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高温处理对玉米淀粉应用性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在100℃以上的高温处理后,玉米淀粉应用性质的变化,本实验对玉米淀粉进行蒸煮、焙烤、油炸的高温处理,并对高温处理后的淀粉颗粒形态、淀粉糊黏度、糊化温度及淀粉糊性质等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玉米淀粉经过蒸煮、焙烤和油炸处理后,淀粉颗粒形态发生很大变化;蒸煮和焙烤的玉米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都低于原淀粉,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变缓;峰值粘度降低,粘度稳定性增加,冻融稳定性变化不大,淀粉糊透明度好于原淀粉。玉米淀粉油炸处理后,淀粉粒结构变化程度大,应用性质不及蒸煮、焙烤淀粉和原淀粉。  相似文献   

2.
对原料淀粉进行改性处理可以改善其功能特性,使其更好的在食品中应用。利用氧化和湿热处理的方法改性马铃薯淀粉,并通过对其微观结构、膨润能力和溶解度、糊化特性和凝胶强度的测定,对改性马铃薯淀粉样品的功能特性进行了评价。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氧化作用主要发生在马铃薯淀粉颗粒的非结晶区域。氧化和湿热处理均使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升高、粘度降低,且两种处理方法均提高了马铃薯淀粉的热稳定性。凝胶强度测定结果显示,0.2%氧化剂浓度处理的马铃薯淀粉凝胶强度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球磨研磨对绿豆淀粉颗粒结构及性质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偏关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分析手段对研磨处理后绿豆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确定淀粉颗粒形貌、双折射现象、晶体结构及分子特征的变化,并进一步对淀粉溶解度、膨胀度、持水能力及冻融稳定性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淀粉颗粒形貌变得粗糙不光滑,出现裂痕、缝隙、凹陷等形貌状态,淀粉颗粒粒度变大,颗粒大小不均一,形状极不规则,多呈扁平状,偏光十字消失;淀粉颗粒结晶结构被破坏,由多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变,呈现非晶化状态;粉碎过程淀粉无新的基团产生,淀粉颗粒由有序结构向无序化结构转变。微细化绿豆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持水能力为原淀粉的3.2倍,且具有良好的冻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玛咖淀粉与马铃薯、淮山药淀粉的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马铃薯和淮山药淀粉为对照,研究了玛咖淀粉的化学组分、颗粒形貌、结晶结构、热力学性质、溶解度、膨胀度、糊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结果表明,玛咖淀粉颗粒呈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颗粒长轴在7.2~15.6μm之间,短轴在5.1~9.8μm之间;其偏光十字呈现垂直交叉,X-射线衍射结晶结构为C型,且在衍射角(2θ)为20°附近有直链淀粉-脂类复合物的特征吸收峰。玛咖淀粉的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与淮山药淀粉相似。玛咖淀粉的糊化温度较马铃薯和淮山药淀粉低,该淀粉糊化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止温度(Tc)分别为46.88℃、50.42℃和54.82℃,糊化焓变7.37 J/g。玛咖淀粉的溶解度和糊透明度比淮山药淀粉高,比马铃薯淀粉低;其峰值黏度与山药淀粉相近,显著低于马铃薯淀粉;膨胀度和冻融稳定性均优于马铃薯和淮山药淀粉。玛咖淀粉作为一种淀粉新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琥珀酸酯化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自制的琥珀酸酯化马铃薯淀粉、琥珀酸酯化低交联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原淀粉的RVA图谱、透明度、凝沉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显微形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单纯酯化相比较,交联后再酯化有利于稳定其糊化温度和粘度,可提高马铃薯淀粉的透明度、凝沉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酯化反应对淀粉颗粒的损伤主要产生在淀粉表面.  相似文献   

