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太钢4350m3高炉对合理操作炉型的认识和调整过程出发,通过分析炉内煤气流分布、透气性指数K值、炉体温度和热负荷等影响和体现操作炉型的参数,探讨大型高炉实现操作炉型有效控制的措施。2011年太钢4350m3高炉通过在炉身中上部进行硬质压入,控制煤气流分布和合理匹配各项操作制度等,成功实现了操作炉型的合理控制和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2.
A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在煤气发生炉上的应用株洲冶炼厂吴济良,杨建鄂为了满足生产对煤气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从1989年起,我厂与中南工业大学自控系一起对煤气发生炉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微型计算机进行单台炉试验,以达到提高煤气发生炉产气率和煤气的热值、降低能...  相似文献   

3.
空气单蓄热式均热炉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公司的高温蓄热式均热炉为研究对象,对该炉内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各工艺参数对钢锭与炉气间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换向操作对均热炉内的对流换热系数影响很小,实际计算时可忽略其影响;炉温对蓄热炉内钢锭与炉气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影响很小;热负荷是影响钢锭与炉气间对流换热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锭型,煤气热值与对流换热系数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不同锭型在不同热值条件下,对流换热系数和热负荷之间的关系应分别求解.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太钢4350m3高炉(5#高炉)炉缸以上冷却系统的设计特点,研究其在高煤比、高产量情况下炉内煤气流分布对炉体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钢5#高炉的边缘气流指数W值控制在0.55左右;中心气流指数Z值应控制在8.8左右;5#高炉下部炉腰炉腹的热负荷较为稳定,而炉身的中上部稳定性较差;5#高炉的热负荷还有降低的潜力,热负荷控制在10~120GJ.h-1范围4350m3高炉仍可稳定操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炉缸径向不同位置的风口焦炭的实际压差、焦炭粒度、孔隙度和渣铁体积等参数计算炉缸径向煤气流速度的变化情况,从而比较炉缸煤气流分布情况。分析炉喉十字测温边缘值/中心值、炉缸径向中心煤气流速度、高炉布料制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炉喉十字测温边缘值/中心值与炉缸径向中心煤气流速度、布矿角度、矿角焦角差之间的经验回归公式。  相似文献   

6.
介绍对煤气发生炉炉况监测系统、饱和温度、煤气负荷、加煤出灰操作、停电应急响应等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煤气发生炉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的改造,自动控制可以使煤气发生炉生产处于最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7.
寇广孝 《工业炉》2004,26(1):44-47
对钢瓶热载体烤漆炉热负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初步提出了其热负荷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实例,说明了影响烤漆炉热负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吴示宇  尤石  陆开星  梁晨 《炼铁》2023,(4):34-37+43
2020年上半年,马钢1号高炉存在炉腹冷却壁热流强度偏低、炉身中部冷却壁周向热负荷不均匀的问题,操作炉型发生变化,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下滑。通过采取调整初始煤气流、内推料面平台、监控炉体热负荷等操作炉型的优化措施,1号高炉生产效果逐渐显现:炉腹冷却壁热流强度升高、渣皮变薄,能接受较大的炉腹煤气量;炉身中部冷却壁热负荷周向均匀性、稳定性提高,产生异常气流的概率大幅降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2021年12月,1号高炉日产量达到6660t/d,煤比升高至148 kg/t。  相似文献   

9.
张卫华  孟凡林  高峰 《炼铁》2019,38(3):57-59
芜湖新兴铸管1号高炉出现炉基明显上涨,炉底漏煤气现象,严重影响到生产安全和各项生产指标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炉底耐热基墩中活性CaO和MgO含量高,原燃料锌负荷和碱金属偏高。通过对炉底封板进行改造并用灌浆料密封,填充炉皮与冷却壁间的煤气窜漏通道等措施,炉基上涨、炉底漏煤气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鞍钢2号和5号高炉炉体热负荷分布规律,提出了以低燃料比最佳操作炉型的热负荷分布为基准来计算当前操作炉型的热负荷分布偏差值Sr,实现了操作炉型的量化评估。鞍钢高炉应用实践表明:(1)炉体热负荷分布合理是操作炉型合理的关键,通过与低燃料比操作炉型的热负荷分布对比,能有效诊断当前操作炉型;(2)由炉腹至炉身热负荷,可以从各段热负荷的总值和分布两个维度进行评估;(3)鞍钢高炉理想的炉体热负荷分布分别为炉腹26%、炉腰12%、炉身下部0~6m为53%、炉身中部为9%。  相似文献   

