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阜新风沙地区进行长期土壤定位改良试验,设计三个处理:传统种植(CK),有机肥处理(T1),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处理(T2)。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对东北风沙土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和传统有机肥改良相比,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的改良效果更好,改良后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2.
为了处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产生的大量疏浚淤泥,采用固化方法对其进行改良,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水泥处理高含水率疏浚淤泥时,淤泥固化土强度受初始含水率影响较大,且影响淤泥固化土的强度因素包括:水泥掺量、水泥强度等级、龄期等因素;淤泥掺加不同强度等级而形成的淤泥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用量增大而增大,随龄期的增长而增长;龄期对淤泥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提高比水泥掺量的影响更为显著;运用52.5等级普通硅酸盐较32.5等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固化后对强度提升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设计了秸秆还田处理(T1),土壤调制剂处理(T2),硫酸铝处理(T3),有机肥处理(T4),微生物肥处理(T5),五种土壤改良剂处理,并以传统种植处理(CK)作为对照试验,研究了不同改良剂处理对康平风沙土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T2处理不仅对土壤中养分有一定缓效作用,还具有一定的保水作用,对康平风沙土保水保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无锡试验成功河道淤泥固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无锡市委托无锡聚惠科技有限公司和河海大学研究的淤泥固化技术最近取得了成功。淤泥固化技术是将含水量较高的河底淤泥通过一系列处理加工,使之成为可利用的固化处理土。无锡市聚惠科技有限公司与河海大学合作对淤泥固化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技术改进,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适用性。聚惠科技有限公司与河海大学合作针对疏浚底泥常规处理方法的不足,采用固化处理方式对西五里湖重污染水体疏浚底泥进行处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如何加快推动该项技术的运用,无锡市黄继鹏副市长表示要形成有效的载体来推进工作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快速处理河道疏浚淤泥,采用絮凝与真空预压相结合的方法,对河道淤泥进行脱水试验,并对处理后淤泥的粒度、排水量以及含水量和叶片抗剪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污泥加入0.9%的FeCl3和0.09%的APAM(有机絮凝剂阴离子)可加速污泥的固液分离,进行真空预压后,小颗粒聚集形成较大的胶体颗粒;(2)絮凝组的总排水量和排水率远高于非絮凝组,疏浚淤泥的含水量从最初的140%降至57%,絮凝真空预压能更有效地排出土壤水分;(3)随着与PVD(物理气相沉淀)距离的增加,PVD附近的水含量较低,污泥处理后,相应的平均剪切强度从12.4kPa增加至14.5~17.3kPa,表明加入絮凝剂后,污泥土真空预压的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淤泥固化土存在稳定性差、遇水易软化、低掺量固化剂的强度贡献率低等问题,提出以水泥、石灰、硅酸钠和硫酸钙等材料作为复合固化剂,同时引入不同粒径、不同掺量普通砂作为骨架基体材料,改良固化土的整体结构,提高固化效果,试验以液塑限、颗分、强度和微观等为判别指标,探索引入骨架结构对固化土的微观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骨架基体材料的引入,改善了疏浚淤泥的颗粒级配,形成了“粒状-镶嵌-胶结”结构,使得固化土强度增长明显,其强度与骨架基体粒径、掺量成正相关,而液塑限、塑性指数与粒径、掺量成反比关系,总体上骨架基体材料对固化土改善效果明显,对疏浚淤泥固化改良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在河湖疏浚土地基处理工程的应用及效果,以某湖漾清淤排泥场淤泥固化工程为例,运用浅层平板载试验的检测方法,得出疏浚土吹填区经真空预压法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经真空预压处理后,疏浚土吹填区的地基承载力能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广州市疏浚淤泥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就淤泥固化土pH值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及相关 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结果表明:疏浚淤泥及淤泥固化土应属于土,对其pH值采用不同 的检测规程和方法对检测结果影响很大,实际检测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检测规程和 方法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9.
在河道疏浚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疏浚淤泥,淤泥堆放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因此需要探索有效的淤泥处理技术,利用并解决好这一问题。对疏浚淤泥无害化处理技术、疏浚淤泥轻量化技术及国内各研究淤泥处置技术进行了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生活垃圾焚烧底灰和疏浚淤泥处置难的问题,提出将焚烧底灰作为骨架材料与疏浚淤泥混合固化的处理技术。分别以石灰、石膏、水泥为固化剂开展淤泥—焚烧底灰混合固化试验,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及耐水性测试,研究各固化剂的固化效果。结果发现:焚烧底灰对淤泥固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水泥的固化效果最好,掺量仅为4%的固化土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到400 k Pa,且耐水性较好,满足填土要求,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坝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及评价方法述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了大坝建设造成水流状态、水温、水质、底质和地形等因素的变化对鱼类栖息地造成的影响,并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对栖息地预测评价的主要方法,对每一种评价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可采取的生态补偿措施进行了介绍。本文得到的结论为,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很大,但可以通过补偿措施加以恢复。  相似文献   

12.
