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油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井综合含水率上升,油田开发难度加大,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需要对油藏流体相态进行深入研究。文中对克拉玛依油田五2西克下组T2K1块油藏流体进行了相态特征测试,通过单次脱气实验、PV关系实验、多次脱气实验等相态实验研究,获得了其相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流体具有密度低、粘度低、膨胀性和收缩性小等特点;原油具有一定的溶解气量,属中等气油比原油;体积系数偏小,气体平均溶解系数一般;原油体积系数分布较集中,值较小。  相似文献   

2.
中原油田文南72断块区是油气相当富集的复杂断块区。断块区储层内原油密度小,油质轻,油气比高,流体处于气液同存的交错相态,判别难度大,解释上存在着油层出气,气层出油的普遍现象。文中利用气测井资料,应用多种方法对高油气比流体性质作出判别,并对油气水作出明确的划分,以具体实例利用气体参数对储层流体相态进行了描述,分析出储层内部流体相态分界面。应用气态烃比例在油气层内部分异的原理,结合C2和C3百分差值对断块区内各小块油气藏高度、油气、油水界面进行了评述,用有限的气测资料对构造、油气情况作出推断。气测资料在文72断块区的应用,使该区油气分布格局得到落实,使石油地质储量增加222.5×104t,使开发走上稳产增产的正常轨道。  相似文献   

3.
通过PVT筒进行油气体系的相态特征研究时,微观上出现了一些奇特现象。原油脱气时气体并不是以分子的形式穿过油气界面进入气相的,而是以气泡的形式从筒底游离进入气相的。气体脱油时,油并不是以分子的形式穿过油气界面进入液相的,而是以油露的形式从筒顶游离进入液相的。油气体系的这些微观相态特征,与油气的溶解能力有关,还与筒壁表面的粗糙度有关。因油气体系表皮的存在而出现的这些微观相态特征,称作流体的表皮效应。  相似文献   

4.
带油环凝析气藏相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志  邓红英  雷炜 《钻采工艺》2009,32(2):101-103
针对SL15井凝析气藏可能带油环的特征,通过现场取样和实验室样品复配,恢复体系成为原始饱和油气体系,从而分剐得到地层饱和平衡凝析气和饱和平衡油环油的样品;然后进行平衡油、气样品的PVT相态分析,再利用相态模拟软件,得到地层流体相态特征的分析结果。对SL15井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和油气藏类型进行综合研究,进一步明确SL15井凝析气藏类型及对开发过程的影响。为SL15井凝析气藏动态储量计算、气并产能评价、气藏数值及开发方案设计、采气工艺参数优化及影响气井增产措施效果的因素分析提供可靠的流体相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凉高山组凝析气藏流体性质复杂,多井测试气油比差异大。利用原油色谱质谱、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资料,明确了原油及天然气基本特征,以天然气组分经验计算法及PVT流体相态模拟实验综合确定了气藏性质及相态。在此基础上,探讨凝析气藏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凉高山组天然气藏主要为无油环凝析气藏,原油及天然气以Ⅱ2型干酪根成熟阶段生成的原生型凝析油气为主,局部地区可能存在原油裂解气。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现今压力系统的差异是造成油气藏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成藏时期的相对深埋区与现今相对高压区的叠合区,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东部盆地向深层—超深层勘探的需求,通过歧口凹陷沙河街组典型原油的裂解生气模拟实验,采用原油裂解生烃动力学特征研究深层烃类流体相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油裂解气生烃动力学可以方便地研究地质条件下原油裂解程度,进而判断地下油气相态的理论深度极限。在固定频率因子A=10~(14)S~(-1)前提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河街组原油裂解成C_1—C_5的活化能分布在250~270kJ/mol之间,平均活化能E_0=255.47kJ/mol,高于海相原油的245kJ/mol(59kCal/mol)。在同等升温速率条件下,其裂解生气路径与西部海相原油存在明显差异。以歧口凹陷地层沉积埋藏史确定的热史路径进行动力计算结果显示,歧口凹陷深层单一液相原油存在的理论深度极限为5 700m,凝析油气存在的理论深度极限为6 700m。结合歧北次凹和滨海具体地质条件进行油气藏相态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际地质条件下,干酪根的裂解生气和更深部气源的充注气侵,使得原有油藏提前达到极高的气油比,纯液相原油提前消失。油气运移到浅部过程中受温—压条件的变化,导致了油气的分异和相态转换。温度和时间决定的生烃效应是深层油气相态的内因,在具体分析单个油藏相态时,不仅要考虑油气来源、组成、油气成藏过程,尤其还要注意后期构造活动造成的油气调整改造,这些是后期油气相态分异转化的外因。  相似文献   

