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钢轨整体加热全长淬火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钢轨整体加热全长淬火新工艺,该工艺可使钢轨轨头、轨底、轨腰具有优良的综合的物理机械性能。本工艺有下述特点: 1.用煤气炉把钢轨整体加热,喷射水雾淬火,成本低,节约电能。 2.淬火时,轨头朝上,重心稳定,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3.轨头喷射水雾全帽形淬火,轨腰常化,轨底适当强化。 4.轨头淬火层为细珠光体组织,过渡均匀。轨腰、轨底的显微组织比轧态轨细化。 5.淬火轨显著强化,轨头硬度高,硬度连续变化,梯度小,无塌落现象;轨腰韧性显著改善;轨底强韧化,因此显著地改善了钢轨整体性能。 6.淬火后,轨头、轨底的残留应力分布合理,呈现压缩应力,对提高疲劳寿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P_(D2)全长热处理钢轨的生产工艺、性能和使用效果。其生产工艺是将高碳低锰的P_(D2)热轧钢轨以1.2米/分的运行速度经工频整体预热,中频轨头加热后,以压缩空气喷向轨头进行欠速淬火。使轨头一定深度的淬火层内组织为细珠光体、硬度为HRC32.5~42、σ_b≥1200兆帕、δ_5≥10%、a_k值≥15焦/厘米~2。经热处理后表明,在相同使用条件下,比国内外普轨使用寿命提高1.5倍以上;与日本的全长淬火钢轨使用性能相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钢轨全长淬火的发展历史,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钢轨热处理方法、工艺及淬火轨性能。对淬火过程中常见缺陷—白线层及硬度塌落现象的产生原因、危害及避免方法,淬火轨长度变化等问题作了探讨。最后介绍了国内淬火轨的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4.
钢轨轨端帽形淬火设备和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铁路用钢轨轨端帽形淬火的重要性,介绍了一种平移式轨端淬火机以及帽形感应器与冷却器的结构特点,并对气、水二相冷却剂的应用效果和帽形淬火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尤大勇  陈勇 《攀钢技术》1997,20(3):66-72
叙述了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对钢轨轨端进行热处理的新工艺。该工艺可保证轨端热处理形状,轨端部的各项指标均达到GB2585-81标准的规定,质量合格率达到94.81%.新工艺适用于生产50kg/m,60kg/m钢轨,淬火层到非淬火层硬度均匀过渡,生产钢轨过程与联合锯钻钻床同步运行。  相似文献   

6.
高中庸  唐德修 《钢铁》1998,33(2):25-28
讨论了铁路用钢轨轨端帽形淬火的重要性,介绍了一种平移式轨端淬火机以及帽形以感应器与冷却器的结构特点,并对气、水二相冷却剂的应用效果和帽形淬火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四川冶金》2016,(4):60
正近日,记者从鞍钢股份大型厂获悉,该厂携手鞍钢股份产品发展部、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开发的50kg/m全长淬火轨首次试制成功,经检测其规格尺寸和淬火性能,均达到标准要求。据悉,在线余热淬火技术是一种钢轨热处理技术,可有效改善钢轨内部组织,提高硬度和韧性,延长钢轨使用寿命,提高钢轨质量。加工强度、硬度高,使用寿命长的余热淬火钢轨,是我国铁路高速化、重载化的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波  朱国明  陶功明  康永林 《钢铁》2014,49(7):101-106
 为进一步掌握在线余热淬火处理对钢轨组织性能的影响关系和机理,采用扫描电镜对热轧态钢轨和在线余热淬火处理后的钢轨进行了全断面的组织观察,利用维氏硬度仪和拉伸试验机对比分析了在线余热淬火对钢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线余热淬火和热轧态钢轨全断面的组织全部为片层状珠光体组织,但淬火轨珠光体片间距明显较小,热轧态钢轨珠光体片间距为0.113~0.284 μm,淬火轨片间距为0.076~0.148 μm。热轧态钢轨全断面显微硬度相差不大,在线余热淬火钢轨显微硬度普遍较热轧态钢轨高。在线余热淬火可以有效提高U75V钢轨性能,热处理后钢轨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较热轧态提高16.6%和20%,有效改善了钢轨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9.
李平  李凯  蔚鲲 《包钢科技》2004,30(3):46-49
通过研究目前铁路上使用的淬火轨,对包钢离线全长淬火钢轨成分进行调整,并制订了CPD3、CBNbRE热处理工艺参数,使淬火钢轨的综合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包钢要从苏联引进年产25万吨钢轨油中整体淬火生产线。为作好引进的技术准备工作,论证了钢轨热处理强化的远景,淬火轨的经济效益。指出了筹建热处理生产线是加速铁路运输发展急需采取的对策之一。作者根据掌握的苏联各生产厂淬火轨试验、生产方面的资料,论述了整体油中淬火工艺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该工艺存在的、有些是不可克服的缺点,供同志们参考。最后,根据世界淬火钢轨发展趋势及包钢进行的、经冶全部鉴定的“钢轨整体加热全长淬火新工艺”的经验,对包钢的钢轨热处理生产线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铁路运输正朝着重载快速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坡道和小半径弯道的山区,提高重轨的使用寿命更有着重要意义。提高重轨质量,延长使用寿命,一般都从合金化和工艺两个方面来考虑,热处理是在工艺方面提高钢轨性能的既经济又有效的手段之一。包钢轨梁厂、钢研所、科技处和包头冶金设计院一起,将轧态交货使用的P_(74)重轨进行了热处理,经铺路试用,寿命提高了1—2倍。包钢自一九七一年试生产淬火轨,采用的热处理方式是:钢轨在煤气炉中整体加热,冷却对轨头淬火,轨腰常化,轨底适当强化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轨头的强度、耐磨  相似文献   

