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西部油气运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甾烷、萜烷、轻烃、含氮化合物等地球化学参数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西部油气成熟度和油气运移进行了研究,得到3点认识:第一,码头庄地区为低-未成熟油,赤岸地区为成熟油,其中韦5和韦8块为生物降解油,两地区的油气分别来自不同油源区;第二,轻烃运移参数显示赤岸地区油气来自邵伯次洼,具自东向西的运移特征;第三,含氮化合物运移参数显示赤岸地区油气运移方向为自东向西,码头庄地区油气则自南向北运移.  相似文献   

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近几年油气勘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重新认识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总结油气分布特点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根据地层压力、泥岩孔隙度及地层水资料、油源对比和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包括高压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通过对该区压力封闭层的分布研究得知:压力封闭层对该区油气运移起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压力封闭模式控制不同的油气分布类型。该地区地层水的变化规律能有效地反映地层保存条件的差异,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3.
高邮凹陷油气成藏体系划分及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复杂断块油藏特征,以油气成藏体系作为资源评价和分布规律研究的地质单元,将高邮凹陷上含油气系统划分为7个油气成藏体系,下含油气系统划分为9个油气成藏体系;运用生烃潜力法计算各成藏体系资源量,评价其资源潜力。指出北斜坡的沙埝-花庄-瓦庄东地区、联盟庄-马家嘴-黄珏、周庄-陈堡、竹墩-徐家庄地区,是勘探挖潜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戴南组油气显示活跃,成藏条件有利。通过对花24块、花3块、花13块、花6块以及沙49块戴南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戴南组原油的来源问题,并据不同油源将研究区内戴南组原油分为两种类型,即阜四段原油和阜二段原油。综合研究了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标志物、含氮化合物等特征,详细分析了原油的运移方向。研究...  相似文献   

5.
6.
高邮凹陷深大断裂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例,分析了深大断裂对沉积、构造以及流体势场的控制作用,认为深大断裂不仅控制了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生、储、盖因素,还控制了运移与聚集因素.重点分析了高邮凹陷边界大断裂对油气运聚的作用,指出深大断裂不仅控制了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的平面分布特征,而且控制了纵向上油气性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高邮凹陷北斜坡阜三段储层发育不均,油气运移路径复杂。通过细分砂层组,开展精细沉积微相研究,并结合大量油气显示资料综合分析了砂体展布及油气运移路径。结果表明,研究区阜三段各砂层组发育3——5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砂体物性较好,其展布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分布。油气运移路径在内、外坡带差异明显,在内坡带,油气运移受控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的展布;在外坡带,油气运移则受构造和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的双重控制。因此,在内、外坡带须采取不同的勘探策略。  相似文献   

8.
沾化凹陷缓坡带是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也是继凸起、潜山之后的重点勘探区带。缓坡带是该凹陷沙四、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运移指向;断层、裂缝、不整合面和储层是缓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缓坡带油气运移方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并讨论了缓坡带油藏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
高邮凹陷南断阶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定量研究高邮凹陷油气主要运移期晚始新世三垛组沉积期断层活动强度和活动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高油凹陷南断阶该时期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三垛组沉积早期活动断层数量较多,晚期单条活动断层的活动强度较大,三垛组沉积期活动的主干断层和次级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南断阶西部三垛组沉积期断层活动强度大于东部,断层活动强度的差异控制着油气藏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油气生成、运移及聚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况军 《石油实验地质》1992,14(3):272-281
四棵树凹陷是自侏罗纪始沉降接受沉积,晚第三纪沉降最为剧烈的沉积凹陷。凹陷内发育侏罗纪煤系和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两套烃源岩层,其中侏罗系煤系分布面积大、厚度大、有机质丰度及热演化程度高,是区内主要油气源岩。托斯台地区和独山子背斜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托斯台多种类型的圈闭和独山子背斜深层圈闭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11.
高邮凹陷北斜坡地区广泛存在高速火成岩侵入,火成岩与地层夹角不大,大体上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由于火成岩整体由南向北沿着斜坡带由深而浅侵入,空间上整体呈穿层侵入,局部表现为顺层侵入,对储层影响很大。火成岩对储层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火成岩侵入致使储层加速成岩、温压变化、产生低温变质矿物、热烘烤变质,在研究区内,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邮凹陷SN地区勘探一直没有突破的事实,部署三维地震勘探后,在强化地质认识的基础上,以辉绿岩发育难点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各种地震勘探技术,研制并使用适于辉绿岩发育区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发展和完善先进适用的全三维解释技术、利用Jason等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预测辉绿岩与变质带发育程度及变速成图技术,取得了勘探突破,发现了千万吨级油田。  相似文献   