11.
为兼顾高炉保温、热风炉烘炉保温和公司整体煤气平衡,采用了倒流休风管的烟囱工作原理,对大修后的高炉进行烘炉保温,既降低了能源消耗,又减少了对其他生产环节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梅钢4号高炉生产操作实践表明,稳定原燃料质量,控制合适的W值、Z值,合适的下部送风制度,稳定炉热,搞好渣铁处理,合适的休复风操作,能够维持热负荷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的燃烧温度变化规律及应用特点。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炉气成分及燃气种类对炉气发射率和炉内传热过程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蓄热式加热炉在蓄热过程中的热量平衡计算,得到了空、煤气在不同预热温度下烟气利用率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烟气利用率对加热炉产生的影响。此外,对比分析了使用两种煤气时对设备投资及现场空间布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结合邯钢西区热轧厂加热炉单位煤气消耗指标的攻关过程,分析了影响该厂加热炉单位煤气消耗的一些 原因,介绍了降低煤气消耗攻关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经过运行,在降低加热炉单位煤气消耗方面取 得了一些成效,对于煤气使用单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攀钢高炉锌平衡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攀钢1、2号高炉的原燃料、生铁、炉渣、瓦斯泥、净煤气灰尘和出铁场烟尘进行了取样,根据试样化验的锌含量,结合高炉生产数据对攀钢1、2号高炉进行了锌平衡计算,分析了锌在高炉各收入项和支出项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攀钢高炉的锌负荷很高,对高炉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危胁;入炉原料是攀钢高炉锌的主要来源,是造成攀钢高炉锌负荷高的主要原因:支出的锌主要通过炉顶随高炉煤气排出,绝大部分进入瓦斯泥。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煤气热值和煤气量的变化对温度场分布和钢坯加热的影响。利用FLUENT软件模拟计算,分析了增加煤气热值给加热炉运行带来的影响。提出保证加热炉正常运行状况下合理热负荷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郭俊 《钢铁研究》2012,(4):43-46
南钢炼铁新厂8号高炉(2 000m3)由于原料质量的不稳定、渣系的变化,上下部操作调剂的不匹配等原因造成炉身部位圆周方向结厚,通过采取"降料线打水,强力疏松边缘气流,调整风口配置"等措施,历时42天,炉墙粘结脱落,炉型规整,炉况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宝钢高炉长寿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金觉生 《炼铁》2005,24(1):1-5
根据炉身破损机理、炉缸侵蚀机理、高炉传热与冷却等方面理论研究结果,对高炉长寿理念有了新的认识。通过高炉长寿系统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实际应用,宝钢高炉长寿技术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了具有宝钢特点的大高炉强化冶炼基础上的高炉长寿生产维护技术,使高炉长寿挑战更高目标。  相似文献   

19.
To date ,blast furnace operators have a relative-ly good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l mechanisms ,andno longer treat blast furnace as a“black box”. Forthe blast furnace , however ,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metallurgical units inthe field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he complexity keeps proliferating with theadoption of newtechnologies ,such as high rate in-jection of pulverized coal ,effective use of carbona-ceous andferrous materials ,and so on.If merely bydirect instrumentation and empirical kno…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有害元素在高炉内的循环行为,结合高炉实际生产参数,运用里斯特操作线进行计算,揭示了有害元素对焦比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焦比与有害元素入炉负荷和循环富集倍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有害元素在高炉内"还原-氧化-再还原"的循环过程会将高温区的CO转移到低温区,降低煤气利用率,同时消耗了高温区大量热量,从而使焦比升高.不同有害元素的影响程度不同.有害元素循环富集倍数对焦比影响的强弱顺序为:Na > K > Zn,有害元素入炉负荷对焦比影响的强弱顺序为:Zn > Na > K.进一步的分析表明,Na、Zn对高炉焦比的影响大于K.但考虑到K对焦炭劣化的作用更明显,故要严格控制K、Na、Zn的入炉负荷.基于上述计算得到的定量关系,利用高炉不同有害元素入炉负荷以及焦比进行曲线拟合,预测高炉有害元素的循环富集倍数.曲线拟合结果与高炉解剖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