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水流挟沙能力作为河道水力与泥沙因子和河床补给条件相互作用的重要综合性参数,一直是河流动力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倍受学术界关注。本文首先基于悬移质运动效率系数等泥沙悬浮能量的角度建立水流挟沙能力统一结构公式;然后对前人众多的水流挟沙能力公式进行分类、归纳为含沙量型与输沙率型两种主要形式,并通过进一步的推导转化,将现行的主要挟沙能力公式统一于通用的结构公式,表明统一结构公式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与实用性;文中最后应用黄河、长江等大量的天然实测资料对张红武等四家同时能适合于高、低含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可靠性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张红武和作者公式的计算精度令人满意,该项研究成果对于河流动力学学科发展及指导河道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冲积河流的水流挟沙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水流挟沙的物理模式,以挟沙水流紊动能量方程为理论基础,得出了紊动能产生项和粘性耗散项的表达式,由此推导出适用于水流的紊流三区(光滑区、过渡区和粗糙区)的挟沙能力计算式,依据天然河流实测资料和室内水槽试验资料,验证了该水流挟沙能力计算式.针对该计算式分析了影响水流挟沙能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挟沙水流流速的垂线分布公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流速分布规律的研究是揭示一般水流和高含沙水流动性的关键。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开展了理论及实验研究。以提出的紊流涡团模式为基础,得出了挟沙紊流速分布的公,大量实测资料的检验结果表明,该公式能较真空地描述出一般挟沙水流及高含沙紊流的流速分布变化规律,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挟沙水流紊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挟沙水流的紊动结构是什分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中首先综述了有关清水水流的紊动结构中有代表性的几种研究途径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挟沙水流的紊动结构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6.
系统总结了清水、低含水流和高含沙水流的紊动结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理论与方法、试验手段、现有成果与存在的分歧。提出有待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挟沙水流的紊动结构是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中首先综述了有关清水水流的紊动结构中有代表性的几种研究途径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挟沙水流的紊动结构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8.
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公式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高峰  沈焕庭 《人民长江》2002,33(12):14-15
水流挟沙力是泥沙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之一。扬国录等[8,9]分析了水温、泥沙的级配对挟沙力影响,用分组的方法建立了一个水流挟沙力公式。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大小泥沙颗粒的相互作用和床沙的悬起概率对挟沙力的影响,对扬国录的挟沙力公式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后公式对117组资料进行预测,通过计算分析发现,用改进后公式计算,无论是在低含沙量或高含沙量时,计算值和实测值都基本符合,相关系数有所提高,说明改进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挟沙水流紊动结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总结了清水、低含沙水流和高含沙水流的紊动结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理论与方法、试验手段、现有成果与存在的分歧。提出有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引黄灌区渠道水流挟沙能力是工程设计的关键参数。本文在分析灌区引水引沙条件特性及影响渠道泥沙冲淤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相对平衡含沙量方法,即根据已建灌区输水渠泥沙冲淤特性确定水流挟沙能力的特征值。  相似文献   

11.
水沙流中颗粒脉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建新  倪晋仁 《水利学报》2003,34(3):0007-0013
作者利用固液两相流中关于颗粒运动的动理论,对恒定均匀流条件下微观的颗粒速度分布函数变 化以及颗粒脉动强度的宏观特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水沙流中颗粒沿纵向和垂向脉动强度变化的理论计算结果。经与水平管流中颗粒运动的实验结果比较,二者比较吻合,从而印证了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悬沙冲淤问题的湍流两相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倪浩清  李福田 《水利学报》2006,37(4):411-417
在双流体模型框架内统一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改进的悬沙冲淤问题的湍流两相模型-湍流代数应力模型,这一模型不仅能反映两相湍流的各向异性特征,并且更深刻揭示了悬沙颗粒与流体的湍流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浮力、回流及旋流等的影响。适用于河口悬沙冲淤及水库泥沙异重流等工程问题的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13.
对非均质流挟沙力研究现状分析表明,目前悬移质水流挟沙力公式存在的问题:一是未能正确反映水流势能转化为动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阻力因子;二是未能正确处理泥沙颗粒的非均匀性特点;三是未能正确计算悬液黏度对颗粒沉速的影响。本文基于大量室内平衡输沙试验及野外河渠准平衡输沙观测资料,建立了非均匀沙悬移质输沙平衡关系,得到了新的适用于各级含沙量的非均匀沙悬移质挟沙力公式。进而根据建立的输沙平衡关系,得到了挟沙水流的不淤流速及阻力坡降关系,可用于河道治理及渠系设计。  相似文献   

