显高于未经表面处理时;碳酸钙晶须加入天然橡胶使损耗因子tanδ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提高了其低温使用性能,其中当Si-69改性碳酸钙晶须含量为5%时,复合材料的损耗因子tanδ降低最多,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2.8℃,其耐寒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原位改性纳米氧化铝制备纳米氧化铝/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研究纳米氧化铝用量及原位改性时间、偶联剂Si69用量对纳米氧化铝/NR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氧化铝用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减小,热导率和压缩疲劳温升增大。原位改性可以提高纳米氧化铝与NR之间的界面结合作用。随着原位改性时间的延长或随着偶联剂Si69用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热导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压缩疲劳温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硅藻土/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氧化天然胶乳作为硅藻土的界面改性剂,制备了硅藻土/天然橡胶复合材料,通过无转子流变仪、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橡胶动态压缩生热仪,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物理机械性能和温升特性。结果表明,硅藻土/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焦烧与正硫化时间随着硅藻土含量的增加,先增后减;最大与最小扭矩随硅藻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硅藻土/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与撕裂强度均有提高,当硅藻土含量为4phr时,拉伸强度最高,为28.5MPa;当硅藻土的含量为2phr时,撕裂强度最高,为37.9N/mm;由于硅藻土的加入,材料的内生热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用量及补强与填充体系对TPI/天然橡胶(NR)/顺丁橡胶(BR)并用胶力学性能、动态性能和热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PI/NR/BR的质量比为15.0/42.5/42.5时,混炼胶外表光滑,硬度适中;硫化胶的硫化特性变化不大,在保持基本配方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动态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当加入4~8份白炭黑时,并用胶的撕裂强度、定伸应力提高,滚动阻力、压缩生热降低,是一种较理想的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侧胶配方。  相似文献   

12.
臧原  吴友平  郝雨  张立群 《橡胶工业》2009,56(9):517-523
分别采用直接共混(DCM)法和乳液共沉(LCM)法制备淀粉/炭黑/NR复合材料,研究不同方法和改性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DCM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相比,LCM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硬度减小,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增大,滚动阻力下降,抗湿滑性能和耐磨性能提高;在LCM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加入改性剂间苯二酚-甲醛(RF)树脂或RF树脂/硅烷偶联剂KH-792,复合材料的抗湿滑性能和耐磨性能提高,单独使用RF树脂改性的效果优于RF树脂/KH-792并用改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间苯二酚-甲醛(RF)树脂改性淀粉,通过乳液共沉法制备淀粉/NR复合材料,研究改性淀粉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与相同体积分数的炭黑和偶联剂Si69改性的白炭黑填充的NR复合材料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RF树脂的加入增强了淀粉与NR之间的交联作用,提高了淀粉/NR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当淀粉用量为20份、经3.6份RF树脂改性后,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随着改性淀粉用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硬度和300%定伸应力增大。当填料体积分数相同时,改性淀粉对NR的补强效果与炭黑接近,且优于白炭黑。  相似文献   

14.
炭黑并用对NR/ENR共混胶力学性能及减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N660研究了N330/N660、N660/N990炭黑填充体系对天然橡胶(NR)/环氧化天然橡胶(ENR)共混胶力学性能、压缩疲劳生热性能及减震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对其加工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660/N330和N660/N990两种填充体系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基本上是单用一种炭黑所得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加权平均;不同粒径炭黑并用均能使共混胶的贮能模量E′下降,并且有利于拓宽NR/ENR减震材料的减震范围;不同粒径炭黑并用有利于改善NR/ENR共混胶料的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5.
王江  赵冬涛  李光  符新 《弹性体》2005,15(1):12-15
采用CaO、CO2和天然胶乳等为主要原料,将纳米CaCO3的制备工艺和NR的制备工艺相结合,在可控反应条件下先将Ca(OH)2与CO2反应制备纳米CaCO3乳液再与天然胶乳共混、共凝制备纳米CaCO3/NR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结晶控制剂对CaCO3粒径和形态以及CaCO/3N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5P3O10是制备纳米CaCO3/NR复合材料最适宜的结晶控制剂。  相似文献   

16.
石墨/NR导热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博  刘亚青  张志毅 《橡胶工业》2010,57(9):517-522
分别采用可膨胀石墨、粉碎后的可膨胀石墨和膨胀石墨制备石墨/NR导热复合材料,研究石墨品种和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石墨用量的增大,填充可膨胀石墨、粉碎后的可膨胀石墨和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填充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增大,填充可膨胀石墨或粉碎后可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先增大后减小.当石墨用量相同时,填充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高于填充可膨胀石墨或粉碎后的可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石墨/NR复合材料压缩疲劳温升与热导率的正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制备小麦秸秆粉末/NR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粉末对NR无明显补强作用,但具有良好的填充作用;采用氢氧化钠溶液、硅烷偶联剂KH-550或其水溶液对小麦秸秆粉末进行表面处理,均可改善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其中硅烷偶联剂KH-550水溶液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