12.
平直度是百米钢轨重要指标之一.钢轨平直度好坏直接关系到列车乘坐舒适性及运行安全性.文章重点研究了百米淬火钢轨生产过程中轧制、淬火冷却、矫直过程中平直度工艺控制.通过在万能连轧机上微张力轧制,精轧机延伸平衡轧制,淬火冷却采用轨头腰底平衡冷却技术,矫直采用轻压下技术,生产出满足高速铁路平直度要求的百米淬火钢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采用双频加热、压缩空气淬火、喷雾二次冷却淬火工艺及其特点。利用该工艺生产的9000吨PD_2 SQ全长淬火钢轨性能优良:σ0.2≥798MPa,σb≥1155MPa,δ_5s≥10%;淬火层低倍组织为均匀对称帽形,金相组织为细珠光体;硬度HRC36~42,由表及里均匀下降。线路铺设试验证明,SQ钢轨在抗剥离掉块、抗波浪磨耗和耐磨性方面均优于国内外热轧普轨,可提高寿命两倍,与日本同类产品相当。  相似文献   

14.
任宗文 《武钢技术》2011,49(1):36-38,46
讨论铁路用钢轨轨端帽形淬火的重要性,对钢轨淬火工艺参数的制定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现场实践,成功生产出符合铁标TB/T 2344-2003要求的50 kg/m端部淬火钢轨.同时对淬火中频电源的中频频率选择和在加热时重轨与感应加热器之间的间隙选择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经全长淬火的钢轨,其轨头金相组织对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淬火索氏体比回火索氏体有更高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欲使轨头获得淬火索氏体组织,必须严格控制淬火介质的冷却速度为3°~20℃/秒。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钢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轨梁厂钢轨生产工艺,装备的现状,指出了产品实物质量,装备水平之差距;特别提出了近期及远期改进方向及具体措施;以实现钢轨发展战略中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17.
邓建辉 《四川冶金》2004,26(4):14-17,37
攀钢在研究出含钒舍金PD3热轧钢轨基础上,先后成功研究了该钢轨的双频电感应加热、压缩空气欠速淬火技术和钢轨轧后直接淬火技术,生产了PD3离线和在线热处理钢轨。钢轨抗拉强度分别为Rm≥1275MPa和Rm≥1175MPa,延伸率均为A5≥10%。在相同线路条件的小半径曲线上,PD3离线热处理钢轨的使用寿命比U71Mn和U74热轧钢轨提高三倍以上,PD3在线热处理钢轨的使用性能也明显优于U71Mn钢轨,与英国U78处理钢轨使用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国内外钢轨生产现状,找出国内钢轨与国外先进国家生产的钢轨之间的差距,本文对铁道部近几年进口的奥地利、法国、日本、苏联50kg/m钢轨以及国内包钢、鞍钢、攀钢50kg/m钢轨进行了全面性能测定。内容包括拉力、断裂韧性、实物疲劳等十八项指标。结果表明:我国各厂家生产的50kg/m钢轨,多数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其中韧性、塑性指标优于国外,但钢轨的纯净度、外形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不如国外轨,而且也不够稳定。文章指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钢轨质量水平,还急需引进一些国外先进设备和工艺流程。此外,文章还收集了国内外各厂家钢轨生产工艺流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泰舒  陈勇 《攀钢技术》1997,20(6):36-38,48
介绍了自70年代末以来攀钢轨梁厂及有关研究部门对钢轨轨端淬火工艺及其设备的研究、改进、投入生产使用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前言近年来,铁路运输有增加列车重量、提高列车速度及行车时间表高密度化的倾向.因此,钢轨的使用环境变得更加苛刻了.就是说,由于来自车轮的高载荷不仅使钢轨产生磨损,而且发生塑性变形和疲劳损伤.对于这种使用环境的苛刻化,日本钢管公司(NKK)于1987年开发了用煤气加热式二段加热法生产的 NHH 钢轨(NewHead Hardend Rail,新的轨头淬火钢轨),于1983年开发了对接焊性能优良的 AHH 钢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