6.
马龙  郑桂富  王凯  许晖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2):147-150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与三偏磷酸钠反应,制得甘薯淀粉磷酸酯;并采用偏光显微镜、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现代分析仪器,对所生成不同取代度的淀粉磷酸酯糊化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薯淀粉磷酸酯糊化温度升高,其冷热粘度稳定性、冻融稳定性、耐盐能力较原淀粉有所提高,但透明度、凝沉性与原淀粉相比无明显优势;取代度的变化对这些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10%的紫薯淀粉溶液为原料,研究超高压微射流对紫薯淀粉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后,紫薯淀粉吸水性、持油能力、冻融稳定性明显增强。与紫薯原淀粉RVA曲线相比,处理后的淀粉RVA曲线的走势和峰的数量基本不变,但是在峰顶值、谷底点以及曲线终点等关键点的粘度值有较大变化。随着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压力的增大,紫薯淀粉糊化起始温度逐渐降低,且均低于原淀粉。在60MPa时,紫薯淀粉糊化峰值温度最高,为78.82℃。偏光显微显示紫薯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加逐渐模糊,经100MPa处理后,多数淀粉颗粒偏光十字消失;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经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后,紫薯淀粉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及偏光显微镜等测试手段 ,探讨了微细化马铃薯淀粉颗粒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颗粒形貌及结晶结构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淀粉酶对马铃薯淀粉的作用方式是由颗粒的表面向中心侵蚀 ,然后再逐步分解整个颗粒 ,受侵蚀的颗粒的结晶结构受到破坏。微细化程度越高的淀粉颗粒越易被酶降解。  相似文献   

9.
湿热处理对不同晶型淀粉理化性质及消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种不同晶型淀粉即玉米淀粉(A型)、马铃薯淀粉(B型)、豌豆淀粉(C型)为原料,在水分含量为25%、温度120℃条件下湿热处理13 h,研究湿热处理对不同晶型淀粉的理化性质及消化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原淀粉相比,经湿热处理的三种淀粉的结晶结构均发生了改变,玉米淀粉由A型变为了A+V型,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分别由B型和C型变为了A型;三种淀粉颗粒表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三种淀粉的部分颗粒的偏光十字的中心强度有所减弱;三种淀粉样品的糊化温度均升高,但A型和B型淀粉的焓值降低,而C型淀粉的焓值升高;三种淀粉的抗性组分含量均有所升高,抗消化性显著增强,其中C型淀粉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醇水相湿热处理对玉米淀粉颗粒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采用醇水相湿热处理对玉米淀粉进行研究,考察了处理温度范围为70-90 ℃内淀粉颗粒偏光十字,形貌,粒径分布,结晶结构及糊性质等性质变化。随着湿热处理温度升高,发现:淀粉颗粒偏光十字消失增多,最终颗粒破碎;颗粒平均粒径由23.6 μm持续增加至50.4 μm,其中小颗粒(〈10 μm)数目减少,中等颗粒(10-30 μm)和大颗粒(30-100 μm)数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小孔和凹坑,最终颗粒成团,干燥粉碎之后破碎成片状;淀粉的X射线衍射在衍射角15°,18°和23°处峰强度逐渐降低,但在衍射角20°处峰强度增加。淀粉的Brabender粘度曲线显示,湿热处理后玉米淀粉糊化起始温度由80.5 ℃升高至90.6 ℃,粘度降低,表明玉米淀粉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增强,糊凝沉性降低;测定分析淀粉分子量可知,淀粉颗粒内部分子链发生了断裂、降解。  相似文献   

11.
戊二酸木薯淀粉酯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别制备水相戊二酸木薯淀粉酯(AGAC)和醇相戊二酸木薯淀粉酯(EGAC),使用FT-IR、XRD和SEM进行微观表征,研究两种酯化淀粉的粘度、透明度、流变性、冻融稳定性和抗盐性等理化性质。微观表征的结果显示两种酯化淀粉分子中成功接入了戊二酸基团,两者的晶型均没有发生变化,其整体结构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布拉班德粘度仪分析结果表明AGAC的峰值粘度有所提高,同时糊化温度明显降低,EGAC的糊化温度降低,峰值粘度大幅度提高,但粘度稳定性没有提高。AGAC糊液和EGAC糊液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和抗剪切力均强于原淀粉,而AGAC和EGAC抗盐性均低于原淀粉,即其热糊稳定性和抗盐性未得到改善。EGAC的透明度高于原淀粉,但低于AGAC;而冻融稳定性、抗剪切能力均略优于AGAC和原木薯淀粉,引入戊二酸基团后,木薯淀粉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板栗贮藏前后淀粉性质的变化,分别测定淀粉的凝沉性、冻融稳定性、透光率、结晶结构、直链与支链淀粉含量、粒度、糊化特性等。结果表明,贮藏后的板栗淀粉较贮藏前其淀粉糊的凝沉加快;冻融稳定性、透明度下降;淀粉颗粒结晶结构未发生变化,仍属于C型;糊化温度降低,峰值黏度上升,稳定性变差,更容易老化。贮藏后板栗淀粉的抗老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3.
探究不同品种芸豆淀粉、抗性淀粉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以不同品种芸豆为原料,分别采用碱法和压热酶解法制备芸豆淀粉及其抗性淀粉,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RVA黏度仪等研究不同品种芸豆淀粉和抗性淀粉的分子结构及物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抗性淀粉颗粒形貌及晶型结构改变;芸豆淀粉及抗性淀粉官能团和化学键组成相同。红芸豆淀粉糊化温度最低、最终黏度和回生值较高;与淀粉相比,各抗性淀粉糊化温度显著升高,糊黏度降低,芸豆淀粉及抗性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与温度呈正相关,芸豆抗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降低。结论:不同品种芸豆淀粉分子结构特征相同,物化特性不同;压热酶解改变抗性淀粉颗粒形貌及晶型结构;不同品种芸豆抗性淀粉物化特性不同。  相似文献   