7.
对含蜡原油相态转换边界值的计算进行描述,同时用实例进行数值分析,近年来,为提高原油产量,对油田开发不断地进行研究,同时也发展了许多新方法,在油层不断开采的情况下,由于复杂的渗流变化,伴随产生了油气相态转变和油气中各项密度和粘度的变化,因此,研究油层中油层相态转变,保持高压气体和富气来驱动原油开采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特征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琦  孙雷  刘登峰 《钻采工艺》2008,31(1):112-113
凝析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气藏,在世界气藏开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对凝析油气流体烃组成分布、地层流体相图形态及特征、地层流体弹性膨胀特征的研究,了解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地层烃类体系PVT相态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随压力而变化的规律,以便为凝析气藏产能评价、数值模拟研究、生产动态分析等提供相态模拟的基础。目前,常规凝析气藏的相态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一批较为完善的应用技术。通过研究预测了凝析油气藏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为含H2S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研究、高温高压含水凝析气藏相态特征研究以及介质凝析油气相态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油气资源相态类型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生烃模拟实验,结合相图特征,研究了东营凹陷烃源岩生排油气相态类型演化特点。结果表明:沙四段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生、排油气相态类型不同,其相态类型包括稠油、常规油、挥发性油、凝析气和湿气—干气相态;沙三段烃源岩则全部处于生排常规油相阶段。对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相态类型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相态类型变化主要包括油溶天然气出溶和原油稠化。油溶天然气出溶主要受地层温度、压力和油气流体组成控制,生物降解可加速油溶天然气出溶;原油稠化的主要地质作用为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已发现油气藏相态类型的统计,确定了东营凹陷不同相态类型油气资源的垂向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0.
凝析气藏油气体系相态测试与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析气藏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特殊类型气藏。凝析气藏的开发与其油气体系的相态特征密切相关,其相态特征直接关系到开发阶段的划分,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油、气井的正常生产开发指标预测等。文章通过实例介绍了凝析气藏油气体系PVT分析的测试、拟合以及流体类型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气测录井方面,高凝油与稀油、稠油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高凝油区块不同气测显示特征的研究,总结出不同储集层特性规律,建立了不同气测解释模式.研究表明,这些模式的初步建立,为今后气测录井在高凝油区块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在解释方面得出的认识,为完善气测解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V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X油田F区块油藏开发效果,采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烟道气SAGD(辅助重力泄油)的可行性并优化了注采参数。溶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烟道气在F区块超稠油中具有降低表面张力和溶解降黏的作用,压力和温度越高,烟道气与超稠油的界面张力越低;烟道气在超稠油中的降黏率随溶解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三维物理模拟实验表明,烟道气SAGD可以减少蒸汽热损失,促进蒸汽腔发育,提高SAGD累计产油量和累计油汽比,能达到最佳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升油田高二、三区为辽河油田区典型的下第三系块状气顶稠油油藏,气顶具有较大的驱油能量,在开发初期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开发的深入,气顶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暴露的矛盾日益尖锐,气顶气窜严重影响握顶稠油油藏的正常开发,造成油气资源的损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综述前期有效做法的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对影响气窜的关键因素(垂向渗透率,气层油层压差,油层避射厚度等)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确定了关键因素相关的技术界限及油藏开发的合理井网密度,为目前油气层措施挖潜,提高油层油气最终采收率及下一步开发方式的有效转换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于查明已开发油田的油藏潜力、措施制定、调整方案综合设计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河流相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的特点,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确立了港东开发区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应用该技术进行了油井提液方案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含水率相同、提液倍数相同、原油粘度不同时,随着原油粘度增大,提液效果变差;当原油粘度一定、含水率一定时,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累增产油量随提液倍数的增大而增大;当原油粘度一定、提液倍数相同时,含水率越低提液效果越好。正韵律提液累计增产油量高于反韵律提液累计增产油量;压力系数为低、中、高组合的油藏模型提液效果要好于压力系数为高、中、低组合的提液效果。应用该技术还进行了注采井网调整方法研究,从4种井网部署模式累计产油量计算结果看,主体带注水、边部采油模式好于边部注水、边部采油注采模式。该研究对于确定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油藏潜力、确定合理的油井提液方案和合理部署注采井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孤东油田六区块油层连通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色谱指纹技术可用于油藏的油层连通性研究。对胜利油区孤东油田六区块8口井分别取自3个主力生产小层的油样进行全烃色谱分析,通过对比单层油样的色谱指纹特征,判断井间小层的流体连通性。油藏地质研究结果验证了根据油样色谱指纹特征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图3参7  相似文献   

