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唐思风  焦耀明  刘管平 《华中建筑》2007,25(10):143-147
城市滨水产业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珠江后航道滨水地段的整治开发已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热点区域之一,是广州市珠江沿岸历史产业码头区开发研究的典型地段,该区域的环境整治规划是涉及到城市滨水休闲,城市历史产业区再发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等的综合性项目.该文以其中的"下市涌--消防中队"地段环境整治规划为例,阐述城市滨水历史产业地段改造的一种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方志刚 《住宅科技》2001,(10):20-24
里弄住宅群是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建筑背景,也是“上海特色”的物质载体和孕育者。在历史地段改造中它们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阐述了运用多元与共生的新思维来对待历史地段改造,保护和创建有上海特色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3.
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代城市高速发展,新旧更替也在不断进行。城市中的旧建筑已经不适合城市的发展需要,但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它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旧建筑可以改变身份,在演绎下不断生存,续写城市的历史。本文列举上海新天地的实例,对城市旧建筑改造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街区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一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古旧街道、地段。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指对其的再度开发利用,对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部分进行改造,使其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改造为例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性改造策略,提出了街区改造的地域性传承、街区改造中城市定位明确及街区内居民生活适宜性三大策略,探讨老街改造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开发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矛盾,通过对博洛尼亚历史中心区和上海新天地地区两个实际案例的分析,对重视人文因素的整体保护和偏重商业利益的开发机制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借此反思当前人们对待历史地段时过度重视如何从中获取直接效益这一态度.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段保护的价值观--追求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与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地段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我们只能审慎地进行发掘和利用;历史地段是城市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中要树立全面的长远的效益观,防止因开发商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损坏历史文化环境,影响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产业类建筑遗产改造性再利用模式的生成语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震  顾大治 《工业建筑》2011,41(6):47-49,53
改造性再利用已成为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通过探析该模式形成的深层背景,为其他类型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城市土地再开发提出了产业地段更新的现实需求;工业建筑从“构筑物”到“遗产”的历史变迁,从保护历史见证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可能性、可持续发展观和节能减排的环境要求,促使改造性再利用模式被优先选择;而产业...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是我国特有的城市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同时也埋藏着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气息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村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也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直被视为城市"疤痕",成为推土机下的冤魂.城中村中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常常遭到破坏.在新时代新要求下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改造模式,城中村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构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部分,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文章首先对"文化传承"的提出及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包含保护、传承和发展三方面的内涵,是保护遗产、继承文脉和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将"文化传承"相关理念运用到城中村改造当中,提出了从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层面的"3+3+6"内容体系;最后以西安保留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以建构文化传承体系为手段初步探索城中村的改造方向,在保证城市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文脉的传承,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6,(1)
以历史文化保护的城市设计视角,提出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的三种表现。藉由上海新天地的成功案例指明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深入解析上海提篮桥中心、郑州1953文创中心两个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设计案例,从历史保护推进城市活力区的建设和历史保护推进城市转型发展两个方面,研究了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的理念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扬州市老城区教场地段的地方特点,全面阐述了教场地段改造设计的指导思想,保护、改造、更新的构思与处理手法。说明了挖掘历史地段民俗文化积淀,创造历史城市地方保护特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历史地段保护的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 ,大量人口从乡村进入城镇。在未来几乎相当现有城镇人口的人群 ,不仅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就连居住地也将改变。面对这历史的重大变动 ,如何促进、引导其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从上海市郊区城镇的调查研究看手 ,从经济、社会、环境、城镇及住房建设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价值的重现——城市历史遗产的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城市历史遗产,使萁成为现代生活和整体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当今不断更新的城市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法国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体系,并从巴黎,里尔两市不同层次的城市历史遗产再利用实例中得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认为当前河道综合整治中面临着水域整治与陆域整治脱节、土地再开发滞后于水体治理、开发项目构成单一和整治目标单一等主要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是城市规划工作还没有积极有效参与到河道综合整治中去,对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个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上海外高桥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增长,这对货运疏港通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外高桥港主要通过公路集疏运,导致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建设地下物流系统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缓解交通拥堵的工程技术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上海外高桥港疏港通道的现状和交通特征,用以确定效益分析中部分参数取值;其次,根据历史疏港通道交通流数据,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预测其交通量增长;最后,根据现状交通特征和未来交通量分析建设地下物流系统对疏港通道的效益,计算其可释放的道路通行能力以及可减少的气体排放量。研究表明,地下物流系统在相当程度上可降低道路交通量,缓解货运交通对疏港通道的压力,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承载着城市经济、社会、政治等活动,也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基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实施评估的系列研究成果,聚焦区域和市域新城、中心城及其周边地区等不同的空间层次,从回顾历史、研判现状和借鉴经验3个角度,深入分析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圈层特征,并归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国际城市发展规律,提出上海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摘要  相似文献   

16.
王洪金 《规划师》2000,16(1):17-20,74
作者在连云港市城市规划研究中,首次提出城市文化定位这一概念,讨论了城市文化定位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互补性问题,论证了城市设计过程也就是城市文化定位的过程,并就城市文化定位在城市设计中的操作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古桥因其有别于一般古建筑的建构方法和使用功能,一直是建筑遗产中比较特殊的类型。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地理和社会条件变化,有些古桥所获的关注相对不足并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本文从上海地区现存古桥的历史发展脉络入手,对其古桥数量、分布和保存现状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对其历史文化、类型结构、装饰艺术等特征进行研究,为上海古桥和传统水乡风貌的保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鹏  赖亚妮 《南方建筑》2006,(11):120-123
上海石库门旧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从城市设计、旧城改造的角度,对上海市北外滩一个石库门街区地块进行城市环境分析,提出改善策略,并对不同改造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城市改造更新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胡慧峰  张永青 《华中建筑》2010,28(11):98-100
该文以嵊泗海洋文化中心设计为例,讨论了把基地环境特征和多重建筑功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设计、并将之上升到"大众文化建筑"的层面进行关注的思路,阐述了用空间引导功能分区、以环境激发形象构思、把场所精神和城市新环境的塑造作为设计目标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界定城市规划理论的概念内涵出发,回顾了西方近现代百年期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并将规划理论的演进过程与其时代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社会思潮的更替联系在一起分析,指出各时期规划理论中蕴含的主要社会思想,以及思想转变的历史原因,以期探寻出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历史规律,从而对规划理论及其发展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