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再生水厂混凝沉淀运行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沉淀的运行参数可以直接影响混凝沉淀的效果,针对某再生水厂的工艺特点与实际情况,通过L25(5)6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搅拌强度和聚氯化铝(PAC)投药量范围,并利用生产性试验验证,得到优化的混凝沉淀运行参数。将优化结果应用于实际生产运行,混凝沉淀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城市排水集团某污水处理厂MBR出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在城市生活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中,絮凝-吸附法对TP、PO_4—P、COD、TN、NO_3~-—N、NH_3—N和浊度等的处理效果。该试验装置连续运行约105 d,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TP、PO_4~(3-)—P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除TN、NO_3~-—N外,其他监测指标均达到了景观环境用水的再生水水质指标(GB/T 18921—2002)。  相似文献   

3.
针对微滤预处理系统不完善的情况,通过在预处理系统前端增加混凝-沉淀+砂滤池,解决微滤运行不稳定的实际情况.运行结果表明:滤池出水COD、浊度和TP的平均值分别为19.31 mg/L、1.68 NTU和0.26 mg/L,滤池对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0.79%、85.59%和72.95%,系统出水水质稳定.同时,滤池系统可完全去除大粒径杂质,确保自清洗过滤器正常运行.微滤系统在保持恒定通量生产运行时,滤池的存在使得微滤系统跨膜压差上升幅度大为减缓,约为没有滤池系统时的0.5倍;微滤系统清洗周期也大幅度降低,约为没有滤池系统时的一半.滤池系统的存在,有效地延长了微滤系统的使用时间,保证了微滤系统的稳定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微滤膜的使用寿命,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关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常规混凝沉淀给水处理工艺的强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通过机理分析和工程实例总结,介绍了强化常规混凝沉淀工艺的“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给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吴家堡水厂絮凝沉淀池扩建工程规模5万m3/d,采用微涡管式混合器、翼片隔板、V型斜板净水工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在原水夏季高浊、冬季低温低浊期,该工艺提高了药剂与水的混合效果,投药量和沉后出水浊度大大降低,沉后水浊度<3 NTU.  相似文献   