14.
多沙河流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现有水库运用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沙河流水库自适应控制运用的概念,建立了相应的运用模式。该运用模式不仅基于历史的水沙条件,而且兼顾了当前的来水来沙条件、水库地形条件、水库泄流能力、水库的功能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并通过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坝前运行水位和下泄流量,较现有的运用模式更能体现实际变化规律。为检验该模式的合理性,通过河工模型进行了不同运用方案的排沙试验,并进行了数学模型计算,其结果表明,水库的排沙主要集中于洪峰,水库在运用过程中若能在峰期合理控制,则可以达到既能大量排沙又能增大蓄水的目标,论证了本文建立的水库的自适应控制运用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坡面水流挟沙能力的计算是土壤侵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是判别坡面是否发生冲淤的依据。本文总结了现有的坡面流挟沙力计算公式,并利用实验数据对各公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Low和Abrahams公式只有在不考虑降雨的情况下可以较好地预测坡面流挟沙力;Shih公式虽然考虑了降雨影响,但只适用于特定的水力条件;Guy公式将挟沙力分为坡面流贡献和降雨贡献两部分,用实验数据重新率定参数后,能更好地预测坡面流挟沙力。此外,临界Shields数作为泥沙颗粒启动的判别条件在降雨影响下不再适用于坡面流。  相似文献   

16.
挟沙水流指数流速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分析一般挟沙水泷和高含沙水流的实测资料,研究了浑水中指数流速沿垂线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古沙量小于250kg/m^3时.指数m随含沙量增加而有所增加;古沙量大于500kg/m^3后,衔I殖古沙量增加而减少;古沙量介于二者之间时,m变化较小,一般为1/5~1/4。此外.文中还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Spilled oil when present in sediment-enriched waters, is known to interact with sediments. Oil droplets form aggregates with sediments due to collision and dissolved oil partitions (absorption and adsorption) into sediments due to capillarity and surfactant ions. This may change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both oil and sediments. Interaction with sediments acts as a natural oil removal process. Thi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crucial component in developing oil spill countermeasures. However, no comprehensive models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numerical model developed to simulate oil-sediment interaction and transport in near-shore waters. The present model simulates, oil and sediment transport, oil-sediment aggregate (OSA) formation, oil partitioning into sediments, and sediment aggregation. The critical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model such as the fraction of oil removed due to sediment interaction would be useful in developing oil spill countermeasures.The mode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limited data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show a good agreement. Scenario simulations showed that up to 65% of released oil may be removed from the water column as OSAs. They further showed that when oil droplets and sediment particles are smaller (less than 0.1 mm), the amount of OSAs formed is higher. According to the scenario simulations, the amount of oil partitioned into sediments is 4–5 orders of magnitude smaller than the amount of OSAs formed.  相似文献   

18.
本文引用大气边界层的混掺长度表达式作为挟沙水流近壁区的混掺长度,从挟沙水流总切应力平衡方程导出了近壁区的流速分布公式,通过比较验证后推广到整个水深范围,进而使用该公式导出了挟沙水流主流区以上的混掺长度、动量交换系数和整个水深的垂向紊动强度公式,并由后者得到了垂向紊动强度增减的临界条件,前两者与水槽资料点绘的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