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方永林 《砖瓦》2011,(6):43-45
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新型墙体的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研究其逐时冷负荷温度,详细说明了求取空调冷负荷计算温度的方法和步骤,举例求解了新型墙体的逐时冷负荷温度。  相似文献   

2.
墙体逐时冷负荷温度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一个新型墙体的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研究其逐时冷负荷温度,详细说明了求取空调冷负荷计算温度的方法和步骤,举例求解了一新型墙体的逐时冷负荷温度.  相似文献   

3.
轻型木结构墙体传热数值计算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国产杉木规格材、落叶松结构胶合板、石膏板和保温材料制备了12种轻型木结构墙体,采用传热数值计算和试验测试方法,得到了该墙体中各层材料的温度,并对计算值进行了可靠性验证,分析了墙体温度分布规律及各组成材料对墙体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型木结构墙体材料单元稳态传热数值计算的温度值与试验检测值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采用传热...  相似文献   

4.
采用有限元法对节能建筑复合墙体热桥进行二维非稳态传热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冬季采用墙体外保温时墙体的重质承重部分和构造柱能够保持较高的内部温度,对建筑主体结构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且热桥漏热损失小;内保温墙体由于保温层不连续,热桥部位的传热损失是外保温方式的3倍,采暖负荷计算时应该进行热桥传热修正,在我国北方热桥较多的小开间的采暖居住建筑中应慎重采用.  相似文献   

5.
节能型复合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热绝缘系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外保温空心墙体的静态热绝缘系数计算同时考虑导热、对流和辐射对热绝缘系数的影响,并用非稳态传热理论和计算机模拟分析的方法,利用传递函数法求解节能型复合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的传热过程,计算某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传统实心砖墙体和节能型复合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的全年逐时能耗和总能耗,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节能分析,得出:在空调条件下,建筑物采用节能型复合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比采用传统实心砖墙体,夏季节能57%,冬季节能59%。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5)
为了对比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墙体与普通混凝土墙体、包含保温层的普通混凝土墙体的传热性能,通过ANSYS软件模拟分析了3种墙体在某地区夏冬季极端气候环境下的内部稳态温度场分布,以及关闭室内调温设备之后墙体内部瞬态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与试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拟分析数据与实测数据符合较好,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的保温效果与复合有外保温层的普通混凝土墙体保温效果接近,用作建筑围护结构时,其对外界温度的阻隔作用远优于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7.
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墙体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建筑》2016,(1):13-19
以冷弯薄壁C型钢与其两侧竹板条为组合龙骨,龙骨上下顶面与竹胶板采用胶黏剂复合,并通过内填和外贴保温隔热材料形成节能环保型钢-竹组合墙体。以墙体夹芯层填充材料种类、有无设置外保温系统及试件厚度为基本参数,对13个组合墙体试件进行传热性能试验研究,观察墙体龙骨处热桥效应和试件表面的温度变化,分析填充材料、试件厚度、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系统等因素对墙体保温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墙体传热性能试验值和理论值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内填保温玻璃棉和聚氨酯发泡的钢-竹组合墙体均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其传热系数为0.145~0.387 W/(m~2·℃),聚氨酯型墙体保温性能优于玻璃棉型墙体,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系统可降低组合墙体的热量损失,从而削弱组合龙骨所在部位的热桥效应,其影响随着保温效果的提高逐渐减弱。利用防护热板法测量墙体主要材料的导热系数,据此计算墙体传热系数,其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平均误差约为5%,说明可通过理论分析获得较可靠的钢-竹组合墙体传热性能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8.
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一传统墙体的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研究其逐时冷负荷温度,详细说明求取空调冷负荷温度的方法和步骤,求解出该墙体的逐时冷负荷温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整个房间的三维围护结构模型,利用数值计算分析软件模拟墙体在典型夏季和冬季工况下的温度分布,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三维传热方法和一维传热方法计算建筑物负荷的差别以及热桥的部位和热桥的影响区域.  相似文献   

