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克孜苏胡木组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震旦统克孜苏胡木组主要为近滨、前滨、藻坪和潮坪四个亚环境。其中二、四段的残余凝块石粉(泥)晶白云岩、粉泥晶白云岩等分别经历了白云石化作用、溶解作用、胶结作用和新生变形作用。溶解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为凝块石白云岩产生了有利的储集孔隙。物性资料显示,残余凝块石粉(泥)晶白云岩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2.
按照微植物化石、软舌螺类、同位素等最新资料,克孜苏胡木剖面归属于上震旦统库尔卡克组五、六段和克孜苏胡木组。该剖面沉积钧中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面交错层理、冲洗层理、粒序层理和各种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主要岩石类型为沉积石英岩,石英岩状砂岩,泥(页)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等。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可分为Ⅰ—Ⅲ型。分析研究上述各段相标志后确定:克孜苏胡木组第四段属有障壁海岸潮坪亚相,剖面的其余各段分属于无障壁海岸前滨、近滨亚相、离岸浅滩微相及滨外陆棚浊沈沉积。上述不同的沉积相在纵向上的分布显示了两个完整的海退层序。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礁滩体沉积时的古地理背景、礁滩体的岩石学、层序及沉积相、古生物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的礁滩体产出层位、主要造礁生物及沉积相带变化进行了探讨。发现礁滩复合体主要出露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二段台地边缘相;造礁生物以托盘类为主,其次为海绵类。在一间房组沉积期碳同位素值和氧同位素值出现小幅波动,呈小幅海进到海退序列,整体变化不大,这一阶段海平面变化范围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湖相沉积受盆缘冲积扇控制明显,发育有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南北山前带向沉积中心依次发育冲积扇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由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构成,分布在研究区西北库车坳陷附近。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期气候炎热干旱、湖盆水体浅,地层含砂率高。湖侵期,湖盆边缘沉积的地层厚度远大于湖盆中心区域沉积的厚度;湖退期,正好相反。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表明,研究区从湖侵到湖退,东北部仅受北侧古天山隆起单一陆源沉积物影响,南部仅受南侧东昆仑—阿尔金隆起影响,而中部地区由单一物源控制逐渐变为多物源影响。因此,湖退期在湖盆中部沉积的地层也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5.
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岩性组合、 岩石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出发,结合大地构造演化和海陆变迁分析,提出三塘湖盆地上二叠  相似文献   

6.
对塔里木盆地东部中 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组碎屑岩中多个泥岩样品的热解有机碳分析、英东2井岩心详细描述及多条二维地震剖面的综合解释表明,在巨厚的却尔却克组碎屑岩地层的中下部存在一套累计厚度约100m的海相烃源岩。这套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可达1.23%;具有较高的自然伽马值和低电阻率值;在地震剖面上具明显的强相位反射特征。该套烃源岩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均有分布,向东、西两方向分别超覆尖灭于罗西台地边缘和古城-轮古东台地边缘,在南北方向上,分别断失在车尔臣断裂、孔雀河断裂发育处,其中西北缘超覆在孔雀河斜坡处。却尔却克组海相烃源岩是在海侵背景下,大规模海底扇发育间歇期,水体相对安静时沉积的一套深水陆棚-盆地相泥岩。  相似文献   

7.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高沟组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高沟组为一套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冲积扇和辫状河流沉积,本次研究划分出9种沉积类型和3种沉积环境.发现动物遗迹化石共6属10种,均产于泛滥平原沉积及河漫湖泊沉积中,在综合分析其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内高沟组沉积序列的组成与演化,提出了该组形成的沉积环境模式,说明了恐龙蛋形成的古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8.
