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很多工业废渣可以作为水泥生产的 混合材,而采用复掺混合材比单掺混合材生产的水泥性能具有 明显的优越性。当然混合材的使用要根据当地资源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2.
粉煤灰矿渣复合水泥强度协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由粉煤灰、矿渣、钢渣与一定量熟料组成的粉煤灰矿渣复合水泥中各组分对水泥的强度协同效应以及影响协同效应的主要因素。并利用SEM和MIP等技术研究了粉煤灰矿渣复合水泥的水化硬化过程、水化产物相组成及硬化浆体结构,以此来论证各组分间协同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各组分比例适当时,通过石膏和添加剂的有效作用,采取合理的粉磨工艺和制度,粉煤灰矿渣复合水泥各组分可以产生强度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0 前言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放的废渣,大量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既可以化废为宝,产生很好的环境效益,又可以较大幅度降低水泥生产成本,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国家为了鼓励大量综合利用粉煤灰,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其用量在30%以上时,可享受免税优惠。但因粉煤灰活性较低,掺入硅酸盐水泥后,水泥强度下降较快,尤其早期强度下降更明显,限制了粉煤灰利用率的提高。国标允许在“粉煤灰水泥”中粉煤灰掺量为20~40%,生产实际中掺量一般仅为20%左右,所制成的425#粉煤灰水泥尽管熟料用量高达70%左右,而早期强度仍偏低,…  相似文献   

4.
高掺量矿渣粉煤灰复合水泥的耐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抗碱集料反应能力、抗硫酸盐侵蚀以及抗碳化性能,对高掺量矿渣粉煤灰复合水泥对砼耐久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复合外加剂激发矿渣和粉煤灰的活性获得的高掺量矿渣粉煤灰复合水泥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且用其拌制的砼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5.
陈冀渝 《粉煤灰》2005,17(5):47-48
目前常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泥品种主要有中热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和普通水泥-矿渣-粉煤灰复合水泥.但由于这些水泥早期强度低,混凝土内部达到最高温度后开始冷却时,其抗拉强度仍低,难以阻止收缩引起的拉伸应力,易产生裂纹,因此浇注大体积混凝土时,常需采取隔热毡养护、冷水养护、预冷却等施工法.鉴于这些原因,大体积混凝土用水泥不仅要有低水化热,而且早期强度要高,特别是抗拉强度,同时使用高强水泥时,能使混凝土在达到规定设计强度条件下减少水泥用量,还可以抑制内部升温.为了满足这些性能的要求,海外某水泥公司利用超细矿渣和粉煤灰研制成功一种高强低热复合水泥.  相似文献   

6.
1 前言 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已颁布实施。物检中发现:采用多种活性混合材料复合比掺单一混合材的水泥有更好的强度优势,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复合硅酸盐水泥作为通用水泥品种之一,被广泛用于工业及民用建筑施工。 笔者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利用水淬电炉钢渣、粒化高炉矿渣及干排粉煤灰,在黄石市秀山水泥厂成功研制出早强高的“钢渣、矿渣、粉煤灰复合  相似文献   

7.
宋小川  陈启泰 《粉煤灰》1999,11(6):24-26
为不同强度等级,不同高炉矿渣微粉掺量与粉煤灰复合的混凝土配合比及强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30-C60强度等级,粉煤灰掺量为15%的条件下,高炉矿渣微粉的最佳掺量约为30%时,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均发挥较好。  相似文献   

8.
在超细矿渣水泥中掺入一定量粉煤灰,研究粉煤灰、矿渣、水泥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9.
矿渣-钢渣复合水泥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利用矿渣和钢渣作为配制复合水泥的辅助性胶凝材料,研究了矿渣、钢渣细度和复合比例对复合水泥强度的影响,并从颗粒堆积和复合胶凝效应的角度探讨了矿渣-钢渣在复合水泥中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矿渣与钢渣组成的复合体系中,矿渣细度决定了复合水泥的强度,矿渣越细,复合水泥强度越高;在辅助性胶凝材料掺量一定的情况下,矿渣占的比例越高,复合水泥的强度越高;在适宜的复合比例下,用矿渣和钢渣混合配制的复合水泥28d抗压强度高于纯水泥的28d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0.
董刚  张文生  张洪滔 《硅酸盐通报》2015,34(8):2201-2207
确定粉煤灰和矿渣在水泥浆体中的反应程度,对于研究复合水泥浆体中的反应动力学、评价粉煤灰和矿渣的反应活性及其对于浆体结构形成的贡献,评估水泥浆体的稳定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粉煤灰和矿渣在水泥浆体中的反应程度的测试方法:化学选择性溶解法、图像分析法、核磁共振谱法、氢氧化钙含量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累积量热法、化学收缩法、碱溶液溶出法.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优劣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两种碱-磷渣水泥(用NaOH作为碱性激发剂的MO及用Na_2O·SiO_2作为碱性激发剂的M_1)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化放热速率及强度发展情况。实验结果表明,M1水泥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M0水泥,原因是这两种水泥的表现水化活化能不一样,M0水泥的为38.89KJ/mol,而M1水泥的为64.62KJ/mol。  相似文献   

