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史强  屈乐圣  江波  艾兵  吴翊 《低压电器》2013,(17):26-30
根据直流系统短路故障电流的特点,设计了以DSP为核心,利用电流上升率和电流幅值判断直流短路电流的快速识别装置.该装置采用自制PCB罗氏线圈和霍尔传感器采集电流信号,经放大滤波后输入DSP控制电路运算分析,输出相应动作信号,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软件设计.试验证明,该装置判断准确,稳定可靠,响应迅速.  相似文献   

2.
MMC-MTDC系统直流单极对地短路故障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流侧故障保护是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MTDC)系统的关键问题。现有文献主要对直流双极短路故障展开研究,而直流单极接地故障同样可能对系统安全运行产生严重影响。首先针对不同的换流器接地方式,分析半桥型MMC-MTDC单极对地短路故障特性,指出交流侧低阻抗接地方式下存在的问题,为实际工程接地阻抗选择提供一定参考。利用全桥型MMC的短路电流清除能力,提出一种单极对地短路故障快速恢复保护策略,能够在交流侧低阻抗接地方式下避免交流断路器跳闸。PSCAD/EMTDC仿真结果证明了故障特性分析的正确性和所提出的故障保护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基于磁调制原理的固定偏差直流系统绝缘检测方法,分析了磁调制原理及固定偏差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及抗干扰方面的特点,经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陈学文 《电工技术》2021,(4):134-135
分析了地铁直流供电系统的故障类型,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直流供电系统的短路故障仿真模型,得到了不同短路情况下的电流仿真波形,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了地铁直流线路短路故障电流的特点.根据直流保护需要考虑的因素,提出了地铁直流供电系统短路故障的保护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直流侧故障的区间识别和准确定位是多端柔性直流电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双极短路故障的电流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故障区间识别方法.根据故障后电流的最大值及其对应的电压值,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端非同步电气量数据的故障定位方法.设计了包括故障启动、故障区间识别、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在内的线路保护方案.该方案...  相似文献   

6.
7.
孙上元  李轲 《电工技术》2016,(12):72-73
介绍了±500kV换流站在双极大地运行方式下直流滤波器不同位置发生短路故障时的故障特征,结合两起现场实例,分析了直流滤波器电容器组桥臂发生接地短路、直流滤波器高压侧电流互感器与高压侧刀闸间引线发生接地短路的暂态波形、保护动作原因等,最后总结了直流滤波器常见短路故障的故障特征和保护动作情况。  相似文献   

8.
《供用电》2021,38(10)
低压直流系统母线短路故障会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严重威胁,为计算其最大预期短路电流,首先从电力电子层面深入分析了几种典型拓扑的短路故障电流特性,将短路过程分为2个阶段:电容放电阶段和电源-电感放电阶段,并推导了不同阶段的短路电流表达式。电源-电感放电阶段的电流称为短路稳态电流,其特性与变换器拓扑有关,根据变换器拓扑对短路稳态电流的控制能力,将变换器拓扑分为可控型和不可控型。分析了低压直流系统中不同的电源特性对不可控型拓扑短路电流的影响,并推算低压直流系统的最大预期短路电流。最后搭建了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交直流混联系统中直流保护在交流系统故障时误动的问题,基于某特高压直流系统的数字实时仿真系统(RTDS),研究交流故障下直流系统的暂态响应特征。从交流故障与直流故障的相似性、直流保护原理和整定方法的不完善性两方面揭示了直流保护对交流故障的响应机理。基于直流保护对交流故障的响应机理,全面梳理出在原理上能反映交流故障的直流保护类型。结合某特高压直流系统的RTDS实验数据,详细分析了两侧交流系统故障时的低电压特征以及电流失衡特征所引发的直流保护误动情况。深入分析了交流故障下直流低电压保护、阀组差动保护以及桥差保护的误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直流工程的更合理运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直流系统发生过流或过压故障,设计了一套基于判别直流系统电流或电压瞬时值是否越限的快速保护系统,以快速切除故障,减轻故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馈线的保护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丁丽娜 《供用电》2004,21(6):12-14
该文介绍了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中所采用的几种直流馈线保护方法 ,详细分析了大电流脱扣保护、电流上升率及电流增量保护、过流保护、双边联跳保护、接触网热过负荷保护及自动重合闸保护的基本原理 ,并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对电流上升率 ,电流增量和电流上升持续时间的测量来区分故障情况和正常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2.
电力变压器保护设计专家系统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个用于变压器保护辅助设计的专家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保护系统配置、保护方式选 择、保护装置选型及继电器产品确定,还能表示保护设备之间、保护系统与一次系统之间的 关系。  相似文献   

