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内涝灾害的成因,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以城市地表与明渠河道水流运动为主要模拟对象构建内涝数学模型,并应用于阳原县.根据该县的地理信息特征设计多边形的计算网格,对2013年8月9日的暴雨进行模拟.模拟的积水误差在2cm以内的大约占85%,只有12%的网格模拟的积水误差大于3cm.因此,通过此模型能够良好的预测降水量,使得在内涝灾害评估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以气象站实测数据、DEM数据和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100m×100m的栅格单元作为基本的评估单元,结合区域灾害系统论建立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和百分位阈值法等方法对长白山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洪水灾害风险等级整体上西部较高东部较低,呈现出由西部向东部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临江市、抚松县和长白县的洪水灾害风险等级较高,和龙市和安图县的洪水灾害风险等级较低.  相似文献   

3.
基于玉米不同生育阶段降水负距平百分率划分的干旱标准、信息扩算理论计算的干旱发生概率、减产等级以及相应的发生概率,建立了干旱灾害风险模型,结合GIS技术对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玉米播种—出苗期旱灾风险从西南到东北方向大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出苗—拔节期旱灾风险高,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为中低风险区,干旱风险从中部到东北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拔节—抽穗期旱灾风险从北部至南部大致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北部风险沿东西方向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抽穗—灌浆期旱灾风险从西北部至东南部呈现阶梯状逐渐增加的趋势;灌浆—成熟期西部的旱灾风险低于东部,少量地区除外;全生育期旱灾风险呈层状分布,在这种层状分布中,旱灾风险呈现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山洪灾害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本世纪全球因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每年460多亿美元。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40%,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70%。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山区暴雨山洪灾害实例表明,重大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的山洪灾害事件往往源于洪水和泥沙的共同作用,然而,以往在进行山洪灾害防治时,大多仅关注“洪水”的作用,忽视了“洪水和泥沙”共同作用将显著增大山洪灾害的致灾风险乃至出现“小洪水大灾害”。为了进一步提高山洪灾害防控能力和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亟需深入研究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洪水和泥沙共同作用为切入点,凝练了四个需攻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1)山区暴雨作用下流域产流产沙异变机制、水沙过程与沟床剧变耦合致灾机制;2)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与致灾要素一体化智能监测技术;3)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4)基于山洪水沙灾害动力过程的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防控技术。围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内涵,提出五个需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1)山区暴雨产流产沙过程与水沙耦合致灾机制研究;2)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与智能监测技术;3)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4)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5)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防控平台构建与示范。研究成果将揭示山区暴雨产流产沙过程与水沙耦合致灾机制,提出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方法、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智能监测技术体系、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等,构建集早期识别、风险评估及综合防控一体化的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防控平台,提升我国暴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的实时性、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灌南县为例,建立高分辨率ADCIRC非结构三角形网格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利用16期典型台风进行验证。通过模型对耦合风暴潮和天文潮的可能最大台风风暴潮和不同等级强度台风风暴潮进行模拟,选取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台风路径,叠加21年间各月最高潮位10%超越概率的高潮位(273 cm),形成了不同等级台风叠加天文高潮位的风暴潮淹没模拟结果。结合承灾体脆弱性等级和危险性等级结果进行灌南县风暴潮灾害风险等级评估与区划,灌南县高风险区集中在堆沟港镇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6.
冰雪灾害对电力系统的破坏性较大,发生频次较高,电力系统在冰雪灾害下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已显得十分迫切.通过总结大量的现有文献资料,介绍了前人一般性的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再由冰雪灾害下的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入手,从元件级到系统级,对冰雪灾害下电力系统遭受损毁的安全风险评估建模及其方法进行了概述与总结,发现针对元件级别的冰雪灾害下的元件受损及其静态稳定问题已探讨较多,但针对系统级别的冰雪灾害下的电力系统整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尚较为稀少,并对冰雪灾害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强降雨下山洪与漫坝耦合灾害对下游居民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应用 HEC-RAS 软件构 建暴雨山洪与山坪塘漫坝多灾害耦合模型。 首先,以重庆市巴南区某山坪塘为研究对象,根据巴南 区暴雨强度公式设计不同重现期的降雨雨型;其次,借助数字高程数据对山坪塘进行原始构建,采用 参数化模型对溃坝楔口参数进行预测,结合物理溃坝机制模拟漫坝过程;最后,选取洪水深度、洪水 流速和洪水滞留时间等 3 个评价指标进行洪水风险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突发强降雨下的山洪形成 迅速且山坪塘发生漫坝的机率极大;山坪塘漫坝会加重附近区域的洪水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8.