6.
自来水厂排泥水经浓缩、离心或板框脱水处理后,产生的泥渣较多,体积依然较大。目前,泥渣处置缺少稳定的出路和相关的标准依据,资源化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本文围绕泥渣产生、处理和处置的全过程,对不同水源地(青草沙水源地、陈行水库、金泽水库、东风西沙水源)的水厂泥渣性质进行系统性调研,并形成系统完善的自来水厂泥渣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对泥渣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泥渣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和途径进行研究探索,研究结果对于供水行业的绿色发展与资源化利用有序规范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技术在海港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惯性效应理论对海港水厂斜管池、平流池的混合反应沉淀工艺进行常规技术强化改造。结果表明 ,斜管池改造后 ,反应时间由 2 5min缩短为 8 5min ,沉淀池负荷达 3 5mm/s以上。净产水量达到 10 0万m3 /d ,较原设计 (5 0万m3 /d)提高 10 0 % ,较原实际运行水量 (3 0万m3 /d)提高 2 30 % ,同时沉淀池出水控制在 3NTU以下。平流池改造后 ,反应时间由 35min缩短为 12 5min ,净产水量达到 5 5万m3 /d ,较原设计水量 (3 5万m3 /d)提高 5 7 1% ,同时沉淀池出水控制在 3NTU以下 ;改造后混凝剂单耗较改造前降低 30 %。实践表明 ,微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是絮凝的动力学致因 ,以此为依据的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絮凝沉淀动力环境 ,并具有效率高、水质好、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采用混凝沉淀-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再生纸废水。监测表明,生化处理出水CODCr、BOD5、SS分别为81.8mg/L、25.1mg/L、64mg/L,达到《河南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389—2004)。冬季运行时人工湿地系统对CODCr、BOD5、SS的去除率分别为17.4%、38.2%和23.4%,运行一年多来,系统处理正常,水质稳定,废水全部得到回用,水生植物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9.
城市小区雨水径流水质的污染主要为有机污染和悬浮固体污染,且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差,采用投加混凝剂同时加细砂的强化混凝沉淀实验,确定了小区径流混凝沉淀处理最适宜的混凝剂种类、最佳的混凝反应运行条件及最优的药剂和细砂投加量.实验表明:在混凝沉淀过程中投加细砂,不仅能提高混凝沉淀效果,而且能提高沉淀速度.小区径流强化混凝沉淀的浊度去除率达99.7%,COD去除率达92.6%,处理水的浊度1.66 NTU,COD 35mg/L两主要指标均优于杂用水水质标准.因此,投加细料的混凝沉淀是小区雨水径流处理利用及污染控制最简便易行且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强化混凝—电气浮联合工艺对三种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进行处理,考查其工艺的可行性,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了最优反应条件。选取了pH、混凝剂投加量、电流密度、混凝时间四个主要因素,设计了对三种水华藻类的强化混凝—电气浮工艺的正交试验方案。在试验因素范围内,对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3.33%、96.3%和66.67%;混凝条件是藻类处理的关键条件;pH为首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雨水径流水质监测与混凝沉淀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雨水径流水质的监测,以及对其污染主要影响因素与污染程度的分析,掌握水质特性及其变化规律.通过雨水径流的混凝沉淀试验研究,确定了雨水混凝沉淀最适宜的混凝剂种类、最佳的混凝反应运行条件及最优的药剂投加量.在最佳混凝条件下,雨水径流浊度的去除率达99%.因此,混凝沉淀是雨水径流处理利用及污染控制最简便易行且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结合传统辐流沉淀池颗粒沉淀基本理论,建立辐流沉淀池三维流体分析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可以实现混凝沉淀的新型辐流沉淀池数值模型,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辐流式沉淀池内增设强化扰流和改变水流方向的反应罩和导流板,利用水力搅拌,可以使辐流沉淀池内部流场紊流度明显增强;增设加药系统,药剂可在该区域内与原水充分混合,有助于泥沙的混凝沉降,从而有效强化原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城市水务设施日常维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泥渣亟需处置,由于水务泥渣来源及组分复杂,尚缺乏系统、合理的资源化处理途径。以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水务设施产生废弃泥渣为例,测定并研究不同分选阶段、不同产地的泥渣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一步地提出水务泥渣处理及资源化的策略。根据泥渣的性质特征,将泥渣筛分产物分为无机粗料、有机栅渣、细砂混合料三类。经实践,无机粗料经处理后制成的免烧结砖以及有机栅渣经处理后制成的垃圾衍生燃料均实现了泥渣资源化,细砂混合料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存在制成建筑用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黄河高浊度水混凝沉淀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高浊度水混凝沉淀时HPAM(水解聚丙烯酰胺 )一次投加、HPAM分步投加、PAC HPAM联合投加的试验。结果表明 :PAC HPAM联合投加与HPAM一次投加相比 ,处理后水的浊度可降低 1 15~ 9 2 7倍 ,有利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并且在沉淀后浊度大致相等时 ,HPAM用量可减少 4 0 %~ 6 0 % ,有利于降低饮用水中单体丙烯酰胺含量和其它有机物 ,保证饮用水水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安全、高效地去除水源水中蓝藻,对原水短暂施加外压,使蓝藻细胞内气囊破裂而失去浮力,从而提高混凝沉淀去除效率。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压力和预氧化混凝沉淀对扬州水源水中藻类和浊度的去除效率,并比较了预压力和预氧化后水中溶解性TOC(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变化情况。预压力混凝沉淀出水浊度1.09~1.23NTU;叶绿素a浓度3.1~4.3μg/L,平均去除率91%;经0.5~2mg/L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出水浊度4.82~7.38NTU;叶绿素a浓度5.68~14.57μg/L,平均去除率72.7%。预压力后水中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基本未增加,而预氧化后对应指标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碱回收后草浆中段水的混凝沉淀活性污泥生物处理试验研究,探索了该工艺的可行性,研究了低投药量混凝沉淀试验的效果及活性污泥生物处理过程负荷变化对草浆中段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级中和沉淀-混凝工艺处理高浓度含氟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俊华  刘石虎  周健 《给水排水》2006,32(10):62-64
高浓度酸性氟磷废水回用处理中,一级处理后的低浓度含氟废水如采用传统活性氧化铝工艺存在操作管理复杂等问题.以某磷肥厂为例,提出了两级中和沉淀-混凝吸附工艺,并通过试验研究了中和沉淀及混凝的药剂投加种类及投加量,同时考察了pH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除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中F-为178~190 mg/L、PO3-4为146~155 mg/L、pH为2~4.2时,一级和二级中和药剂采用CaO,投加量分别为2.5 g/L和1.2 g/L;出水可达到F-≤10 mg/L、P3-4≤0.6mg/L、SS≤70 mg/L,在聚氯化铝投加量为1.5 g/L及pH为7.5的条件下,经进一步混凝吸附后,出水可达到F-≤1 mg/L、P3-4≤0.6 mg/L、SS≤70 mg/L,满足了回用水的要求,并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操作管理简便及运行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混凝沉淀工艺对不同优势藻类的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混凝沉淀工艺的除藻性能在不同藻类优势期内的变化,将试验过程分为绿藻优势期和蓝藻优势期两个阶段,进行进水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对混凝沉淀除藻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在绿藻优势期和蓝藻优势期的除藻效率分别为68.3%和40.4%,且各种藻类的去除效能并无明显的相互影响.蓝藻优势期的藻类去除率大大低于绿藻优势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占优势地位的微囊藻的生理生态特征.因此,把水中的所有藻类笼统地作为一个去除对象是不适宜的,应分析水中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并根据特定原水中的优势藻种类进行针对性的除藻方案研究.  相似文献   

19.
常规混凝沉淀工艺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在民用和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对供水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针对目前大部分水厂仍采用混凝沉淀常规水处理工艺,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工艺对LAS的去除效果。以Al2(SO4)3,PAC,FeCl3,PFS为混凝剂,非离子PAM为助凝剂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对LAS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而且有机物和LAS的去除有一定相关关系。但浊度与LAS的去除相关性较差。试验条件下对于LAS去除最佳混凝方案是投加量为40 mg/L的FeCl3。相同水质条件下铁盐混凝剂在除浊、除有机物和除LAS方面优于铝盐混凝剂。pH和水温对LAS的去除有一定影响,较低的pH和较高的水温均有利于LAS的去除。  相似文献   

20.
对加砂絮凝沉淀池(ACTIFLO)、泥渣絮凝沉淀池(DENSADEG)和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等高效沉淀池型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其共性,确定高效沉淀的技术要点在于多种药剂组合投加、高效混合、提升絮凝、分离沉淀、污泥浓缩与回流技术等方面。针对这些技术要点在池型布置、设计参数确定、机械设备选用和运行控制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今后高效沉淀技术的优化方向,对国内高效沉淀池的设计和运行调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