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潜江盐湖盆地生油洼陷以巨厚暗色泥岩沉积为特征,间夹的渗透性砂岩构成了主要流体输导体系,油气初次运移以面状补给方式就近进入相邻输导层。油气运移路径的预测模型以栅格数据模型表达的流体势场为基础,应用运移方向矩阵计算、运移累积量矩阵计算、运移汇聚网络提取等技术模拟油气运移趋势网络的空间分布;通过输导体系评价数据与运移趋向网络分布数据的空间叠加分析处理,可预测油气运移路径的空间分布。蚌湖周缘油气运移路径模拟实验表明该模型可准确反映生油洼陷的油气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2.
蚌湖—周矶向斜带是潜江凹陷最好的生烃向斜带,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利用90余口探井的实测温压数据,对蚌湖—周矶向斜带的地温场、地压场、温压系统纵横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它们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蚌湖—周矶向斜带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有利于烃源岩成熟与油气生成;深部发育的弱超压可为油气运移提供重要的驱动力;纵向上具有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特征,但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较差,以较短距离的侧向运移为主;平面上各含油层系的油藏主要分布于流体能量相对低能区,且环绕或紧邻相对高能区发育。 相似文献
3.
潜四下亚段是潜江凹陷重要的生储层系,基于地层埋藏史及热史的恢复,定量模拟了潜四下亚段油气的生、排、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潜江凹陷现今热流值为40.20~47.99 mW/m2,古热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早期(45.0~41.0 Ma)快速升高阶段、中期(41.0~26.5 Ma)持续升高阶段和晚期(26.5~0 Ma)逐渐降低阶段;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现今成熟度R.为0.45%~1.58%,多数大于0.55%,其底部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达到生烃高峰的时间分别为41.0 Ma和29.0 Ma;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的排烃期为33.6~26.5 Ma,26.5~0 Ma排烃量较少;潜江凹陷油气运移路径受流体势和古构造面的控制.潜江凹陷存在7个有利油气聚集区,其中以Ⅰ,Ⅱ,Ⅳ,Ⅶ最有利,主要是因为近源、储集性能好、油气运移动力强和运移距离短. 相似文献
4.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江汉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富烃凹陷。潜江组勘探程度高,岩性油藏已成为主要的勘探对象与目标。该文通过对潜江组岩性油藏发育条件、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的分析,指出潜江凹陷构造斜坡带、构造反转区、断裂发育带及挠曲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方向。发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建立以相控砂体预测为核心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推广薄油层改造技术是深化潜江盐湖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实际统计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分布在6.8%~94.1%,平均为46.5%,其中46.7%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大于50%,最大充满度为94.1%。孤立砂体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高,平均达到60%,而断层侧向沟通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低,平均为40%左右;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高,为52%,而沙河街组二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低,仅为23%。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主控因素的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第一控制因素是运移条件,具体体现在与洼陷生烃中心的距离、切割砂体的断层数量和剩余压力;第二控制因素为岩性圈闭的接受条件,即岩性圈闭的物性(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和岩性圈闭的几何特征(岩性圈闭厚度和面积);而油源条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7.
东濮凹陷西洼北部沉积体系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屯-海通集洼陷是东濮凹陷继承性发育的生油气洼陷之一,沉积了巨厚的下第三系地层,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和组合类型。该区多年勘探主要立足于洼陷周围的文留、刘庄、胡状集、庆祖集等主体构造,洼陷内仅发现局部出油气点。通过对该区沉积、构造演化史研究,并结合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认为下第三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浊流沉积体系、水下扇-盐湖沉积体系、冲积扇-盐湖沉积体系含油气性最佳。随着油田深化勘探及深层勘探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研究、总结柳屯-海通集洼陷内油气分布与沉积体系的关系及其分布规律,并与圈闭分析相结合,对提高该区油气勘探效益,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为典型的内陆盐湖沉积,油气资源丰富,是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该区 纵向上岩性组合复杂,横向砂体变化快,砂岩储层与非储层的波阻抗值相近,应用地震属性分析和叠后波 阻抗反演等方法难以准确识别储层。 通过多年的攻关研究,提出了以高保真叠前偏移地震资料为基础,以 叠前同步密度反演为核心的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并重点介绍了叠前同步密度反演中的横波速度估算、叠 加角度的划分及流体检测等关键技术。 