12.
合成端异氰酸酯聚醚 (ITPE) ,使其在不同条件下与环氧树脂 (ER)进行反应 ,得到分子链中含氨基甲酸酯和口恶唑烷酮结构的环氧树脂预反应物 ,考察了聚醚种类、相对分子质量和用量及固化条件对改性环氧胶胶接件拉伸剪切强度和浇铸件断裂韧性的影响 ,并以扫描电镜观察断面形貌  相似文献   

13.
应用恒温导热量热仪对矿渣水泥和波特兰水泥的水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泥水化在不同反应阶段具有不同的反应机理,所适用的动力学公式及动力学参数亦不同。加速期由自动催化(auto catalytic)反应控制,减速期由化学反应和扩散过程双重控制,衰减期由扩散过程控制。矿渣水泥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波特兰水泥,原因是矿渣玻璃相具有较高的表观活化能。提高温度(热激发)对矿渣水泥的水化更为有利。在研究中采用两种活性不同的矿渣,它们的活性之差别可以从水化动力学参数K、E与N(与反应机理有关的常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4.
优势菌对焦化废水中COD和氨氮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焦化废水的生物降解率,采用活性污泥作菌种,对活性污泥的梯度驯化、优势菌的筛选和分离鉴定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得到5株优势菌,其中3株属于假单胞菌属,另外两株分别属于硝化杆菌属和微球菌属.对这5株的单一菌及其不同组合的混合菌进行了焦化废水降解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焦化废水经优势菌处理48h后,COD的最高降解率为81.1%,氨氮为51.2%,初步得出:以焦化废水作为碳氮来源的梯度驯化法用于优势菌的筛选很有效.  相似文献   

15.
用加速腐蚀试验评定了缓蚀剂加入对钢筋/砂浆体系中钢筋锈蚀的抑制效果,并同时考察了缓蚀剂加入对水泥凝结时间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元复合缓蚀剂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且不会对水泥凝结时间和强度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磷-氟-钢渣复合添加剂对水泥熟料烧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P)或氟(F)的阴离子团可以促进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烧成,因此,利用P与F的复合效应,并引入钢渣做晶种,分析晶种与阴离子的复合对硅酸盐水泥熟料形成规律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渣、钢渣与萤石的三元复合体系对熟料中游离氧化钙含量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掺磷渣或钢渣与萤石二元复合体系的.当煅烧温度提高至1350℃或1450℃时,三元复合体系仍明显改善了生料的易烧性.三元复合体系可改善液相的粘度与矿物的形貌,促进3CaO·SiO2的形成和生长发育.热分析表明:与空白样相比,磷渣、钢渣与萤石的三元复合体系将碳酸盐分解峰值温度、反应起始温度和反应结束温度分别降低了50,15℃和55℃.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矿渣在碱性激发剂作用下的活化机理,讨论了矿渣水泥中钠钙硫混合激发机理,强调了外加剂与矿渣的协调性是改善矿渣水泥性能的关键。通过强度和孔结构实验论证了外加剂的种类和加入量,应根据熟料质量和矿渣掺入量而定,从而为合理、正确使用外加剂,调整早、后期水化产物的比例提出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BOPP薄膜电晕处理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丙烯双向拉伸(BOPP)薄膜的电晕处理原理,论述了处理设备、处理功率、预热温度、风门开启度以及添加剂和存放环境对电晕效果的影响。并讨论电晕处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10%的单氟磷酸钠溶液作为表面处理剂对碳化高炉矿渣水泥砂浆耐久性的影响。砂浆养护10d后或暴露在自然环境中1a后,进行表面处理,这2种处理方式分别称为前处理与后处理。通常情况下,砂浆在碳化侵蚀后其微观结构被严重破坏。处理后的砂浆经碳化后的微观结构大为改观。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碳化高炉矿渣水泥砂浆的抗冻融循环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投加聚磷菌与未投加聚磷菌的对比试验,研究投加优势菌种后淹没序批式生物膜法(SBBR)除磷性能。试验结果表明:SBBR反应器中投加生物优势菌种后,厌氧段总磷释放和好氧段总磷吸收的效果明显增加,提高了除磷效率,缩短了停留时间。在填料装填密度为30%,水力停留时间为7h(其中厌氧3h,好氧4h),pH值在6.5~8.5时,进水COD在0.2~1.5kgCOD/m3.d时,投加菌种的反应器中COD和TP去除率均明显高于未投加菌种的反应器,去除效率提高5%以上,反应器对COD和TP的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