10.
由相变材料和保温隔热材料制备的建筑墙体,不仅可降低采暖能耗,还可减少室内温度波动,提高舒适度。利用软件对复合相变材料建筑墙体传热过程进行数值研究,分析相变材料融化过程和凝固过程的物性参数变化,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测验测量值进行对比。得出相变材料掺量、相变墙板位置对墙体内壁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粉煤灰复合相变材料墙板厚度为6mm且相变墙板内置时,保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最薄弱部位,其传热系数目前只能在实验室通过热箱法测定,在现场准确、快捷地测试该值对于建筑的节能评估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场测试门窗幕墙内外空气温度和表面温度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基于"准稳态"测试原理和"热阻法"、"表面温度法"、"传热系数法"3种传热系数现场测试方法,现场测试值与实验室检测值的较高一致性表明了该现场测试方法的准确性,连续测试数据与平均值的较小偏差表明了该测试方法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筑门窗玻璃幕墙传热系数可通过该方法在现场准确、快捷地测试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优化轻钢龙骨复合墙体节能设计的有效途径,扩大其在我国严寒地区应用,采用热电偶测温方法进行腹板开孔、带外保温层腹板开孔两个方案的轻钢龙骨复合墙体传热性能的试验研究,重点考察墙体的传热系数和测点温度。试验结果表明:腹板开孔节能设计方法可以降低轻钢龙骨墙体的热损失,削弱龙骨所在部位的热桥效应,显著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两种试验方案的墙体传热系数分别为0.315,0.250 W/(m2.K),可以满足我国严寒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50%的传热系数限值要求。选用JG/T182—2005《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要求》推荐的轻钢龙骨规格,组成标准轻钢龙骨复合墙体,采用ANSYS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4类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温度场,进行墙体的经济性比较,提出符合我国严寒地区(如哈尔滨市)建筑节能标准的轻钢龙骨复合外墙节能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换热器在供热,空调,生活以及其它领域中大量应用,但在热工性能方面,如热效率,传热系数等方面,其计算方法如何正确表示,尚待进一步商榷,本文综合有关资料,对热效率的表示方式和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灵敏度的热传导辨识问题求解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灵敏度分析和优化方法求解热传导参数辨识问题。根据测量点已知温度值 ,将测量点的计算温度值与测量温度值之差平方和作为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 ,将待识别的热传导参数作为设计变量 ,极小化目标函数得到设计变量最优值就是真实的识别参数值。优化问题采用序列线性规划算法求解 ,基于温度场灵敏度分析构造线性规划问题。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本文方法求解热传导参数辨识这类反问题的效率和精度很高。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多层球墙体的热传递矩阵,提出了用频域回归(FDR)方法计算球形墙体瞬时传热的方法。实例计算表明:用FDR方法计算球形墙体瞬时传热不仅简单快速,而且计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面积加权法 ,对住宅带山墙单元和中间不带山墙单元 ,进行外保温、内保温、夹心保温三种复合墙体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 ,从而得出各自更为合理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单元  相似文献   

17.
以腹板开孔HF2轻钢龙骨复合墙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传热性能分析,通过对比腹板开孔及不开孔HF2轻钢龙骨复合墙体的温度场、热流密度场及龙骨影响范围等,来研究腹板开孔对该墙体传热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截面参数:龙骨高度、龙骨厚度、龙骨截面参数进行传热分析。研究表明,腹板开孔能有效降低热量损失;龙骨高度越大,龙骨厚度越小,利于提高墙体保温隔热性能;龙骨截面宽度不宜过大或过小。  相似文献   

18.
对原始复合保温砌块的块型设计、热工性能进行探讨,采取延长传热路径和增加有机保温材料体积思路,对原始复合保温砌块进行改良,同时,研制出先进的成型流水线和生产工艺,采用QXFY型保温砌块成型设备,做到一次复合成型,且块型、规格配套齐全。分别采用节能计算软件和实体检测手段对自保温系统进行计算和检测,结果表明软件计算结果与实体检测结果符合度较好,改良复合保温砌块及其砌体的热工性能优于原始复合保温砌块及其砌体的热工性能。用改良复合保温砌块砌筑的外墙体比用原始复合保温砌块砌筑的外墙体按每平方米墙面展开面积计算大约节约35元。  相似文献   

19.
An innovative double steel concrete (DSC) composite walls were developed to enhance constructability and lateral load resistance of buildings.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DSC composite walls,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he high‐strength concrete and high axial load were considered. The failure mode, hysteresis behavior, lateral load‐carrying capacity, deform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 composite walls under different testing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All specimens failed in a flexure behavior, with steel plate buckling and concrete compressive crushing in the bottom of composite walls. The pinching behavior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hysteresis loops of composite walls. Moreover, the lateral load‐carry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coeffici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spacing of constraining bolts and stiffeners decreased. In additi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lateral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DSC composite walls was propos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force equilibrium and moment equilibrium. The finite element (FE) method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failure process of the specimens with the cyclic load. The concrete damage plastic model was selected to simulate the damage progress of concrete. Validation of the FE models again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good agreement.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was analyzed with FE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