勘探实践表明这些技术是可行的,能有效地识别岩性圈闭,具有较 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认识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前提下,油气成藏的模式是寻找油气勘探切入点的关键。潜江凹陷周返断裂带大多数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周返地区与断层配置的构造斜坡带上。其中潜三、四段烃源岩厚度最大,生油指标高、成熟度好、生油潜力大,是主要的油源层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储集空间;蒸发岩类是潜江凹陷内最理想的区域性盖层;潜江组地层中有规律展布的断层发育带使得大面积分布的含油岩性在侧向经断层、构造的封挡形成多个有效的复合圈闭。周返断裂带主要形成2种岩性油藏:在单斜背景上砂体上倾尖灭,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或在断鼻或背斜构造背景上,河道砂体受断层切割形成断层 岩性油气藏或构造 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江汉蚌湖含油系统油气分布及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江凹陷蚌湖向斜是下第三系潜江组的沉积中心 ,是江汉盆地油气最富集的生烃中心。蚌湖含油系统边界条件清晰 ,研究范围 470km2 内勘探程度高 ,探井密度达到 1 10 4口 /km2 。已发现王场、钟市、广华等 13个油田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6 848× 10 4 t,占江汉盆地探明储量的 5 9 7%。根据潜江组盐系地层的特点 ,陆相含油盆地源控论和油气在生油凹陷呈放射状往四周运移的观点 ,将蚌湖含油系统划分为广华区块、王场区块和西坡区块。根据各区块的油气分布特点、勘探程度、目前认识及地质条件进行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作出了区块类比的经验性预测。潜力预测以勘探程度最高的广华区块为基础 ,王场区块与广华区块类比 ,西坡区块与王场区块类比。潜力分析结果 :蚌湖含油系统剩余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期望值为 (2 494~ 3 977)× 10 4 t,期望中值为 3 2 35× 10 4 相似文献
11.
12.
纯梁油区油气聚集控制因素及滚动勘探实践--以纯化油田外围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纯梁油区油气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油气平面上分布于正向构造带,纵向上集中在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其石油地质储量占全区探明储量的83.3%,油气富集层位及埋深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往西依次抬高的趋势。该区的构造、油气源、生储配置与盖层、地层不整合等是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研究成果应用于纯化油田外围的滚动勘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东营三角洲演化特征与岩性圈闭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三角洲是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的主要沉积体系之一,为一大型复合三角洲。该三角洲形成的浊积砂体岩性圈闭是东营凹陷沙三段重要的勘探目标,近几年平均每年发现的岩性油藏石油储量超过千万吨。为了给东营三角洲隐蔽油气藏进一步的勘探提供科学依据,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研究东营三角洲演化过程、古构造坡折发育类型及不同期次三角洲与构造坡折的配置关系,分析这些因素对岩性圈闭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在进积时期推进距离较远(三角洲进积作用大于加积作用)、退积时期湖泛规模较大条件下发育的三角洲朵叶体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浊积扇. 相似文献
14.
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分布特征,与构造油气藏相比,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更具有优势,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岩性圈闭形成较早,形成期次比较多,有利于更多地捕集油气;2油气仅靠初次运移和短距离的二次运移就可以成藏,不一定需要长距离二次运移;3岩性油气藏烃类充注相对较早;4岩性油气藏保存条件更为优越;5岩性油气藏可以分布在低势区,也可以分布在高势区;6岩性油气藏可以富集在低水位体系域,也可以富集在高水位体系域.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岩性油气藏具有更优越的形成条件和更大的勘探潜力,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古近系岩性圈闭分布及成藏条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朱德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3):32-35
东营凹陷的古构造、古地貌、古地理环境与沉积体系较好的时空配置,创造了良好的岩性圈闭成藏条件.该区古近系岩性圈闭分为三角洲成因的浊积岩岩性圈闭、砂砾岩体近岸水下扇及滑塌浊积扇岩性圈闭和与滩坝砂体有关的岩性圈闭3种类型.受盆地结构、构造-沉积演化史及主裂陷期发育特征的控制,不同的岩性圈闭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辽河西部凹陷岩性圈闭是否含油、含油多少的定量表征问题, 对研究区117 个岩性圈闭进行了地质统计分析和R 型主因子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圈闭距离排烃中心的距离、所在地点的流体势、砂地比、砂体厚度等是制约岩性圈闭油充满度的主控因素。依据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岩性圈闭油充满度与其主控因素的多元非线性定量预测模型。选取了未参与模型建立的26 个岩性圈闭对已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验证结果表明: 80% 以上的岩性圈闭油充满度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 这为该区同种类型的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