13.
高邮凹陷北斜坡中东部地区阜三段储层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邮凹陷北斜坡中东部地区阜三段储层为典型的低渗、特低渗储层。针对低渗透储层不同构造部位成因不同、成岩演化历史复杂、辉绿岩侵入等问题,提出了以构造、沉积、成岩、流体、物性、辉绿岩为主的“六元论”综合评价新标准,利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以小层为单元进行了储层综合评价及分类。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层位低渗透储层中的相对高渗带进行了预测,并指出了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一岩性油藏断层现今与成藏期垂向正应力研究,分析了断层垂向封闭性演化规律。高邮凹陷主要断层一岩性复合油藏现今断层正应力分布在13.825.0 MPa,断层垂向封闭性正应力临界值为13.8 M Pa,成藏期正应力分布于8.920.2 MPa,多数控藏断层成藏期开启作为输导通道,现今封闭成为遮挡条件,但偶有例外,邵深1油藏控藏断层成藏期与现今皆封闭,此类油藏极有可能自生自储。  相似文献   

15.
潜江盐湖盆地生油洼陷以巨厚暗色泥岩沉积为特征,间夹的渗透性砂岩构成了主要流体输导体系,油气初次运移以面状补给方式就近进入相邻输导层。油气运移路径的预测模型以栅格数据模型表达的流体势场为基础,应用运移方向矩阵计算、运移累积量矩阵计算、运移汇聚网络提取等技术模拟油气运移趋势网络的空间分布;通过输导体系评价数据与运移趋向网络分布数据的空间叠加分析处理,可预测油气运移路径的空间分布。蚌湖周缘油气运移路径模拟实验表明该模型可准确反映生油洼陷的油气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16.
柳屯一海通集洼陷是东濮凹陷继承性发育的第二大生油洼陷,生油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生油强度高.为柳屯一海通集环洼带和西部斜坡带油气藏形成与油气富集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区内发育的多条Ⅲ级大断层及其配套、派生的次级断层都对不同层系的油气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由于靠近西部物源.所以具有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和组合特征.储集砂体类型多.同时在洼陷内部深层存在高压异常带.其保存的有效储层有利于深层油气成藏;地层沉积稳定,砂泥岩成组性好.盖层条件优越;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好。通过对该区带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西部断阶带一台阶、文西断层下降盘的反向屋脊带、刘庄构造带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对东濮凹陷三春集构造带的油气控制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地区影响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认为三春集构造带各构造断块区都具备捕获油气并使之富集成油气藏的条件.并且具有从构造翼部到顶部、从北部到南部油气富集情况逐渐变差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控油机制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构造转换带理论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真武、吴堡断裂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构造转换带不仅可以发育于伸展断裂系统,同时也可以发育于走滑断裂系统,在不同的构造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控油机制;在伸展构造体系中传递断层一般表现为压扭性质,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在走滑构造体系中则往往表现为张性,封闭能力较差。认为许庄、陈堡地区分别发育不同性质的构造转换带,具有不同的控油机制,这一认识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邮凹陷北斜坡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质砂岩。该区23口井岩心砂岩储层铸体薄片及普通薄片的分析结果表明:戍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岩石在埋藏过程中以机械压实作用为主。胶结物主要有碳酸盐岩胶结物和硅质胶结物,交代作用很普遍,杂基与胶结物的溶解对次生孔隙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和伊蒙混层的成岩界限等,证实研究区储层基本上处于晚成岩A1亚期和晚成岩A2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