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城市大事件与城市发展”这个主题.我理解主要讨论的是城市大事件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所发挥的作用或影响,两者是因果关系。不同的城市大事件将给城市发展和建设带来不同的建设速度和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2.
“奥运会大事件”是用于城市空 间生产的策略工具。从20世纪20年代里约 的第一个国际化体育赛事——南美足球竞 标赛促使里约城市发生转型开始,里约一 直走在事件促发城市空间更新的路途上。 2016年,里约奥运会大事件推进了里约城市 空间的演变,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 联动效应。里约政府与地方资本结成“增长 联盟”,驱动了里约城市空间的再构。本文 分析了奥运会大事件影响下里约城市区域的 空间复兴和城市空间布局、贫民窟的城市— 社会空间变革等3个方面的空间再构,并指 出体育设施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影 响里约城市空间结构的物质要素  相似文献   

3.
《时代建筑》2010,(2):J0010-J0013
中国大量兴建的体育场馆展示着耳目一新的建筑文化和技术成就.并且在一系列连续的大事件背景下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CCDI体育事业部.通过长期的项目实践和技术积累.致力于将建筑艺术和场馆功能完美结合.将体育建筑融入城市生活,满足社会对高品质体育场馆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城市蓝绿空间是生态优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其规划旨在合理构建生态结构与格局,为城市生态保护等提供重要支撑。西安灞渭滨水区域蓝绿体系建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大事件影响下进行的。赛前建设围绕规划核心区域和公共空间的环境提升,重点打造集文化体育场馆、城市公园、市民休闲广场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赛后持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滨水生态宜居城市。通过分析西安灞渭滨水空间的现状问题、建设目标,总结分阶段实施的要点步骤,以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从多个维度为类似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正为什么我国体育场馆的现状是"体育场馆数量严重不足与长期闲置并存"?我国体育场馆究竟是"被看"还是"被用"?体育场馆作为中国各省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中国飞速发展登上世界舞台的初期,其纪念性与标志性,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文化进入纵深发展的今天,我们发现这些曾经辉煌的大型体育场馆,并未得到充分地利用,与民众的真实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运行脱节。什么样的建设模式,才能使体育建筑不再是"华丽的标本"?才能根植于社会与市场的真实需求?才能匹配并激发活跃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6.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又一次强调了城市建设的转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趋势与方向,也是民心所系、民心所向.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为行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未来的海绵城市将是一个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领域,能否实现有机融合、高效创新、紧密合作?怎样充分利用金融政策与社会资本的力量,实现海绵城市项目融资的多元化?吸纳社会资本后如何让项目真正落地?如何保证后期运维的正常运作,为百姓创造一个绿色安全的水生态环境?需多措并举、勠力同心,共探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各类体育活动得到蓬勃发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无疑为正在成长的体育场馆建设市场注入了活力,并掀起了新一轮的体育场馆建设和改造的高潮。然而,体育场馆建设的专业人才和队伍极其缺乏,体育场馆需求的研究不够系统,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使用脱节,这些都与迅速成长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为促进我国体育场馆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推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按照“科技奥运”、“数字奥运”、“绿色奥运”的要求并结合实际需求适度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设施建设和标准办公室与建设部干部学院智能建筑技术培训办公室于2004年11月25、26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04(北京)体育场馆智能化技术主题论坛”。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杂志社、北京华体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体同方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了此次会议。本刊摘选了“2004(北京)体育场馆智能化技术主题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的发言,希望与各位读者共同描绘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之蓝图。  相似文献   

8.
阮昊詹远     
城市/环境 当下的中国城市环境不再是一张白纸.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全球绝无仅有的超大规模建设时代.整个城市是一片新城,城市从一张没有周边环境的白纸被创造出来,“中国城市”也许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描述着“速度”、“市场”,“潜力”、“权力”,“粗糙”、“廉价”,“欺诈”、“不规范”等等. 礼赞也好批判也罢,那个年代缺乏的思考,产生的问题,让我们今天面对了一个无比复杂的城市环境,也会由我们这一代人翻新改造.城市将经历一次更新.  相似文献   

9.
高峰 《城市与减灾》2011,(Z1):48-5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少城市都在迅猛扩大发展.据报道,现在全国有16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在此目标鼓动下,有的城市急功近利,匆匆上马,大拆大建,甚至不惜毁坏文物,以展现城市建筑的高度与奢华之“新貌”,把一场应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运动演变成了一场“城建大跃进”.  相似文献   

10.
平心而论,我是很幸运的.从业的这十几年,恰逢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身处深圳1这座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资本与效率主导的市场背景之下,我们这些建筑师的设计业务伴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大潮可谓风生水起,如火如荼.而与此同时,在亲历了十余年来数以百计的设计项目之后,我常常在反思,这一座座我们参与塑造的“速生城市”,未来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它们与那些由时间和故事积淀而成的典范城市相比,将会是怎样的一种苍白?从急功近利到乏善可陈,难道这就是我们当下所必须经历的城市发展路径吗? 建筑应当为城市创造厚度,无论物理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 我以为,从建筑师的角度,当以敬畏之心对待城市,因为我们的建筑会成为后世对于一个城市认知的载体,也是其中的人们对于城市生活记忆的裁体.我们今天在基于对未来的思考上构划建筑,而在更久远的未来,它终会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成为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质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建筑师在创造未来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一个城甫未来的历史,在增加着它的“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