17.
单砂体形态及分布特征预测是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然而,利用常规随机建模技术所建立的模型与油藏实际往往差别较大,难以精确预测含油单砂体展布。如何运用开发中后期丰富的资料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刻画单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建立准确实用的三维地质模型是目前油气田开发中后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华北油田某区块为研究对象,对单砂体建模技术的实现方法和实际应用进行论述,通过与常规随机建模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单砂体模型既能清晰地表征储层内多期砂体的叠置关系,也能揭示三维空间中单砂体的分布和尖灭;同时又充分表达了地质研究的认识,为油气田开发提供了更加方便可靠的资料,尤其适合开发中后期井网较密、储层研究达到单砂体级别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黄凯  李闽  李道轩  李春芹  梁彬 《海洋石油》2006,26(4):62-65,73
纯107块新区油田是低渗透油藏。这类油藏注水开发困难、井况较差、油井产量低。“注气开发”是国内外针对低渗透油藏最为有效的开采方法。针对纯107块新区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研究了注气开采方案,运用数值模拟器论证了不同井数、不同注入气体、不同注气速度、不同注气时机对油藏开发指标和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通过注气开采,能大幅度提高该区块的原油采收率;不同注气速度、注入介质对增油和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新增生产井和注气井,也可大幅度增加原油产量。  相似文献   

19.
哈拉哈塘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区。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油气资源被发现,但也出现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油田哈11井区为例,对其油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哈11井区分为哈11和哈12共2个缝洞带,哈11缝洞带整体上出油,钻井成功率高,高产井较多,而哈12缝洞带钻井成功率较低,低产井和水井所占比例较大。对研究区的断层、构造、地层、流体性质变化特征以及储层类型等分析表明,其油气成藏受断层、构造位置和储层类型控制。虽然哈11和哈12缝洞带具有相似的构造、地层和流体性质变化特征,油气相态均为未饱和油藏;但哈11缝洞带主要受控于北西向早—中加里东期大型走滑断层及其伴生小型断层,而哈12缝洞带主要受控于北东向早—中加里东期大型走滑断层及其伴生小型断层,且构造位置和储层类型也对油气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强  张卫平  桑月浦 《录井工程》2012,23(2):46-48,92
渤海湾盆地QHD33区块稠油储集层气测C1含量高而重烃微量或几乎没有,属于一种特殊气测烃组分结构组成的储集层,利用常规气测录井规律无法进行解释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在分析该区块油藏形成环境和烃类菌解及对储集层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类稠油储集层的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气测以及常规岩屑与岩心分析的录井特征。实例分析表明,根据这些特征可实现该盆地QHD33区块特殊气测烃组分结构组成稠油储集层的有效解释评价,同时对该盆地其他区块非常规储集层的录井特征分析与解释评价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