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储层流体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储层具有正常压实和欠压实两种类型。压实过程恢复后的古流体动力场表明早侏罗世末期上三叠统流体主要向两个低势区和川中方向运移,晚侏罗世末期与其具有相似性。川西西北侧江油地区、川中绵竹、孝泉一带及川西南三苏场、苏码头和三大湾地区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明确指出有利区带必须具备的4个条件:①邻近烃源岩,并为天然气运聚指向区;②两期前陆盆地隆起带交汇部位、斜坡部位,构造背景有利;③有利沉积相带;④有利成岩相带或裂缝发育带.通过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富集空间的分析,提出多类型的岩性、地层圈闭是下一步寻找大中型气田的有利场所.最后用"四图叠合"预测梓潼凹陷、磨溪-潼南地区为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3.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藏的形成机理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储层和圈闭发育特征研究,运用成藏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归纳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划分成藏体系并总结形成模式。综合研究认为,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藏的条件;充足的烃源岩和较高的生气强度、良好的输导条件、适时的古隆起和古斜坡、圈闭发育、大面积分布的巨厚储层、优良的保存封盖条件是控制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因素;上三叠统包括下部和上部两个成藏体系,下部成藏体系包括高压驱赶和低压吸拉两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上部成藏体系主要以毛细管导入、水溶气运移释放和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等3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为主,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学机制和不同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评价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研究区主要的储集砂体,其砂岩主要为富杂基、富岩屑的石英砂岩及岩屑砂岩,砂岩结构成熟度中等到较低。野外观察以及(铸体)薄片等分析研究表明,该区须家河组储层属特低孔特低渗致密性储层,以次生溶孔为主,以Ⅱ、Ⅲ类储层为主,Ⅰ类储层较少。  相似文献   

5.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巨厚,发育了多套自生自储的天然气成藏系统。为了弄清该区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寻找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在分析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油气演化的时空配置,探讨了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川西上三叠统烃源岩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生烃强度大,具有有利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有效时空配置是成藏的关键,生烃强度控制气藏丰度,古今构造叠置决定气藏品质,大断裂控制气藏改造、重组和充满度。进而指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川西地区南部以勘探常压、构造圈闭型气藏为主,其中川西南部三和①号断层下盘的老君山和邛西①号断层下盘的桑园等构造应为构造圈闭气藏的首选目标;川西地区北部以勘探超压、岩性气藏为主,其中地层上倾方向的梓潼凹陷-九龙山构造之间的剑门-龙岗地区是岩性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6.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有其特有的分布规律。目前,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欠压实作用;生烃增压作用;粘土矿物脱水增压作用;构造抬升作用。不可否认,上述引起上三叠统地层增压的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客观存在,但这几种成因机制难以确切地解释这种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有些方面还存在矛盾。通过对上三叠统一侏罗系地层的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断裂活动的分析认为: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地层异常高压的这种分布特征是由两种主要的地质作用所控制,一种是中侏罗世沙溪庙组的快速堆积作用;另一种是断裂构造活动的释压作用,即,地层高压是由沙溪庙组最大沉积厚度分布区(坳陷区)和断裂构造欠发育区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7.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特征等标志将川西前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以地层叠置样式、岩性、岩相的变化细分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以扇三角洲、深切谷(辫状河)沉积为特征;湖侵体系域以广泛分布的湖相沉积为特征;高位体系域发育进积式三角洲。在建立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区带岩性圈闭的特征及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冲断带-前渊带为陡坡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有利的岩性圈闭为LST时期的辫状河下切谷和TST-HST时期的浊积扇岩性圈闭;斜坡带-隆起带为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是寻找不整合遮挡、透镜状砂岩圈闭和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的理想目标区。  相似文献   

8.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发育一套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其中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最为发育。通过对须家河组各主要沉积相发育特征的深入分析,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进一步细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川西地区自龙门山前缘向东至盆地中心的沉积模式为冲积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部龙门山造山带。纵向上须家河组经历了3次大的湖平面升降旋回,其中须二段和须四段三角洲相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川西须家河组主要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9.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有其特有的分布规律,目前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归纳起来有4种欠压实作用、生烃增压作用、粘土矿物脱水增压作用、构造抬升作用。不可否认,上述引起上三叠统地层增压的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客观存在,但这几种成因机制难以确切地解释这种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有些方面还存在矛盾。文章通过对上三叠统—侏罗系地层的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断裂活动的分析,认为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地层异常高压的这种分布特征是由两种主要的地质作用所控制一种是中侏罗世沙溪庙组的快速堆积作用;另一种是断裂构造活动的释压作用。即地层高压区是由沙溪庙组最大沉积厚度分布区(坳陷区)和断裂构造欠发育区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10.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岩性地层圈闭是川西前陆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最重要的领域,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岩性地层圈闭的特征、类型和发育模式的研究可为岩性地层气藏的勘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分析岩性地层圈闭形成的地质基础上,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叠置样式、岩性和岩相的变化等标志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连井剖面层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等时地层格架,分析了不同体系域内部砂体的类型和勘探的有利条件,阐述了川西前陆盆地不同区带岩性地层圈闭的特征、发育模式及岩性地层圈闭的勘探潜力和勘探重点。冲断带—前渊带为陡坡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有利的岩性圈闭为低位体系域时期的辫状河下切谷和湖侵体系域至高位体系域时期的浊积扇岩性圈闭;斜坡带—隆起带为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是寻找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尖灭、透镜状砂岩圈闭和砂岩上倾尖灭岩性地层气藏的理想目标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鄂尔多斯南部中国石化各探区的烃源岩分布、构造格局、砂体展布、成藏组合、断-缝疏导系统等分析研究,得出大面积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为广泛发育的烃源岩和储集砂体、平缓的构造格局、有效的断-缝疏导系统以及有利的成藏组合。结合中国石化在鄂尔多斯南部各区块的勘探程度对18个勘探区带提出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的分类。  相似文献   

