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相邻工作面重复开采条件下地表形变复杂和常规D-InSAR方法易受时间去相关和大气延迟等因素影响的问题,以东滩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SBAS-InSAR方法对40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时序处理,获取了研究区域的年均沉降速率和时序累计沉降量,并对形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303相邻工作面的采动对已采工作面影响效果显著,相邻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速率快、范围广、沉陷盆地形状不规则,6303工作面在走向和倾向上的沉降量差异明显,表现出非对称性特征;InSAR技术能够效监测到矿区相邻工作面开采的地表沉陷现象,可为类似复杂开采条件下的矿区地表形变分析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晓飞  梁晨 《煤炭技术》2015,34(4):39-42
从国家煤炭形势发展及新环境下绿色开采的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发展部分充填开采的重要意义,对常见充填体充填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发展部分充填开采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发展长壁工作面条带充填开采对于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分析了皖北矿区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动静态参数、预测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的系列关系;进行了条带开采技术试验和应用研究,获得了厚冲积层、单一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及预测参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针对常规DInSAR监测方法对多工作面开采沉陷预计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大宁矿区为例,利用小基线集技术对研究区9景PALSAR数据进行时序处理,去除轨道误差、残余数字高程模型误差和大气延迟误差,得到研究区沉降速率图、时序累计沉降图,并利用实测数据对SBAS-DInSAR的反演结果进行验证。首先分析了2007年1月—2008年7月的矿区地表沉降速率;其次选择了沉降范围较大的研究区东部P101、P102、P103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正在开采的工作面对已采工作面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开采工作面走向和倾向方向观测点的累计沉降特征,总结了矿区多工作面开采沉陷规律。研究表明:矿区开采工作面上方地表发生的沉降范围广、速率快,在多工作面开采作业条件下,相邻工作面的开采会使已采工作面上方的地表移动衰退期延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累计沉降值增加,矿区沉降总体趋势体现出下沉盆地特征;SBAS-DInSAR技术可以有效监测矿区多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可为类似矿区开采沉陷高精度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条带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实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维持矿井生产,毛郢孜煤矿采用条带法开采村庄煤柱,并专门布设了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获得了该区条件下条采时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求取了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为深部开采和其它类似条件的建筑物下采煤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山区某矿区其中一个工作面的地表设置移动观测站,在采动过程中对观测点进行定期观测获取点位移动数据,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矿山开采沉陷的基本理论求取角量参数,着重介绍此过程中山区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监测的特殊之处,为提高山区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监测质量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同煤层老采空区影响下的相邻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在陕北榆神矿区金鸡滩煤矿建立了GNSS连续变形监测系统,通过对连续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揭示了同煤层相邻工作面重复开采条件下的动态非对称性沉陷规律。研究表明:①受同煤层老采空区影响,相邻工作面在重复开采条件下,工作面中心两侧相同距离监测点的下沉值、下沉速度、水平位移及移动变形持续时间等并不相同,表现出极不对称性;②已破坏的老采空区岩层对重复开采响应快速,其移动变形更加敏感、剧烈,稳定时间较长;③数值模拟分析体现出,相邻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地表下沉系数增大了5%,倾向方向地表移动变形影响范围增大了35.7%,走向主断面并未经过工作面中心,而是偏向老采空区一侧30 m,老采空区塑性破坏区高度增大了21.4%。分析结果对于相邻工作面重复采动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矿区土地复垦及矿区地面建筑物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邹友峰 《煤》1996,5(4):12-14,56
条带开采地表沉陷属于地下工程变形稳定性问题,把条采工程岩体介质概化为具有开挖孔洞的分层各向同性的复合岩体,给出了条带开采的力学模型,提出了条带开采地表沉陷预计的新方法─—空间层状介质理论,首次获得了条带开采优化设计和地表位移控制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维持矿井生产 ,毛郢孜煤矿采用条带法开采村庄煤柱 ,并专门布设了地表移动观测站 ,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 ,获得了该区条件下条采时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求取了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为深部开采和其它类似条件的建筑物下采煤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冯翠杰  刘文生 《煤炭技术》2007,26(9):110-111
