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论文论述的差动继电器适用于单侧电源的终端变电站中,作为双绕组变压器,三绕组变压器内部短路故障的主保护,  相似文献   

2.
《大众用电》2010,(5):37-37
<正>差动保护是变压器的主保护,是按循环电流原理装设的。主要用来保护双绕组或三绕组变压器绕组内部及其引出线上发生的各种相间短路故障,同时也可以用来保护变压器单相匝间短路故障。  相似文献   

3.
针对在电力工程中为节省投资而采用低压(△侧)套管内有气隙电流互感器的情况,论述了单相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介绍了三相变压器差动保护的3种接线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变压器△侧相绕组差保护的TA接线,无论其是否为套管TA,对匝间故障保护效果都无差异。但对相间短路故障,三相式变压器△侧绕组差动保护接套管TA时,接法不同,保护效果则不同。  相似文献   

4.
根据阻抗匹配平衡变压器高低压绕组接线方式和运行特点,根据变压器差动保护对接线方式的要求,深入研究了阻抗匹配平衡变压器高低压侧各电流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适用于这种变压器的三种差动保护接线方式,这三种接线方式能保证在各种正常运行方式下和各种外部短路时,各差动继电器的两差动臂电流大小相等、相位相同,差动继电器可靠不动作;而当发生各种内部短路时,至少有一个差动继电器流入短路电流的二次值,差动继电器将灵敏反应、可靠动作切除短路故障。  相似文献   

5.
张鹏 《电世界》2006,47(3):46-47
变压器差动保护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快速保护。它能反映变压器内部绕组的相间短路及各引出线上的相间短路以及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绕组和引出线上的接地短路故障,是大中型变压器的主要保护方式。但在运行中,由于差动保护的二次接线常常错误以及保护单元故障等原因,所以差动保护往往在穿越故障(区外故障)时发生误动,危害极大。现就差动保护容易出现误动的原因分析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变压器匝间短路特别是少匝数短路时,现有保护很难检测并发现故障。基于变压器绕组两侧电流比值与两侧绕组匝数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一种电流比变化量匝间保护方法,构建了保护动作判据。该方法不仅能躲过变压器内部相间故障及变压器外部短路的影响,还能区分匝间短路故障相,具有很高的保护灵敏度。通过对试验变压器进行的内部匝间短路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反映变压器绕组、引出线及套管相间短路、匝间短路及接地等各种短路故障,是变压器的主保护,其保护动作是否安全可靠直接决定变压器能否安全运行,所以在电力系统中,对纵联差动保护的准确可靠性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8.
柳维衡  郑涛 《现代电力》2010,27(1):12-16
介绍了当前中国在建的特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和参数,并建立了相应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特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和运行特性,提出了针对特高压容量大,分体式结构的差动保护配置。通过模拟不同故障情况下差动保护的反应,对各种差动保护的灵敏性进行分析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单独对调压绕组和补偿绕组分别配置差动保护能提高其匝间故障的灵敏性,故障分量差动保护可以提高重负荷情况下变压器内部发生轻微故障的灵敏性,分侧差动保护则可以避免励磁涌流和过励磁的影响,零序差动保护可以提高单相接地故障保护的灵敏性,尤其是接地点离中性点很近的轻微接地故障。  相似文献   

9.
再谈220kV及以上大型变压器装设零序差动保护的必要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调研运行统计资料,明确大型变压器绕组故障以匝间短路为最多,接地短路次之,相间短路为最少。YN绕组单相接地短路时,相间差动保护的两侧电流可能同相,呈现外部短路的相位特征,因此灵敏度降低。变压器故障分析和差动保护动作性能分析中宜采用减极性法定义原,副边和一、二次电流的正方向,应用标么制方法直接从相电流入手,避免采用经典的对称分量法,有效地减少了各电流相量间相位的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相间差动保护对内部短路的灵敏度较低甚至拒动,因此变压器非常有必要装设零序差动保护;Yn绕组也有可能发生对铁心的单相接地短路;其原理是利用变压器Y侧A、B、C三相的复合零序电流和中性点回路的电流互感器构成零序差动回路。  相似文献   

11.
0引言 近年来,变压器特别是大型变压器事故较多,电力变压器的电量型继电保护,如差动保护、电流速断保护、零序电流保护等对变压器内部故障响应是不灵敏的,内部故障主要从匝间绝缘薄弱处击穿短路开始,短路匝内部的故障电流虽然很大,但反映到线电流却不大,只有故障发展到多匝短路或对地短路时才能切断电源.变压器内部故障的主保护是瓦斯保护,它能瞬间切除故障设备.  相似文献   