12.
川西坳陷西缘中下三叠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西部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已发现了多个海相气藏或含气构造,是一个具备天然气勘探潜力的领域。但近20 多年来,由于勘探投入不够,海相碳酸盐岩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勘探程度仍然很低。文中在分别对川西坳陷西缘北、中、南3 段典型构造(气藏)剖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川西坳陷西缘中下三叠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滩相优质储层的发育是油气成藏的基础;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北部盆地受控于周边多个造山带的多期活动,区内多组构造叠加与复合,纵向上发育了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研究区输导体系可以分为断层型、储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面型4种。针对四川盆地北部川西北和川东北地区地质特点及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分析影响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为:首先是古隆起控制油气的分布,其次是隐伏断裂在纵向上的沟通为油气的输导提供了条件,再次之是前陆盆地中油气的分布受储层发育的控制,最后是晚期构造的叠加使得油气进行二次调整成藏。  相似文献   

14.
目前,准噶尔盆地面临勘探目标的转型,岩性油气藏勘探已成必然。为了更好地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以侏罗系为例,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油源充足、储集性能较好、生储盖组合良好、运聚系统良好;其成藏模式为“远源不整合断裂控油气成藏模式”和“源内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模式”;其油气藏的控制因素为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分布、油源断裂和不整合控制着油气的运聚、储层质量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规模、储盖组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坡折带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前陆层序致密储层的单因素成岩相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的构造、沉积和成岩单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井资料对单因素成岩相进行了约束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平面叠加,确定了综合成岩相.在川西前陆盆地可以识别出前陆层序和非前陆层序,须二段是前陆层序中的油气储集体发育段,可划分出8种单因素成岩相,即压实压溶成岩相、碳酸盐胶结交代成岩相、石英次生加大成岩相、粘土矿物(伊利石)胶结交代成岩相、绿泥石衬边胶结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破碎裂缝成岩相和有机质充填成岩相.其中,冲断带发育的压实—破碎—溶蚀成岩相及近前渊三角洲相砂体中发育的强压实—溶蚀—绿泥石衬边胶结成岩相均可形成较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在研究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岩性油藏形成的3种机制,在毛细管力作用下油气进入位于烃源岩内部的岩性圈闭;在超压和浮力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向上进入位于烃源岩之上的岩性圈闭;在超压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向下倒灌进入位于烃源岩之下的岩性圈闭。三角洲前缘相带及古河道是松辽盆地北部岩性圈闭形成的主要场所,断层是烃源岩外岩性圈闭油气运聚的唯一通道,位于烃源区内是岩性油藏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缅甸伊洛瓦底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洛瓦底盆地是缅甸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西部深坳带是主要含油气区,始新统发育朗欣组、塔本组和尧河组三套烃源层,为钦敦凹陷、沙林凹陷和皮亚凹陷的主要供烃层系;中新统标贝组为三角洲凹陷的主要供烃层;始新统塔本组、蓬当组及渐新统和中新统砂岩储集体发育。下生上储垂向运移成藏和自生自储侧向运移成藏为其主要油气成藏模式。烃源条件、输导体系及油气运移方向控制了油气富集,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勘探实践证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特别是元坝地区已经成为中浅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块.文中以马路背须二、须四段岩性-构造气藏,以及元坝须二段岩性气藏、须四段构造-岩性气藏的解剖研究为基础,分析川东北地区的成藏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等,认为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中型气藏(田)的条件,充足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构造平缓,大型断裂欠发育,已发现的油气藏与背斜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研究认为,川中地区香溪群主要发育岩性圈闭,根据圈闭形成主控因素,结合香溪群沉积前的古地貌特征和裂缝发育特点,将川中香溪群岩性圈闭划分为4种类型:①与地层尖灭相关的地层—岩性圈闭;②与沉积—成岩相变密切相关的成岩—岩性圈闭;③与古地貌有关的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岩性圈闭;④与断层转化调节相关的裂缝—岩性复合圈闭。其中成岩—岩性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是川中香溪群最重要的、分布最广泛的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