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洞法施工连拱隧道的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连拱隧道采用单洞法施工的实例阐述,总结探索单洞法施工方案在连拱隧道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龚云  付恩喜 《山西建筑》2009,35(3):312-313
结合工程实例,针对地下铁道单洞双层隧道的特点,采用了浅埋暗挖法进行施工,通过工程实施和科研,研究了单洞双层隧道施工技术,并对几个施工难点作了论述,从而解决了单洞双层隧道施工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依托伊朗德黑兰地铁一、二号线工程 ,针对地铁单洞单线采用的轨道施工轨排法存在的不足 ,根据单洞双线隧道的特点 ,提出了利用组装好的轨排直接铺设在隧道结构底板上作为轨道平板车临时轨道的施工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铁单洞双层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老大区间隧道穿过繁华的商贸金融区,沿线高大建筑物密布。为避开桩基,设计采用了单洞双层隧道的结构形式,单洞开挖高达17m,宽7.08m。施工中采用6台阶开挖、4道支撑、4步衬砌的方法解决了高边墙重叠隧道的施工难题,安全、稳妥、可靠地完成了本工程,并保证了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性态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铁隧道施工中,隧道开挖程序、施作的步骤对隧道稳定性及地表沉降影响显著。北京地铁10号线某标段浅埋单洞双层隧道,是出入口通道与车站中洞、旁边单层侧洞相接的暗挖部分,单、双层转换,初支结构形式和施工都很复杂。目前国内外对单洞双层隧道分析较少,与车站和通道相连接的这种单洞双层隧道比较短,对它的分析往往被忽视。对采用3层6导洞的CRD工法施工的这种浅埋单洞双层隧道的施工性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该区域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探索一次性开挖成洞及隧道分步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槽的变化形态,拱顶沉降及拱顶主应力的变化规律。数值分析表明:施工工序不同使隧道的偏挖引起的沉降槽向未开挖一侧偏移,此过程中地层最大沉降并不发生在隧道中线处,而是完成全部开挖,地层变形稳定后,其累计沉降最大值位于隧道中线处。隧道开挖衬砌完全施作后,地表沉降变化不大,但是后续开挖步引起的结构内力应予以重视,尤其对于中隔壁支撑及拱底衬砌的支护,要及时施作拱底二次衬砌。研究结果为单洞双层隧道分步施工控制地表变形和洞周位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单洞双层地铁隧道施工力学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铁隧道为避开沿线高大建筑物密布的桩基,部分段落需要采用暗挖法施工的单洞双层隧道通过,而此时地铁隧道穿越的地层条件复杂,围岩极其软弱,地下水位高,且隧道埋深较浅,其力学行为将和单个隧道大不相同。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软弱地质条件下单洞双层地铁隧道无临时横联和有临时横联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隧道各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及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并对隧道洞周位移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只有增加临时横联才能保证单洞双层地铁隧道的施工安全,且下洞施工和拆除临时横联是施工的关键工序。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轨道交通崇明线穿越长江段分南港(长7.7 km)和北港(长9.0 km)两个区间,隧道采用单洞双线断面布置形式。为保证工程建设工期,隧道内部结构在分阶段实施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施工断面布置、组织流水施工、保障运输效率等方式,实现了隧道内部结构与盾构掘进同步施工,有效解决了交叉施工和长距离运输问题,缩短了总工期,是对单洞双线盾构隧道施工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杨忠峰 《山西建筑》2008,34(16):330-331
以石太客运专线Z1标段南梁隧道为背景,介绍了双线Ⅳ级大跨段、双线Ⅱ级大跨段和单洞进双洞的施工方法,以完善隧道施工工艺,提高隧道工程的质量,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杭州地铁8号线钱塘江隧道工商大学云滨站-桥头堡站区间为例,介绍了地铁大直径单洞双线盾构隧道内部结构与盾构掘进同步施工的施工组织及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0.
单洞双层隧道围岩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洞双层隧道作为一种新的隧道形式,不同于分离式隧道和连拱式隧道.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单洞双层隧道和分离式隧道开挖后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开挖后围岩的应力和位移变化情况和塑性区分布,通过对比得出在浅埋情况下,两种隧道围岩应力和位移分布基本一致,地表沉降和分离式隧道相当,隧道对围岩扰动深度较大,边墙是其薄弱部位,应力松弛明显,水平位移较大,塑性区水平方向分布较大.  相似文献   