12.
对某110 kV变电站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原因运用波形及向量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分析了在单相接地故障情况下,主变高压侧出现三相电流幅值,相位基本一致的情况,得出了“变压器绕组接法、保护内部算法变换方法与电流互感器接法的正确匹配”是保护正确动作的首要条件的结论,提出了改进措施,旨在更好地完善变压器保护的运行和维护。  相似文献   

13.
对某110 kV变电站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原因运用波形及向量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分析了在单相接地故障情况下,主变高压侧出现三相电流幅值,相位基本一致的情况,得出了"变压器绕组接法、保护内部算法变换方法与电流互感器接法的正确匹配"是保护正确动作的首要条件的结论,提出了改进措施,旨在更好地完善变压器保护的运行和维护.  相似文献   

14.
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变压器各侧电流及差动电气量特征,进行区外线路故障引起的220 kV变压器内部故障定位的方法,根据现场主变差动保护录波波形的幅值、相位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利用推理排除的方法逐步开展主变故障点和故障类型识别,最终判断本次主变故障为平衡绕组绝缘破坏导致平衡绕组发生单相首尾短路,对故障排查和定位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故障分析表明故障中变压器保护正确动作,并为开展现场一次设备检查和故障处理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变压器电流差动保护的正确动作率,通过对区内外短路时故障电流特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变压器电流差动保护判据。对于变压器区外故障,能自动增大差动保护制动系数,提高区外故障的防卫度,对于区内故障,自动减小差动保护的制动系数,提高区内故障差动保护的灵敏性。通过RTDS试验证明自适应判据对提高保护性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变压器零序差动保护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归纳了对变压器装设零序差动保护必要性的不同论点后指出,零序差动保护仅在变压器绕组靠近中性点(占整个绕组2%)处发生接地故障,相间差动保护灵敏度不足时方才显示出其灵敏度高的优越性。但是一方面在靠近中性点处电压很低,发生故障的几率很小,被短路的匝数少,故障危害不大;另一方面零序差动保护也不可能没有死区,其死区有多大还未深入研究。因此,装设零序差动保护的必要性不大。如果愿意装设零序差动保护作为补充,应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宜限制其保护范围。为此,提出用比例判据代替比率制动判据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变压器电流差动保护的正确动作率,通过对区内外短路时故障电流特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变压器电流差动保护判据.对于变压器区外故障,能自动增大差动保护制动系数,提高区外故障的防卫度,对于区内故障,自动减小差动保护的制动系数,提高区内故障差动保护的灵敏性.通过RTDS试验证明自适应判据对提高保护性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特高压变压器差动保护动态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特高压输电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必须大力进行细致严谨的研究工作,解决面临的、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确保其安全可靠的运行。针对我国建设中的特高压输电系统采用的1000kV特高压变压器,介绍了特高压变压器的内部结构特点和设计参数、差动保护配置方案、动态模拟试验模型,并通过动态模拟试验对特高压变压器发生各种内部故障时和空载合闸时各种差动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大差差动保护能灵敏反映主绕组内部的各种故障,而对于调压绕组和补偿绕组的内部故障则灵敏度明显不足,说明了配置调压绕组差动保护和补偿绕组差动保护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变压器空载合闸时二次谐波制动原理对调压绕组差动保护和补偿绕组差动保护也有一定的涌流制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凯 《大众用电》2009,(8):40-41
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变压器绕组和引出线的相间短路。其保护范围为变压器各侧差动电流互感器之间的电气一次部分,是变压器的主保护。该保护能正确区分被保护元件区内外的故障。并瞬时切除保护区内故障,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二次接线较为复杂,且向量测试受潮流大小和方向的影响,极易发生接线错误,造成保护误动。  相似文献   

20.
1.LCD-16H差动继电器 (1) 用途 LCD-16H是一种新产品,主要用于发电厂和变电站中,作为变压器或发电机组—变压器内部短路故障的主保护,能检测三相和两相短路、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低电阻接地的变压器线圈的接地故障、变压器绕组匝间或层间短路。它较传统的BCH-2(DCD)型继电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灵敏性,因而正被逐步推广应用。 (2) 主要工作原理 继电器采用差电流原理制成,将被保护区内各侧电流互感器二次电流直接引入继电器中,利用继电器内插头调平衡。正常运行时,继电器差动回路中仅有很小的差电流,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