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联合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委员会于2008年9月将柏林6个以现代艺术风格建造的住宅区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这个受到“纪念文物保护”的新型社会福利公共住宅区,深受当年“经典的现代艺术”流派以及后来的建筑艺术和城市建筑学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李元晨 《城市建筑》2021,(11):85-87
本文根据笔者近十年来对现代建筑遗产进行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的实践经验,从多个层面总结出现代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可供探讨的解决对策,为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运动的产物,现代建筑遗产是国家身份的象征,也是城市文化和记忆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无声见证,许多现代建筑遗产由于一些原因仍然缺乏保护。如今,现代建筑遗产问题因未受到重视而面临极大隐患。现代建筑遗产保护需要科学的保护方法,而其保护方法又应该建立在准则基础上。文章通过对中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重要性进行研究,阐明中国现代建筑遗产的基本概念和价值体系,回顾遗产管理制度和法律,对中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案例进行评估,对中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问题、困境和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2013西安建筑遗产保护国际会议是DocomomoChina自2012年通过申报着手组建之后的首次会议,作为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案例展评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国的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案例30余项,反映出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文化多元性、经验丰富性与成果示范性。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现存状况、特点价值、保护与更新现状的总结分析,从普查认定、分级保护、保护与再利用相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的措施,以期构建完整的河南历史文化体系,使河南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9.
20世纪遗产与晚近建筑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际上保护20世纪遗产理念的提出过程,阐述了晚近遗产概念的实质和内涵。在比较国内外登录保护建筑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对建成不足50年历史的建筑遗产、建成环境和文化景观的保存状况和潜在危机进行了分析,呼吁尽快建立我国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0.
"真实性"在建筑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厘清"真实性"是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文章通过对部分岭南现代建筑遗产的现状及其变更情况进行调查,从遗产保护视角探析"真实性"、表现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并对岭南现代建筑遗产的"真实性"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岑倩华  陶伟 《城市规划》2007,31(9):71-75
中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建设与更新的高潮期,在遗产区及其附近,城市发展建设与遗产保护往往是矛盾的关系,城市建设往往威胁着遗产的价值。遗产的价值正在遭受着怎样的威胁?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挽救和恢复?《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里的典型案例会给出一些启示:即怎样才能摆脱城市发展建设对遗产地的威胁,最终达到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保护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新修订的2004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与现行的2002年版相比有很大调整,反映出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于遗产保护的策略、重点和工作方法中的若干新趋势。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为3点:整体结构调整——板块更加明晰;保护思路调整——重点概念深化;保护方法调整——可操作性加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尺度和尺度层级结构的阐述,提出了工业遗产的4个尺度层级为单体设施层级、工业厂区层级、工业区(工矿城镇)层级和工业区域层级,分析了工业遗产各尺度层级结构的构成要素和特征,以及工业遗产尺度层级结构体系框架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基于4个尺度层级框架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谱,包括:单体设施层级的功能转化模式和空间更新模式,工业厂区层级的工业博物馆园区模式、后工业景观公园模式、创意产业园区模式以及混合型园区模式,工业区(工矿城镇)层级的工业博物馆群落模式和城市工业遗产廊道模式,工业区域层级的区域性工业景观公园模式和工业遗产线路模式。据此,构建了基于尺度层级结构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谱系框架,以此作为模式选择决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邵甬  王丽丽 《城市规划》2016,(12):73-80
居住类遗产具有遗产和居住的双重属性,然而由于中国特有的产权制度,公有居住类遗产往往面临着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的双重困境。论文以上海为例,首先剖析了中国的公有产权制度对公有居住类遗产产生的影响以及所有权人虚空和产权关系模糊等问题;其次,在现有产权制度背景下,围绕公有居住类遗产的两大属性,分别剖析了目前自下而上的个人与市场行为、自上而下的遗产管理和公有住房管理并行的管理体系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提出了实现公有居住类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共赢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