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利用已钻井的有孔虫、钙质超微等古生物资料,结合岩性及古地貌,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沉积环境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沉积时期,北部坳陷早期为陆相环境,中晚期古生物开始间歇性出现,丰度与分异度普遍不高,为泻湖—潮坪环境;而中央坳陷从崖城组早期古生物便呈间歇—较连续性出现,丰度与分异度较高,为局限滨海—浅海环境,据此推断位于中央坳陷的长昌凹陷崖城组时期为局限滨海—浅海环境。其中,扇三角洲、三角洲、海岸平原及滨海沼泽围绕凹陷周缘分布,斜坡部位发育大面积滨海沉积,凹陷中央为浅海。根据平面沉积充填特征、典型地震剖面,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长昌凹陷崖城组属典型的地堑式沉积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改造砂沉积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改造砂沉积特征,运用沉积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基于露头、古水流恢复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研究区,重点开展了改造砂沉积特征、形成过程、主控因素及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认为改造砂在研究区较为发育,其影响因素包括物源、相对海平面、地形及构造运动。结果表明,平凉组岩性单一,沉积构造丰富,可分为3种典型岩相。岩相1为水平层理泥岩相,代表深水原地沉积;岩相2为交错层理砂岩相,反映浊流沉积;岩相3为双向交错层理砂岩相,为改造砂沉积。改造砂典型沉积特征为:①颗粒分选、磨圆相对较好,存在多个粒径分布总体;②具有两个古水流优势方向,一个为大致沿斜坡向下,代表浊流运动方向,另一个大致平行斜坡,为等深流运动方向;③生物扰动发育;④概率累计曲线1~3段式,兼具重力流和牵引流特征;⑤下粗上细正粒序,顶部见侵蚀特征;⑥B,Cr,V等微量元素相对富集。研究区等深流向西大致平行斜坡运动过程中,可对南东向沿斜坡向下运动的浊流沉积进行簸选、搬运、改造及再沉积,进而提高改造砂的储集性能,其与粗粒等深流沉积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同时,细粒的深水原地沉积和等深流沉积是较好的烃源岩。改造砂、等深流沉积及原地沉积组合出现可形成理想的生储盖组合而成为潜在的油气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10.
汝箕沟盆地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具有三套岩性组合。在古气候及构造运动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河流相中发育堤泛亚相和河道亚相,在三角洲相中仅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湖泊相中以浅湖亚相为特征。利用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表明该套沉积是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的;应用电化学法测得该套地层是在氧化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薄片的基础上,使用粒度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资料,已识别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震旦统上部库尔卡克组四、五段及其上覆的克孜苏胡木组一段砂岩的机械压实、压溶和溶解、交代、重结晶以及胶结作用等主要成岩作用,鉴定了每种成岩作用所包含的成岩变化类型,指出了各类成岩作用的分布和鉴定特征,并对其形成机理分别作了探讨。按照上述成岩作用产物间的相互关系,确立了各种成岩变化的形成顺序。继之,将所研究的砂岩成岩阶段划分为海解阶段,早、晚期成岩阶段和后生阶段,阐明了各个成岩阶段砂岩孔隙的相应演变。结合孔隙度低的物性参数,得出了如下结论:在早、晚期成岩阶段发生的胶结作用,尤其是石英的次生加大,充填了砂岩大量的孔隙,是破坏砂体储集空间的主要因素。图3表2参2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威  杨果  易艳  左小军  王孝明  娄洪  饶华文 《石油学报》2019,40(3):295-307,321
塔里木盆地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埋藏较深、较少被钻井揭露,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较低。通过在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震旦系露头剖面开展密集取样(1.28个/m),对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的岩性、物性和储层成因机理开展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奇格布拉克组含5种主要的储集岩类:亮晶藻凝块白云岩、岩溶角砾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和灰质(含灰质)白云岩。落实了储层的纵、横向展布规律,其垂向上主要发育3个储层段,总厚度为65.7~95.9 m,孔隙度为5.1%~5.3%,储地比为0.42~0.53。奇格布拉克组的顶部储层段在区域上展布较为稳定,中部-底部储层段在柯坪-塔北地区分布不连续。沉积相、风化壳岩溶作用及热液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裂缝对改善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震旦系白云岩与上覆玉尔吐斯组黑色泥页岩构成优质的源-储-盖组合,是超深层勘探潜在的新领域,而塔北地区是该领域的现实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观察、薄片鉴定与孔渗分析等,详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什艾日克剖面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学和储层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储层成因。研究认为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以微生物白云岩为主,约占整个上震旦统碳酸盐岩的70.37%。根据是否具有叠层构造,将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岩划分为叠层石和非叠层石两大类型,其中,叠层石类包括层状叠层石、丘状叠层石和小型孤立柱状叠层石,并以层状叠层石为主,结构以纹层球粒、泥晶为特征;而非叠层石包括非叠层蓝细菌球粒岩和非叠层蓝细菌泡沫绵层岩,结构以球粒、泡沫绵层为特征。