11.
单洞四车道公路隧道开挖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伦海刘伟  刘新荣 《地下空间》2004,24(4):465-469,474
通过对某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在2种不同围岩条件下3种开挖方案的相似模型实验研究,得到了4车道公路隧道在相似模拟开挖中的位移规律和隧道围岩最终位移,并对依托工程隧道施工进行了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单洞双向公路隧道在发生火灾时隧道内部人员的逃生问题,首先结合PHOENICS计算软件建立了某特长单洞双向隧道的计算模型,其次参考实际情况选取了5 MW、20 MW及30 MW下的共计27种火灾计算工况,通过计算得出了火灾的烟雾场、温度场、CO、能见度以及控制风速的情况。进一步结合以上研究成果,并借助于Pathfinder人员疏散软件,以Crane修正模型及FED死亡模型为基础,同时以“高温CO”叠加伤害为原则,进一步从上述27种工况中选取10种典型计算工况对人员的疏散逃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得出:对于火灾规模为20 MW时,在交通堵塞的情况下人员能够在613.5 s内安全疏散,且无人员死亡;当火灾规模为30 MW时,在交通堵塞的情况下,主隧道纵向通风风速为1.0 m/s和2.0 m/s时,人员不能安全疏散,主隧道纵向通风风速为3 m/s时,人员能安全疏散,但疏散速度最慢的人员安全性难以保证,故建议30 MW火灾下主隧道的纵向通风风速应大于3 m/s。  相似文献   

13.
朱国伟 《山西建筑》2006,32(8):283-284
通过石太客运专线越太行山特长隧道与中长隧道方案、单洞双线与双洞单线隧道方案、隧道施工方案及隧道辅助坑道方案的比选,介绍了太行山特长隧道设计方案的选择情况。  相似文献   

14.
李林 《四川建筑》2005,25(3):139-140
针对深圳地铁一期工程中的单洞双层隧道的二衬顺作和二衬逆作两个方案,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比较计算,最后得出了二衬逆作方案较为有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以火灾工况下人员安全疏散作为控制标准,同时考虑高海拔对烟雾扩散以及人员逃生速度、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建立随机停车最不利工况下火灾计算模型以及人员逃生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人员逃生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及必需安全疏散时间,研究海拔超过3 500 m单洞+服务隧道满足乘车人员全部安全逃生的最佳横通道间距。计算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地区隧道内列车发生火灾且随机停车模式下,将计算所得人员逃生可用时间与人员逃生必需时间进行对比,为保证人员疏散安全,此类铁路隧道横通道间距应250 m设置一道。计算结果可为类似高海拔隧道横通道间距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地铁16号线甘家口站~玉渊潭东门站区间单洞单线隧道、单洞双线隧道、渡线段为例,对富水砂卵石地层暗挖渡线段施工技术进行了探析,并取得了成功。本文主要论述了渡线段施工方法、顺序、技术要点及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速铁路单洞双线和双洞单线隧道的断面尺寸、施工技术、运营防灾等分析及我国现有施工机械状况,提出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宜首选双洞单线隧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某大型炼化工程的物探和勘察资料,建立了覆盖型岩溶发育区典型圆形单洞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分级加载模式,模拟不同压力下单洞的渐进式破坏过程,同时考虑了基础、上覆土层、溶洞顶板的相互作用。给出了不同荷载下溶洞剖面的剪切应变增量云图,直观揭示覆盖型岩溶单洞的破坏机理。结合工程实际,得出了理想状态下该单洞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总长7.954km的巴朗山隧道为单洞双向交通,为国内最长的单洞公路隧道。设计采用平导压入式分段纵向式通风方式。通过建立通风网络进行优化,计算出随着横通道打开条数的增多,通风能耗成一个下降趋势,当横通道全部打开时,通风能耗最少。但横通道全部打开,通风系统较为复杂,需要在各条横通道间设置风窗调节,实施及运营管理较为复杂,建议开启三条横通道送风。针对巴朗山隧道具体工况,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得出开启三条横通道的位置除了中间第五条横通道开启外,左侧开启的一条横通道在距洞口2 284 m,右侧开启的一条横通道在距洞口2 192 m处所需风机风压最小,为最节能横通道位置。  相似文献   

20.
以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段机场南站—机场北站区间隧道为工程背景,从施工风险、工期、管线及交通疏通、沉降等方面对比分析CRD工法和单洞双线顶管法,对比有限元模拟计算数据和实际施工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单洞双线顶管法引起地表沉降值、隧道结构拱顶沉降值远小于CRD工法;实际施工过程中,单洞双线顶管法产生的地表位移和土层位移变化趋势与数值模拟一致;单洞双线顶管法与CRD工法相比,缩短了支护时间,降低了带水作业风险,工期可控。实践表明,单洞双线顶管法适用于富水砾砂岩溶地层暗挖地下工程,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