基于AutoCAD的二维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地质体的二维建模,一般采用自下而上依次建立点、线、面的方法,其中面的定义需要手工完成,费时费力,针对ADINA二维建模的不足,用VC编写了AutoCAD To Adina平面建模程序,实现了点、线、面的自动定义,大大缩短了ADINA二维建模的周期,节省了体力,通过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冯兴中  石广斌 《西北水电》2003,(3):17-19,30
以李家峡坝后背管为依托,借助具有强大结构分析功能的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坝后背管结构应力状态。经分析单元尺度对坝后背管混凝土、钢筋的应力影响小于对钢管的影响;坝体与背管混凝土接缝面的力学效应对背管混凝土、钢筋、钢衬的应力影响很小;计算所得的应力大小规律与类似工程模型试验所得的应力分布规律完全一致,其计算值与规范中用弹性中心法所得的应力值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14.
渡槽是一种重要的水工结构。将渡槽设计与Visual Basic编程理论结合,通过应用计算机编程可实现对渡槽结构进行各部位验算与校核。文章阐述了该软件系统的开发思想和实现过程,同时对总体框架的设计、模块的划分、具体环节的实现作了详细论述。依据各部位的关键技术参数,对渡槽设计相关的水力计算、槽身、刚架和基础结构计算作了论述,并给出了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流程图,以期为工程设计人员采用计算机程序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孝振  陈雷 《中国水利》2012,(14):32-34
EPC(设计—采购—施工)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工程承包和管理模式。介绍了EPC工程管理模式的背景和国内外开展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发展现状,总结了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特点。从水利工程角度出发,阐述了水利行业推行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振动的混凝土坝损伤检测的可行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凝土坝在服役期间很容易出现各种损伤,其中裂缝是最常见的一种损伤形式。裂缝开始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坝的局部,如果在出现损伤的范围内没设观测点,现有的观测手段很难监测到损伤。而基于振动的方法则有可能克服这一困难。为了研究这种方法,在大坝的不同位置模拟了不同条数和张开程度的裂缝,并给出了相应的振动频率和振型,在考虑了测试噪声的情况下,用统计神经网络进行了损伤识别。这种基于振动的混凝土坝损伤检测方法还会受到水位、温度变化的干扰以及环境噪声、仪器精度等的限制,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通过确定评价单元指标对各级指标标准区间的相对差异函数和相对隶属度,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KPCA-PSO-SVM的径流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径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对KPCA-PSO-SVM的径流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径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核主成分分析(KPCA)法对径流影响因子进行非线性特征提取,获得主成分作为支持向量机(SVM)的输入变量,建立了径流预测SVM模型,其中模型参数通过粒子群算法(PSO)进行优化。模型建立后,以新疆伊犁河雅马渡站中长期径流预测为例进行分析。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拟合和检验阶段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77%和7.64%,与其他预测模型比较,基于KPCA-PSO-SVM方法建立的径流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和泛化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长期径流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坝原型观测数据本身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内在反映了监测项目之间的某种客观关系,基于此,应用PCA法及PPA法建立了确定大坝安全评价信息权重的正分析模型,一方面能够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另一方面能挖掘数据内在信息,提取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基于最优化准则,建立了信息赋权整合模型,解决了多种数学方法计算结果不一致性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信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过程中影响因素复杂、施工技术界限模糊等问题,以泌阳凹陷赵安鼻状构造 HTY 三段地层为例,采用二维二相油藏 - 裂缝系统模型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定量分析含水饱和度、地层压力、有效渗透率、压裂规模等因素对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的影响,确定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确立施工技术界限。结果表明: 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与地层压力、储层渗透率、施工规模、地层含油饱和度及油层有效厚度成正比,影响该区块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含水饱和度、有效渗透率、地层压力和人工致裂缝长度; 岩石二次致缝技术界限为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 70% 、含水饱和度≤50% 、有效渗透率≥0. 5 × 10^ - 3μm^2。以此作为该区块人工致裂缝选井选层依据,配套施工工艺,现场单井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