根据储集性,可将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岩储层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储层要优于下段。层状叠层石和非叠层蓝细菌球粒、泡沫绵层白云岩为有利储集岩石类型。微生物结构、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为微生物岩储层形成的有利因素,其中微生物结构是基础,决定着微生物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及其孔隙结构特征,而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则为微生物岩储层有效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上段储层较好更得益于表生岩溶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震旦统浊积扇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震旦统库尔卡克组的野外剖面观察和详细的岩相研究认为,该组中发育有典型的浊积岩系,具浊流沉积特征的鲍马序列及底面构造;浊积层系形成于深水浊积扇环境,可划分出外扇相、中扇叶状体相、中扇水道相及中扇水道间漫滩相等。指出研究区浊积岩物源来自于滨岸砂,晚震旦世强烈的裂陷作用是触发浊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出露的寒武系底部玉尔吐斯组为层状硅质岩-黑色泥页岩-白云岩沉积组合。在露头实测的基础上,通过层序地层、岩石学、成烃生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研究,剖析其沉积环境,为盆地内部早寒武世早期岩相古地理和烃源岩预测提供依据。玉尔吐斯组下部层状硅质岩与中部黑色泥页岩构成三级层序SQ1,受控于早寒武世早期海侵和上升流作用,准层序为退积式叠置;上部中薄层白云岩与肖尔布拉克组下部白云岩构成另一三级层序SQ2,是海退背景下进积型沉积组合。2个三级层序的沉积环境经历了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浅水陆棚的演变,其中SQ1黑色泥页岩段为深水陆棚缺氧环境沉积,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开波  刘波  田景春  潘文庆 《石油学报》2016,37(11):1343-1360
震旦系可能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层系,对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分布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的准确认识是进一步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震旦系野外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以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前人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分布、构造背景、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发育3种类型沉积体系:碎屑岩沉积体系、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纵向上具有从碎屑岩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的演化特征。3种类型沉积体系与震旦纪3次“海侵-海退”旋回相对应,早震旦世初期(ZSQI期)的海侵形成了下震旦统下段碎屑岩沉积体系,早震旦世晚期(ZSQⅡ期)的海侵形成了下震旦统上段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体系;晚震旦世初期(ZSQⅢ期)的海侵形成了上震旦统碳酸盐岩沉积体系;3次海退过程形成下震旦统中部、顶部及上震旦统顶部3个不整合面。新元古代,伴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解体,塔里木盆地进入大陆裂谷演化时期。震旦纪为克拉通内坳陷及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具有“南隆北坳”的古地理特征。早震旦世,发育巴楚-塔中-塔东南隆起及塔北残余古陆,北部为滨海-陆棚环境,西南部为滨海-陆棚-半深海环境;晚震旦世,塔北古陆消失,北部为潮坪环境,西南地区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7.
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重要的发育期。通过对阿克苏肖尔布拉克剖面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的实测及综合分析认为:奇格布拉克组的底、顶部分别发育Ⅲ级沉积间断的岩相转换面和Ⅱ级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内部发育加深间断面、向上变浅的Ⅳ至Ⅴ级层序界面,发育了受海平面变化控制的环潮型(向上变浅、变细、变薄)至潮下型(向上变浅、变粗、变厚)的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叠层石相对发育,可能由多种形态的微生物席构成。奇格布拉克组可划分为下、中、上3个岩性段:其中,下亚段为潮上至潮间、潮间下部至潮间、潮间至潮上的振荡变化,中段为潮间下部至潮下带的频繁、振荡变化至潮下稳定的沉积环境;对应的碳同位素呈底部较强烈正偏,中上部较为稳定,且上部稍弱正偏的特征;海平面具有下部频繁变动、中上部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勘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四川盆地自1964年在威远构造威基井于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钻获世界上最古老气田之一的威远气田以来,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勘探,到目前尚无明显突破。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全面研究后,认为四川盆地晚震旦世灯影期早期发育台地碳酸盐潮坪相、台地湖向上变为碳酸盐潮坪相、台地碳酸盐浅缓坡相、台地碳酸盐浅缓坡夹湖相和台地碳酸盐深缓坡相等5种沉积相;该盆地于加里东期末,便形成了雅安—龙女寺、泸州、天井山和开江等4个继承性古隆起,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而且钻探深度也为当今钻井技术所能钻及,为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而开江古隆起,由于已钻深井少,灯影组储层是否有隆起,尚有待于地震工作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