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了推动电信资费改革,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在通信方面的权利,我们应该从法律角度研讨手机电信资费问题,以推进完善电信资费市场化和有效的电信监管机制改革,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电信行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现象很普遍,即当我们与国外的亲友通电话时,大都是由国外的亲友往国内打,却很少由国内的人往国外打,原因很简单,就是外国的资费便宜,这是竞争给消费者带来的实惠,消费者也会因此做出自己的选择。几年来,全国消费者最关心的资费问题就是手机资费的定价,但遗憾的是,此问题消费者的呼声不能根本性地推动手机资费的改革。从全国各地的情况看,其他城市相继推出了一些措施,采取了一些优惠的办法降低手机资费,从而使更多的消费者使用了手机。但在北京,  相似文献   

3.
我国电信资费政策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和各有关方面关心的热点问题,这其中有的是由于消费者对具体情况缺乏了解,有的则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理顺和完善。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真实情况,理解有关政策,我们将主管电信的张春江副部长最近就有关电信资费政策问题的论述要点整理发表。一、在没有形成市场充分竞争时期,政府必须加强电信资费管理从国际电信改革和发展过程来看,电信业在由垄断向竞争过渡的过程中,政府调控市场的最有力甚至是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价格,尤其在当前中国电信市场并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时候,政府对电信资费的管理和…  相似文献   

4.
曾宪敏 《通信世界》2007,(27A):30-30
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电信资费问题都会进入消费者投诉排行榜前列;每次网络上电信资费的声讨,都会获得满堂喝彩;每次与电信圈外的朋友聊到电信资费,他们的反应都是“太贵”、“比国外资费高很多”等。如果在几年前,这些评价毫无疑问是客观真实的,可如今随着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随着2005年10月《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对资费实行上限管理的实施,听到这么多的负面评论就让人有些费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电信资费的管制及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信资费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消费者、企业、专家和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争论很多,意见差距很大.本文对我国电信资费管制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外的电信资费管制经验,提出应该从整个电信市场发展和市场结构出发来研究电信资费政策,进而提出未来电信资费管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回顾和总结了2005年我国电信资费改革的历程和特点,对2006年和以后的电信资费改革进行了展望。认为2005年的资费改革在资费管理方式,差别定价,固定资费的多样性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是电信资费改革关键性的步骤,呈现了运营商从价格竞争步入竞合时代和基础电信资费模式全面趋于多样性选择的特征,今后的电信资费改革应进一步调整电信资费监管的职能和重点,调整电信资费监管的方式和领域,协调好事前管制与事后管制的关系,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的关系,以及零售资费与结算价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7.
2000年9月18日和19日,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共同召开两次电信资费听证会,就下一步关于电信资费价格调整问题,按照《价格法》听取各方意见。电信资费价格听证会所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前不久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企业向社会公布的一揽子调资计划。此次参加听证会的代表有来自中央政府部门、消费者、专家学者、地方政府和企业、运营商、增值通信企业和集团用户代表,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有电信用户委员会代表、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代表等。据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国内、国际长途电话及市内电话话费等基础性电信资费外,此次要讨论的电信资…  相似文献   

8.
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电信资费问题都会进入消费者投诉排行榜前列;每次网络上对电信资费的声讨,都会获得满堂喝彩;每次与电信圈外的朋友聊到电信资费,他们的反应都是"太贵"、"比国外资费高很多"等。如果在几年前,这些评价毫无疑问是客观真实的,可如今随着电信运营商之间  相似文献   

9.
丛亮 《通信世界》2007,(36A):13-13
监管部门对运营商不合理资费套餐的清理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对电信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好处的,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电信资费改革力度,推出消费者可自选各项业务资费的“自助型套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8月28日,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秘书长刘俊海在某专业会议上陈述了电信资费改革的八大理由。在“推动电信资费改革论坛”上,刘俊海表示,从电信业的属性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看,共有八大理由需要对电信资费进行改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今年电信业监管的一大热点就是“资费”问题,其实质是电信消费者的合理负担问题。当前的现实是,移动电话资费政策在实践中形成了“孤岛”现象——只有京沪穗三地市场还在“模范”地遵守7年前制定的基准价格,电信专家预计沉寂7  相似文献   

12.
按照全国人均收入排序看,深圳、广州、上海名列前3名,北京、武汉两城市排在他们后面。可是这次电信资费调价,广州选择了 0. 18元/ 3分钟,上海则是0.20元/ 3分钟;偏偏北京、武汉选择了最上限……北京 北京市电信资费调整已近一个月后,“北京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短短一个月之内,仅12315消费者投诉中心就收到200多起相关置疑和咨询。 北京电信部门调整电信资费的通知一经公布,就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关注,引发消费者对电信收费投诉量的上升。消费者投诉和提出置疑的重点集中在…  相似文献   

13.
何霞 《中国新通信》2007,9(10):11-12
纵观全球,每个国家都是根据本国的电信发展情况和制度体制而设计相应的资费管制体系的。中国电信资费的改革也是伴随着国内电信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虽然,从中外比较看,电信资费改革还需深入:但从电信资费与其他电信监管职能相比,由于它与庞大的消费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多种改革问题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广东电子》2009,(6):18-18
3月10日.工信部长李毅中在被问及移动电话双向收费改为单向收费的问题时表示,首先新推出的资费方案必须是单向收费.不能双向收费;然后两种资费制度并存,由消费者自己选择;最终过渡到单向收费,这样是和国际上通用的办法接轨。他表示将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来考虑通信业资费的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5.
《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4):I0020-I0020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出通知,确定对移动可视电话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并要求电信企业制订的移动可视电话业务资费要力求简单清晰、通俗易懂,便于消费者分析、比较、选择和使用。  相似文献   

16.
电信资费关系到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几年来,信息产业部根据我国电信业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竞争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电信资费管理体系,在改革中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使广大电信用户从电信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2006年,深化电信资费管理改革,加快推进移动电话资费方式问题的解决。移动电话资费水平逐年下降,同时,单向收费和准单向收费的方式已经在各地逐步实施,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移动电话用户使用的是单向或者准单向资费方案。2006年信息产业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监管部门对运营商不合理资费套餐的清理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对电信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好处的,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电信资费改革力度,推出消费者可自选各项业务资费的"自助型套餐"。  相似文献   

18.
回顾和总结了2005年我国电信资费改革的历程和特点,对2006年和以后的电信资费改革进行了展望.认为2005年的资费改革在资费管理方式、差别定价、固定资费的多样性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是电信资费改革关键性的步骤,呈现了运营商从价格竞争步入竞合时代和基础电信资费模式全面趋于多样性选择的特征.今后的电信资费改革应进一步调整电信资费监管的职能和重点,调整电信资费监管的方式和领域,协调好事前管制与事后管制的关系,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的关系,以及零售资费与结算价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9.
电信资费历来就是广大用户、甚至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电信越来越多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电信资费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偶然、特殊的事件常常引发大范围的争论。由于关系到电信成本、网间结算、互联互通以及通信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非常复杂和关键的问题,同一般商品价格相比,电信资费更复杂,更具有专业性。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等单位多位长期从事电信业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从多个方面就资费问题进行了更为专业、深入、详细的讨论。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读者和专家能积极参与我们的讨论,提出您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电信资费及其管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守廉  张静 《电信科学》2000,16(11):1-4
本文力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剖析垄断和步入竞争市场下电信资费的各自特点和结构不合理现象的成因,并提出在现实情况下,为理顺资费结构,电信资费可以采用综合价格管制的方法,然后逐步向资费上限管制方法过渡,以及在竞争条件下的放松管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