条带开采是作为"三下"采煤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我国有很广泛的应用。给出了条带开采工程岩体的等效介质模型和力学模型,通过对地表沉陷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确定出条带开采地表沉陷的主控因素及其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同矿区采煤沉陷地表移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大同矿区采煤沉陷的特点,分析了采煤沉陷的形成机理,并通过对观测资料和覆岩类比分析,确定了地表沉陷范围及地表移动变形预测的参数,并为确定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性及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采深达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厚达几米甚10多米的煤层的大面积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的特点.对此进行预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常常存在较大误差.因关注问题角度的不同,以及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差异,各预计方法误差来源不同,大小不等.对各类误差进行分析对比,揭示造成误差的基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小各类预计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矿区长期开采地下煤层会引起上覆岩层的移动和变形,导致地面形成大面积的沉陷地与积水区,使自然生态和地貌景观改变,农田弃耕,村庄搬迁,桥梁损毁,道路折动,从而改变了矿区经济发展的轨迹.为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开采活动给地面造成的影响,就要根据沉陷的不同程度,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实施沉陷治理工程,重新建立起生态平衡系统.文章根据淮南矿业集团多年来在沉陷治理工程中积累的成果及经验,提出了采煤沉陷区开展沉陷治理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下开采引起地表移动和不均匀沉降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岩体力学性质测试和采空区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研究了岩土层性质、地下水作用、采空区稳定性对矿区周围地表移动和民房开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查明影响潞安矿区煤炭开采沉陷的主要因素,从地质赋存条件和采矿工艺2个方面初选出可能与地表沉陷有关的9个因子,根据潞安矿区10个典型工作面的地质和采矿资料、观测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预计方法,分析了地表最大下沉系数与地质因素、采矿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潞安矿区煤炭开采沉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覆岩综合硬度、采高、工作面倾向长度及扰动系数;同时以地表最大下沉系数为因变量,以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了煤炭开采沉陷回归模型,此模型较好地反映了该地区地表最大下沉系数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同时也为潞安矿区的煤炭开采沉陷预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沉陷)盆地特征及变形特点,对治理过程中涉及到的沉陷区范围界定、沉陷区的稳定性等技术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欧凯 《煤炭工程》2006,(12):30-31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住宅小区设计是建设新型煤炭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韩城矿区采煤沉陷区新梅苑居住小区建筑设计的建设规模、设计构思及建筑规划设计,希望对其它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住宅小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铜川矿区采煤沉陷的对应分析及其回归预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影响铜川矿区采煤沉陷的主要因素,根据陕西铜川矿区16个采煤工作面的地表岩移观测数据,采用对应分析法研究了地表最大下沉系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采动程度系数、土岩比、工作面倾向长度、表土层厚度、覆岩综合硬度、采高等是影响该矿区采煤沉陷的主要因素;以地表最大下沉系数为因变量,上述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变量的进一步筛选,建立了采煤沉陷回归方程,既反映了该矿区地表最大下沉系数与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量化关系,又可用于对地表最大下沉值进行采前预计.  相似文献   

19.
如何解决开采沉陷引起的工农纠纷是煤矿企业与当地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根据工作实践介绍了工农纠纷的形式,避免激化的措施及解决这一纠纷的途径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煤沉陷土地破坏程度分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地表破坏程度将采煤沉陷土地分为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破坏。在探讨采煤扰动下沉陷土地破坏程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地表下沉、倾斜变形、水平变形和沉陷后的潜水位埋深作为评价因素,并对各评价因素进行了分级量化研究,研究结果对于合理评价采煤沉陷土地破坏程度,选择最优复垦方向、制定最佳的复垦对策和复垦工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