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具技术》2009,43(8):122-122
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汽车业渐趋回暖,各国上半年汽车销量数据报告已公之于众,中国汽车销量以609万辆的业绩稳居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汽车市场”。在众多光环照耀、众多数据支撑此观点的背后,仍有部分业界人士强调应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虚名”,中国汽车产业从汽车大国变成汽车强国还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战略任务,离汽车产业强国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2.
如果要问中国汽车产业在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有什么特点的话,那么我认为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神奇”。2009年10月20日,各界人士聚焦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第一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地长春,庆祝中国汽车年产突破1000万辆大关。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汽车零部件》2021,(4):30-30
汽车芯片供应紧张,令全球汽车制造商有些“头疼”。近日,福特、丰田等多家车企均公开表示,将通过减少生产来调节产能,以应对芯片供应问题。我国是汽车生产和销售大国,车规级芯片对我国汽车产业带来的影响备受关注。风波之下,国内汽车产业面临怎样状况?如何维护供应链稳定?汽车产业遇“芯”事2020年底以来,芯片供应紧张问题持续发酵,全球汽车产业遭遇“芯”事。福特汽车公司近期宣布,由于芯片短缺,预计一季度各类车型减产。丰田、本田等多家车企同样遇到芯片供应问题。  相似文献   

4.
《汽车零部件》2011,(1):1-2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哪些特点?发展面临怎样的问题?“十二五”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势如何?就此类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顾翔华在第八届广州车展汽车安全电子技术论坛上做了解析。  相似文献   

5.
假如我问:自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哪些行业影响大?你一定会提到:汽车行业!我再问:2009年中国的哪个产业发展是一枝独秀?聪明的你一定回答:中国汽车产业。没错,2009年的中国汽车产业确实值得称赞。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金融危机确实给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金融危机越来越深的影响到实体经济,中国制造业也不例外,您如何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应如何突围?金达仁:原本受研发能力弱、管理粗放、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很多企业主营收入和销售利润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工具技术》2010,44(5):122-122
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集团董事会主席Manfred Bischoff在4月16号表示,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带给欧美车企的威胁将远远大于金融危机。 Bischoff称,中国汽车市场带给欧美汽车产业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于销量的不断攀升,还来自于产量由欧美市场向中国市场的转移,以及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车企的崛起。  相似文献   

8.
《汽车零部件》2011,(3):21-22
去年中国汽车市场以1800万辆的销量继续蝉联全球车市冠军,“两会”期间汽车自然成了引人热议的话题。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汽车产业面临深度调整的一年,“两会”的提案和议案必将透露汽车产业的调整趋势。  相似文献   

9.
跃居到世界前列的中国汽车产业面前,正横着一道高高的山坎——“数字鸿沟”,这正是对我们一种传统性的工业、现代化汽车产业与信息化工业严重挑战。不同量级汽车文明的深刻较量,决定着谁是汽车产业生存者,还是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0.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肺炎(简称“新冠”)疫情的肆意蔓延,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会产生影响。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这场疫情的突然袭击无疑对其是雪上加霜,汽车产业链条将因此蒙受多大损失?未来预期如何?汽车产业作为机床工具产业最大的用户行业,其所受这一事件的影响情况自然会波及到机床工具行业,因而汽车以及其他用户领域可能受到的影响也自然受到机床业界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工具技术》2007,41(9):72-72
由科技日报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战略研讨会于8月28日在京举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会长张小虞在研讨会上说,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汽车产业有三顶“帽子”:一是散、乱、差;第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三是产能过剩。摘掉这三顶“帽子”,我国汽车产业就能真正强大起来。  相似文献   

12.
跃居到世界前列的中国汽车产业面前,正横着一道高高的山坎——“数字鸿沟”,这正是对我们一种传统性的工业、现代化汽车产业与信息化工业严重挑战。 不同量级汽车文明的深刻较量,决定着谁是汽车产业生存者,还是被边缘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危机以及政策上的变化,对我国专用车行业的发展以及竞争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规模小、技术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低、没有技术研发实力的企业很可能会被淘汰。实力雄厚的企业会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实力会更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或者被兼并重组,符合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专用车行业规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日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全面椎进科技工作向纵深迈进。他进一步解释说,何谓“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即“结合当前形势,重点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手稳较快发展这个中心任务,紧紧抓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两个重点。”过去较好的经济形势掩盖了企业在自主创新上的不足。如今,危机来了,矛盾和不足也显现出来了。冲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从某种程度上看,金融危机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机遇。那么,当全球金融危机给了年我国连车零部件企业以自主创新的动力的时候,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是“各自为阵”还是“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5.
还处于“管理的爬行阶段”的众多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轰然坍塌,不仅令人触目惊心,更让人体会到了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蝴蝶效应”的巨大威力。如果中国制造还是宁愿“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终会将自己困于转型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围城”中……中国制造如何突围?  相似文献   

16.
6月28日,在“2005中国(佛山)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人士称,中国汽车行业协会已经把2005年定为“汽车产业零部件出口元年”,并将在2005年11月份与商务部联合召开汽车产业零部件出口推荐会,将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更快地推向国际市场。这对我国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令人振奋和鼓舞。然而,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出口产品,总体上仍然以技术附加值较低的低端产品为主,整个出口形态依然属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有80%以上进入国际售后维修市场,赢利水平普遍较低,与国际上…  相似文献   

17.
《现代零部件》2010,(5):14-14
2010年4月9日,旨在统筹科技资源、促进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快速发展的“2010第二届中国西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西安盛大举行,与会嘉宾分别围绕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及变化趋势、汽车物流和供应链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以及对西安地区的建议、汽车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陕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商用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汽车产业与高陵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10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2010年9月份汽车工业产销综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朱一平介绍1~9月汽车产销双超1300万辆,接近2009年全年水平。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继续抛出年产销突破1700万辆的预测。回首金融危机初期,汽车产业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行业,全球汽车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但中国汽车产业却是个例外。中国汽车产业逆市崛起不仅推动了中国工业经济的  相似文献   

19.
3月2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贯彻‘走出去’战略研讨会”在浙江萧山落日幕,汽车零部件行业“海外抄底论”和对抄底的风险论均有众多信奉者。全球性金融危机带给中国企业加快实现国际化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持续的“去杠杆化”过程让全球企业都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短缺。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资源、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还是上市公司股权,都出现了严重低落。在经济危机继续深化的时候,中国企业出海收购的趋势已经形成。虽然国际经济危机给予了中国企业大步“走出去”的机遇,但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所交的学费也是相当惊人的。从目前已有多起不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来看,对企业并购后困难估量的不足,让那些原来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陷入了困境。那/厶,在这个时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对“主动出击”“坐守观望”该何去何从呢?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1月15日,中国外经贸司部部长石广生和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分别代表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标志着中美就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贸易组织的双边谈判正式结束,从而使中国“入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中国与世贸组织的另外一些成员的双边谈判仍在进行,但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是指日可待的事。那么.“入世”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机遇在哪里?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几位知名人士发表自己的看法、请看本期特别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