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敏 《中国水利》2003,(17):35-36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1%,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影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不仅恶化了生态环境,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淤地坝的建成,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水资源的利用,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经济得到发展.通过对建坝技术、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分析论证,黄河中游地区尚可修建淤地坝16万多座,设想到2020年,累计建设淤地坝16.3万座,年减少入黄泥沙7亿t.  相似文献   

2.
淤地坝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敏 《人民黄河》2003,25(12):25-26
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目前黄河中游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坝1356座,中小型坝11.2万座),已拦泥沙210多亿t,淤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33万hm^2。淤地坝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水资源利用,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利于区域防洪减灾,保护沟道下游生产安全;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近期实施的重点应是产沙量较大的多沙区,重中之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  相似文献   

3.
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规划与减沙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3,(10):124-126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通过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环境条件,揭示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治理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规划:近期(2020年以前)实施综合治理面积3.92万km2,建设淤地坝1.53万座,其中骨干坝0.42万座。分析了其减沙作用:采用多沙粗沙区1956—2000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1.02万t/km2分析计算,到2020年拦沙工程年平均拦沙能力新增1.56亿t,在该地区建设大中型拦沙坝、开展综合治理措施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主要在陕北。为减少入黄泥沙弥补陕北水土保持短板,文章分析了陕北淤地坝建设和水土流失现状,对近年来拦沙工程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干、支、毛沟上合理布设8004座拦沙工程的规划方案,以期利用其有效库容,快速将区域内坡面和沟道产生的泥沙拦截在千沟万壑,为减少黄河下游泥沙促进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甘肃省淤地坝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美好前景。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38.62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5.07%。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1.11万km2,占省内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4.8万km2的75%。截至2002年底,全省共建成骨干坝231座,同时修建了大量的中、小型淤地坝。淤地坝在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状况,改善山区交通条件,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草)成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游7.86万km^2多沙粗沙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形成世界罕见的“地上悬河”,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了根治黄河下游水害,必须加快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水土保持效益最为显著的淤地坝工程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实现新时期黄河治理开发“河床不抬高”的战略目标,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权  汪岗 《人民黄河》2000,22(1):26-28
黄土高原地区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入黄径流,泥沙取得了显著作用,但在各支流流域面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洪涝灾害,加强黄甫川,窟野河,孤山川三条支注的水土流失治理是重中之重。淤地坝工程在拦淤入黄泥沙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近十年来因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拦沙库容淤损等原因,拦沙效益逐渐减小,应提高对淤地坝拦沙作用的认识,采取“参与式流域治理”的机制,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拦减粗泥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四大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流域淤地坝拦减粗泥沙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了不同年代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沙粒径的变化、淤地坝配置比例与减沙比例关系的变化后认为:淤地坝是快速减少入黄粗泥沙的首选工程措施和第一道防线,具有明显的“拦粗排细”功能。只要河龙区间坝地的配置比例保持在2%左右,其减沙比例即可达到45%以上。当四大典型支流淤地坝配置比例平均达到2.5%时,淤地坝减沙比例平均可以达到60%。因此,为有效、快速地减少入黄泥沙尤其是粗泥沙,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应采用以淤地坝为主的工程措施与坡面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置模式。淤地坝的配置比例应保持在2%以上。减少黄河粗泥沙的重点支流应首选窟野河和皇甫川。  相似文献   

9.
黄河断流与黄河流域综合治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郝明德 《人民黄河》2000,22(5):4-5,8
黄河流域农耕历史修久。不合理的耕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黄河断流使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对黄河流域实地综合治理,在上游以恢复植被为主,在中游以减少泥沙入河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重,在上游加深河槽、疏通河、输沙入海。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与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来沙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粒径在于0.05mm的粗泥沙是淤积下河道的主要成分。通过重点分析不同年代粗沙区来沙量、粗泥沙模数的变化及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粗泥沙的作用,说明黄河中游兴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加快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宝明 《中国水利》2003,(17):75-77
黄河中游7.86万km2多沙粗沙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形成世界罕见的“地上悬河“,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了根治黄河下游水害,必须加快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水土保持效益最为显著的淤地坝工程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实现新时期黄河治理开发“河床不抬高“的战略目标,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横山淤地坝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地坝是指在沟道中以拦泥、缓洪、淤地造田和发展生产为目的而修筑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坝内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在黄土高原开展淤地坝建设,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而且可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自2003年把淤地坝作为全国水利建设“三大亮点”工程以来,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减沙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炯心 《人民黄河》2004,26(5):33-36
在1950~1997年长系列水文资料和面雨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年输沙量和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1970年以来,在多沙粗沙区入黄泥沙量减少的总体背景之下,出现了1986~1997年间入黄泥沙量增加的近期趋势。这一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淤地坝修建量大为减少,70年代修建的筑地坝与拦沙库已大部分失效有密切关系。此外,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大幅度增加,已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这也是同期入黄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因而得出的结论是:①要重视淤地坝的后续建设,实现其拦沙作用的可持续性;②造林种草措施不能代替淤地坝拦沙的作用;③新增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该小流域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在防治黄土高原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灾患的时候,淤地坝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具有很高的效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流入到黄河里的泥沙,提高了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另一方面还调整了产业结构,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退耕还林的实施。结合实例对小流域淤地坝建设的水土保持成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无定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定河流域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4667万t,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以减少入黄泥沙、恢复植被、改善水土保持生念环境和群众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充实的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无定河流域地形、地貌、地面物质组成和水土流失的特点,将全流域划分为河源涧地区、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类型区。针对3个类型区的特征,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略及分区治理措施的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6.
梁滨 《山西水利》2007,23(5):1-2,21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黄河流域涉及山西省10市81县,总面积9.7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90%,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76万km2,年均土壤侵蚀模数5 515 t/km2,多年平均入黄泥沙3.66亿t,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长期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一届接一届抓,一任接一任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2007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做出了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重大决策,其中,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被列为重点实施的六大水利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水环境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内蒙古东胜项目区淤地坝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的剖析.认为淤地坝建设可形成地下水库,调节区域水环境,为营造沟道人工湿地和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同时可减少入黄泥沙尤其是粗泥沙,节约黄河下游输沙水量,因此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核心,也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定西县淤地坝建设在减少入黄泥沙、发展水地、补充水源和促进退耕还林 (草 )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 ,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 ,明晰产权 ,完善管护机制 ,促进了工程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目前 ,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具有较大的潜力 ,已规划小流域坝系 30条 ,新建骨干坝 335座 ,拦泥於地坝 14 2 0座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与黄河的泥沙一样备受世人关注。本总结了多上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应遵循自然、经济规律,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采取科学措施,加快治理步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黄河的治理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20.
淤地坝建设对改善黄土高原区域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淤地坝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改变微地貌,增加良田面积,有效拦截泥沙。防止沟道侵蚀,减少水土流失,能有效拦蓄洪水,减少灾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区域植被的恢复,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坝代路,便利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