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伴随着私家车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面临交通堵塞、交通安全、交通噪声、交通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转变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理念,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构筑高效集约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已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对我国城市交通在快速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产城一体"规划理念将有助于破解城市交通发展的瓶颈,也有利在"产城融合"背景下,关注城市用地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并为绿色交通环境的构建和集约出行方式的倡导提供积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交通迅猛发展,但是却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日夜恶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交通应当满足城市区域的交通需求,又符合资源环境的客观约束。以交通环境承载力作为定量指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的交通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判,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后小汽车交通(PCT)及其对交通组织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后小汽车交通(PCT)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后小汽车现象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交通提出的挑战,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对此的交通治理手段,提出了PCT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在其影响下的可行交通组织模式,如城市中心的多功能步行区、有机整体的综合治理等手段,并指出了PCT对我国城市交通的启示,旨在为城市交通组织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资源消耗与能源浪费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如何节约能源并合理利用能源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成为一个城市实现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从交通规划的角度,在分析交通节能意义的前提下总结出城市空间节能的总规划策略,即建立"减少交通量的城市空间节能结构".提出四个分策略:分散的集中、功能的混合、可步行城市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本文提出城市交通节能规划策略,以此推进中国城市的生态节能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静态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一个子系统,主要是研究城市停车问题。随着全国范围城镇化和城市交通机动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停车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城市交通、困扰市民生活、阻碍城市良性发展的一大难题。文中从静态交通的本质和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借鉴国内外静态交通研究先例,分析了城市停车问题的表现、成因和影响,从规划原则和方法、管理措施及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应用、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共享停车和智慧泊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层面上探求了一条解决中小城市停车难题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城市交通承载力的大小影响城市发展的速度与生活环境.构建了由路网资源、燃油供给和大气环境模块组成的基于"在驶量承载力"的城市交通承载力宏观定量模型,并选择武汉市城区作为案例.研究得到2009年武汉市城区交通承载力为40.7万辆,NOx容量是制约武汉市未来交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7.
宏观交通模型系统结构设计与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交通模型是作交通分析的基本方法,宏观交通模型又是中观和微观模型的基础,四阶段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宏观交通模型.本文以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为基础,归纳总结了适合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模型框架体系,为如何建立城市综合交通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对大城市静态交通问题的分析,认为解决大城市静态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静态交通的政策与管理、实施城市交通综合发展战略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通过分析城市静态交通地下化的特点与综合效益,提出了城市静态交通地下化的规划原则与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北京静态交通的具体问题和北京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优势,结合北京总体结构布局特点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提出了北京静态交通系统的规划布局和发展建议,并认为北京应采取限制城市中心区内部停车的城市停车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生态足迹理论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现状,对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在交通产业中有应用研究,并可以计算交通生态足迹,计算方法有两类,一是各类交通工具生态足迹计算,可用于横向比较,其中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生态效率最高;二是从生命周期全过程计算某种交通工具的生态足迹,可以得知哪个阶段对该种交通工具的生态足迹贡献值最大.交通生态足迹方法可用于城市交通结构优化,以及私人小汽车发展政策研究,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但在计算交通生态承载力方面,尚无模型;由于资料欠缺,具体到城市规模的应用研究偏少.因此,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才能够切实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的大型公建设施作为主要的交通源,对城市交通产生重要影响.做好各类公建设施的交通吸引分析工作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以至城市规划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武汉市首次进行的交通吸引点调查工作以及其中商业类公建的交通吸引统计分析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汽车排放评估的交通环境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交通规划和静态交通仿真两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动态交通仿真进行交通环境评价的新方法。由交通网络、交通需求、交通仿真和车辆排放4个模块组合为交通排放评价模型。该方法可以适时准确地描述车辆在交通网络中的动态运动特性,从而可对整个城市的现代交通网络进行准确的交通环境评价,还可对特定的智能运输系统技术进行环境评估。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传统的快速路通行能力定义不足的基础上,定义了运行效率作为快速路的运行评价指标,并引入了基于运行效率最大化的快速路通行能力定义与计算方法. 新的通行能力定义不仅考虑了快速路的运输能力,更强调了其运输效率. 结合交通流理论模型和实测数据,从交通效率和交通发生中断概率2个方面对传统通行能力和基于运行效率的通行能力作了比较. 结果表明:新的通行能力定义比传统通行能力更合理.  相似文献   

13.
为使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构建更符合居民实际的换乘意愿,采用复杂网络理论中的space-M方法,以承载力为连边权重,提出考虑寒区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双层网络层间连边规则,构建了地铁-常规公交的加权双层网络模型,并给出其统计特性和承载力的计算方式。根据民出行意愿调查,严寒城市不同季节下公交-地铁站点的换乘意愿有明显变化。然后以哈尔滨市地铁-公交网络为实例,对比其冬季与其他季节网络整体承载力、连边承载力、节点承载力,并对网络进行鲁棒性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冬季地铁-常规公交网络的整体承载力为7 960 594人/h,低于其他季节的8 338 903人/h。对于严寒城市,应在冬季对地铁与常规公交实施更为有利的管控手段,以提高其网络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绿色交通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环保世纪,环境问题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城市交通发展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把发展无污染的"绿色交通"作为基本政策和目标.论文以马鞍山市湖西路交通工程设计方案为例,阐述了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如何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交通与环境的协调统一,给交通参与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娱乐、休闲性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5.
交换机的承载能力和网络的运行情况可通过话务量的测量和统计来进行,通过对流入话务量、完成话务量等事件的统计测量,可以得出网络的繁忙程度、小区的优劣状况以及小区的服务等级(GOS)等,为通信网络的规划和运营维护提供长期帮助。  相似文献   

16.
已有路网容量研究不能解决实时路网容量计算问题,难以掌握实时路网中的实际运行车流;传统的路网容量算法基本是离线处理或通过人工调查进行理论计算,很难解决实时路网容量的难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理论的车联网城市路网实时容量新方法. 该方法将免疫网络理论引入车辆自组织网络,利用抗体识别抗原的原理,完成通信链路检测,同时,可以通过统计抗原抗体识别对获取路网中的车流,不仅解决了实时性问题,还解决了传统方法需要建立准确数学模型的难题. 选取了实际路网中的区域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传统方法获取的路网容量非常接近,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城市交通流模型仅适用于非拥挤城市交通路网规划,无法拟合路段行驶时间依赖于交通负荷变化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网络问题的缺陷,运用GERT随机网络对城市交通流进行仿真模拟.将普通动态交通规划模型无法反映的各路径交通流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逻辑关系考虑在内,使得动态交通规划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对贵阳喷水池交通枢纽路段的实际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有力地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on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cusp catastrophe theor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s paper intends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ffic parameters by using cusp catastrophe theory and to deduce highway capacity and corresponding speed forecasting value through suitable transformation of catastrophe model. The five properties of a catastrophe system are outlined briefly, and then the data collected on freeways of Zhujiang River Delta,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re examined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y exhibit qualitative properties and attributes of the catastrophe model. The forecasting value of speed and capacity for freeway segments are given based on the catastrophe model. Furthermore, speed-flow curve on freeway is drawn by plotting out congested and uncongestcd traffic flow and the capacity value for the same freeway segment is also obtained from speed-flow curve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cusp catastrophe theory in traffic flow analysis, The calculating results of catastrophe model coincide with those of traditional traffic flow models regressed from field observed dat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d, flow and occupancy in two-dimension can be compensated by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peed, flow and occupancy based on catastrophe model in three-dimension,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its application in traffic flow research in China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