13.
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原理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馈线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的主要功能之一,该文针对中国配电自动化的实施情况,讨论了馈线保护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提出了建立在光纤快速通信基础上的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的新原理和新概念,馈线系统保护充分吸取了高压线路纵联保护的特点,利用馈线保护装置之间的快速通信,一次性地实现对馈线故障的故障隔离,重合闸,恢复供电功能,将馈线自动化的实现方式从集中监控模式发展为分布式保护模式,从而提高了配电自动化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介绍了20千瓦变速恒频波力发电系统的控制功能和保护体系。在系统的研制过程中,针对波浪能变化幅度大及波力电站运行环境恶劣的特点,为使电站可靠运行采取一系列的相应措施。现场运行结果表明,电站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和保护措施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直流操作回路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接地点的难以准确定位和缺乏有效的直流短路保护等原因,导致有时发生电力主设备损坏的重大事故。因此,对直流操作回路接地点的准确定位和短路保护装置的研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者首次交流系统三段式电流保护的概念及逻辑判据应用于直流操作回路,构成了三段式直流短路保护,同时提出了以霍尔电桥检测直流操作回路接地故障的新方法,并根据其原理研制了相应的装置。数值仿真和模拟试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克服直流操作回路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准确检测出直流操作回路接地故障,并能准确地快速地识别并切除直流操作回路的短路故障。  相似文献   

16.
韶关电网在线预决策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了广东省韶关电网向主网送电的安全稳定性和对原有安全稳定控制装置进行改造的必要性,介绍了韶关电网在线预决策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配置,功能,技术要求和相应的安全稳定控制策略,该安全稳定控制系统采用基于EEAC稳定性定量分析工具跟踪系统实际运行工况,自动优化控制措施,对电网发展和运行方式变化具有自适应性,该系统的两组控制功能模式已正式运行,有效地提高了韶关电网向主网送电的功率极限。  相似文献   

17.
电网短路故障时并联型电力有源滤波器的过流保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并联型电力有源滤波器(APF)在电力系统发生各种短路故障时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系统发生故障期间APF会发生过流现象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过流保护方案:逐周限流保护方案。这种保护方法的优点在于,当APF发生过流期间,通过切脉冲将APF电流限制在允许范围内,并使APF在其能力范围内继续起到补偿的作用。通过仿真研究和实验证实了该保护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保护系统的概率模型及其对组合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洪梅  丁明 《电网技术》1997,21(8):44-48
本文提出了包含继电保护装置,断路器和自动重合闸在内的保护系统的概率模型,讨论了保护系统对发输电组合系统可靠性影响,整个算法用蒙特卡罗模拟实现。  相似文献   

19.
大电网分布式自适应继电保护系统的实现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基于模式识别原理和扰动域的概念研究了大电网分布式自适应继电保护系统的实现方法。根据电力系统的固有分散性,提出了利用各级调度部门计算机构成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利用厂(所)计算机和厂(所)管辖的继电保护装置构成分布式子自适应控制器,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大电网分布式自适应继电保护系统。根据扰动域的概念,提出了计算机系统对子自适应控制器的局部控制方式。基于模式识别原理,介绍了将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变换成相应的运行模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扰动域内子自适应控制器的整定值按模式离线计算、分散存储、在线运行的工作机制。这种分布式自适应继电保护系统具有在线整定计算速度快、所需存储与交换信息量少、可人工干预自适应继电保护系统的整定计算过程、在线整定计算速度与电网规模基本无关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based handwriting system device was designed. We proposed an ominidirectional acoustical sensor microarray which can offer isotropic directional sensitivity with a high radiation acoustic power when it as a transmitter and a high array spatial gain (AG) when it as a receiver. It has been designed for use in the novel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system to attain a large writeable scale and to write in any direction. The proposed array device based on novel ferroelectric thin film has excellent performance, miniature size and high reliability, and could be fabricated with conventional integrated circuit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