加油站包含的风险因素较多,各类风险因素对系统安全性发挥的作用不同,且测量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加油站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分析,从三维角度对系统整体安全进行详细分析,是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有效途径。从加油站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后果严重度、社会敏感度维度构建三维分析模型。首先,对加油站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事故发生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蒸汽云爆炸模型判断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对城市区域进行划分和定义,根据加油站周围的环境确定事故社会敏感度。其次,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三维分析的风险评估指标进行权重赋值。最后,计算加油站的风险数值,确定加油站风险等级,提出风险分级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伊春河“85·8”暴雨洪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伊春河1985年8月暴雨洪水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全流域多年平均可利用洪水资源量,并从工程与非工程角度论述了洪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柳江"88.8"、"94.6"、"96.7"暴雨洪水特点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8.8”、“94.6”、“96.7”这3场洪水各具特色:“88.8”洪水的暴雨区主要覆盖在流域的中上游地区,暴雨历时长,降水较分散,强度一般,由于洪水传播距离远,水面比降较大,最大流量达27000m^3/s,最高水位89.04m,所受灾害最小;“94.6”洪水的暴雨区主要覆盖在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暴雨历时短,降水集中,强度一般,由于洪水传播距离近,水面比降较小,最大流量为26500m^3/s,最高水位89.25m,所受灾害较大;“96.7”洪水的暴雨区覆盖整个流域,暴雨历时长,降水强度大,最大流量34000m^3/s,最高水位达92.43m,所受灾害最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集对分析原理建立了降雨相似性评价方法——集对分析法,并应用于东北松嫩流域的降雨相似性评价。结果表明:1957-06-16的降雨与目标降雨最为相似,其次是1969-07-11的降雨。把集对分析法的降雨相似性评价结果与综合评判物元模型方法和模糊可变集合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集对分析法的评价结果更可信。集对分析法通过联系度展示了评价对象间关系的精细结构,且原理简单,计算过程直观形象,易操作。  相似文献   

13.
康熙时期曾大规模地兴修黄淮水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浩大的人与自然的斗争,为“康乾盛世”繁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大规模地兴修黄淮水利主要是因为当时水灾发生频繁。引发黄淮水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原因,二是社会原因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破坏是引发水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建设引江济淮工程的必要性出现的新情况,从降水量、水体污染程度、水资源供需矛盾等方面阐述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51-2007年长系列的水文资料,对淮河干流鲁台子至吴家渡河段进行输沙平衡分析.结果显示,1951-2007年本段淮干累计呈淤积状态,但自50年代起1O年平均淤积量逐年代递减,至80年代已由淤转冲.进一步分析了鲁台子站流量、含沙量、汛期和非汛期、行洪区启用状况等因素对泥沙输移的影响,得出了河段冲淤变化与各相关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土地储备方案的风险评估,使用Excel对所给土地储备方案的相关数据筛选和处理,其次采取主成分分析、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和正态性检验等方法,建立了土地储备方案风险等相关的评价模型。运用Matlab编程,得到了主要通过建立风险评价指标来衡量土地储备方案的总风险,并确立相应的风险评价标准,得到了对土地储备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集对分析的自然灾害风险度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灾害风险度综合评价是一种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集对原理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度评价新方法--集对分析法(SPAM).SPAM考虑标准分类的模糊性,避免直接确定联系度中差异度(分量)系数.SPAM概念清晰,结构简单,计算简洁,评价结果可信.以全国各省自然灾害资料为例,探讨集对分析法在自然灾害风险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表明,SPAM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淮河流域的堤防的特点,提出了淮河流域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时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