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了各个城市建设和规划的热点,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纵观每个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从选址一直到建设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引入,思考其对交通便利性、防止居住空间分异等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当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采,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以满足政令指标为前提,采取郊区大规模集中建设模式,获得了总量的急速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空间失配现象与社会阶层隔离问题却可能危及住房发展的整体目标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现从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间分布与社会空间角度分析国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效果,指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警惕居住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双重边缘化陷阱,及时立法、达成共识,科学制定住房发展规划,并利用社区规划促进社会和谐与阶层融合  相似文献   

3.
这里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保障性住房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借鉴国际经验等方面入手,对当前城市和谐居住空间构建下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给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年至2009年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空间特征及其与低收入群体居住空间、大规模拆迁安置等相互关系的分析,本文初步探究了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远离就业、交通不便、服务设施差以及居住分异现象等,并从城市规划角度就相关空间发展政策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今后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伴随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历了大规模建设、缓慢建设和再建设阶段,最终形成多元主体供给、阶层混合、均衡分布、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社区。相较而言,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大,根据政策要求和制度变化可分为保障房建设起步、保障房建设缺位、保障房建设回归和加大保障房建设4个阶段。研究结合国内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建设演替特征的比较,包括住房供给目标、供给主体、住房类型、保障对象和住区居住环境建设等,总结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比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导我国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砚茹  豆丁 《城市住宅》2021,28(3):193-194
近年来,我国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对保障性住房的研究关注点从政策逐渐转为研究社会居住空间及居住环境质量的提升.以济南市为例,研究城市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变化及影响住房选址的因素,以及城市居住空间是否已从分异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汤雪璇 《住区》2021,(1):62-68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一直以来存在居住与就业空间分离的问题.与城市轨道相结合的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社区日常通勤与服务配套水平.本文以深圳市光明区长圳保障性住房社区的空间选址与规划建设为例,阐述了保障性住房社区与轨道结合的选址与规划理念,提出了应形成与轨道站点沿线潜力用地结合的保障性住房选址方式,与轨道物业开发...  相似文献   

8.
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目标,提升与控制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品质是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文章以居住环境品质提升为出发点,构建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评估体系,通过对上海市2010-2012年第二批选址大型居住社区市属保障性住房小区实地调研评估,着眼于规划、建筑专业的品质提升,提出设计策略,完善设计把控节点,为后续建设项目提供有效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9.
居住密度指标是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环节的重要技术指标,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合理规划与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国内外案例调研为切入点,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自身特点,对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合理的居住密度指标进行针对性地调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于上海地区保障性住房使用的居住密度指标,提出改善居住密度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对未来上海市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蓝枫 《城乡建设》2012,(3):19-23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政府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比较完善的功能,相对合理的结构,比较适宜的造价,相对优美的环境……这些都依赖于科学的设计。本期会客厅邀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产业发展处处长刘美霞、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周燕珉、豪尔斯地产董事长李小宁共同探讨,以期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已进入大量建设时期时代呼唤高质量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保障性住房规划编制方法研究迫在眉睫。以南京六合区“三房”建设规划为例,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和矛盾,在调查、选址布局等方面探讨了与空间决策相关联的规划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2.
胡刚 《福建建筑》2014,(1):21-2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关注点已从过去的室内环境逐步转移到户外公共空间与环境,而这正是目前保障性住房设计所忽视的环节所在。本文以厦门市集美滨水小区户外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并分析,借鉴国外的相关建设经验,针对现状的不足提出若干改进意见,旨在探讨如何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安全、健康的保障性住区户外环境。  相似文献   

13.
南京汇杰新城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以集成设计为理念,优先采用被动式设计手法,通过多种适宜、成熟的绿色技术集成应用,在满足保障性住房基本居住功能的同时,探索符合低收入人群的可持续居住发展模式,从而符合我国节约型城乡建设发展战略.为居住者提供健康,适用的生活居住环境,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居住小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保障性住房在全国各地的大量建设,其在居住建筑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加,因此研究保障性住房如何在低成本的奈件下节能减排,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西南宁某保障性住房项目为例,从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探讨被动式设计理念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为将来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居住区是构成城市居住的基本单元,居住区在为人们提供居住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生活活动空间.这些空间被人们所使用,不仅满足其生理需求,同时也满足其心理需求,使居民的身心得以放松.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便是体现这一作用的重要角色之一.保障性住房亦然如此.本文以重庆保障性住房的实地研究为基础,分析和总结现阶段重庆地区保障性住房的特征及其环境景观存在的问题.通过节约型园林设计理论在保障性住房环境景观中的应用,提出低成本高品质的设计理念,在保障性住房的景观绿化、交通体系、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希望能对以后的保障性住房的景观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及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崇左市为例,从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预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保障性住房的年度建设安排四方面探讨了崇左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及措施,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我国房地产经济迅猛发展,价格飙升,房地产市场中的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市场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相对而言,商品房往往位于区位更佳、交通更便利、环境更优美的区域,而保障性住房分布却较为偏远,公共服务设施不足,职住平衡较差。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由重"量"转为重"质",其建设类型更为多样,建设模式由大规模集聚式转向小规模分散式,空间分布由远郊向中心区转移,居住和经济空间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通过采集网络开放数据,运用GIS将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和商品房房价(房租)空间分布相结合,基于房产视角分析保障性住房现状经济空间环境,一方面定量展现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所处的经济环境差异化特征,另一方面反映城市中心区小规模分散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中心区房价(房租)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租赁房和定向安置房所处空间的房价(房租)极高,经济空间环境最佳,经济适用房和安居商品房则位于经济空间洼地,小规模分散内迁式保障性住房建设并未对区域经济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建设信息》2010,(15):28-28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近日公布施行。这部旨在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善住房困难群体居住条件的条例,首次将保障性住房覆盖到非户籍人口,并在保障房规划、建设,准人、受理等各环节都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9.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选址过于偏远,且大多集中建设。这会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成本负担,降低其就业概率和生活质量,并可能加剧弱势群体的空间聚集,强化居住分异,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必要慎重和科学地对待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问题,以更好地实现住房保障目标,并促进社会融合。本文将讨论低收入住房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以及国际经验和教训,在分析目前我国城市中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所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传统保障性住房受选址、用地范围、容积率等条件的限制,居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遇到出行不便,公共设施配套滞后,居住密度高、室外环境差,室内无法保证日照、通风及噪声环境无法保证等问题.保障性住房社会需求量在日益提高,入住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项目组结合绿色保障性住房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发展方面的建设需求,开展了系列研究和示范实践.通过提高保障房建筑部品效能、优化场地规划方案,创新建筑设计方法,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从而提高传统保障性住房的舒适度,降低日常居住能源消耗量,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助推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