14.
茶叶籽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茶叶籽淀粉颗粒形貌、大小和糊化温度,测定其溶解度和膨胀度、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及黏度等理化性质,并与玉米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茶叶籽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呈椭圆形或球形;不易发生糊化;溶解度与膨胀度随温度变化程度不大;与玉米淀粉相比,透明度与冻融稳定性不及玉米淀粉糊,但抗老化性稍强,黏度也高于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15.
玉米磷酸酯淀粉取代度对其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不同取代度的玉米磷酸酯淀粉,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取代度的磷酸酯淀粉对其透明度、黏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流变学特性等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磷酸酯化后其透明度、黏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和流变学特性相比原淀粉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其中淀粉糊化后的透明度和黏度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酯化反应并未破坏淀粉的颗粒结构,只是在原来的淀粉分子链上增加了新的基团。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首先利用酒精-碱法对其α-化,在此基础上,以辛烯基琥珀酸酐(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OSA)为酯化剂,在干法条件下制备出颗粒冷水可溶亲脂性淀粉,所得产品取代度最高可达0.0192。通过分析试验制备的颗粒冷水可溶玉米淀粉和颗粒冷水可溶亲脂性玉米淀粉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黏度、流变学特性,并进一步探索这些特性与产品取代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两种淀粉的性质比原淀粉有显著的改善,后者又比前者具有良好的性质,随着取代度的增大,颗粒冷水可溶亲脂性玉米淀粉的透明度增强,冻融稳定性提高,凝沉性降低,表观黏度增加;流变学分析显示两种淀粉呈现出假塑性流体的性质,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深层油炸模型,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研究了油炸过程中淀粉的颗粒形貌、结晶结构和热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SEM分析表明,随着油炸温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淀粉颗粒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初炸时,淀粉颗粒逐渐膨胀;随着复炸的进行,淀粉颗粒崩解,相互靠近,融合形成大块的团聚体。同时,也导致了淀粉的碘蓝值逐渐减少。DSC测定结果表明,当初炸25 s和50 s时,淀粉分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糊化作用;当初炸75 s和100 s时,淀粉完全糊化;当复炸超过20 s时,淀粉在油炸过程中形成了淀粉-脂质复合物。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当初炸超过75 s后,淀粉的结晶度均高于初炸25 s淀粉的结晶度;复炸40 s后淀粉的结晶度随油炸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陈春旭  郭元新 《食品科学》2015,36(13):69-73
以发芽苦荞为主要材料,研究苦荞发芽过程中淀粉理化特性(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透明度、老化值、酶活力、冻融特性和碘蓝值)的变化情况,并对淀粉颗粒的显微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随着发芽天数的增加,苦荞淀粉颗粒直径由4~5 μm增加到7~8 μm,颗粒形状大多数为卵形和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极少数淀粉颗粒为球形。同时,发芽使荞麦粉中的部分淀粉颗粒水解而呈现多孔状,随着发芽时间增加,多孔淀粉颗粒增多。颗粒除了淀粉的溶解度、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下降以外,其他各指标均表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原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戊二酸酐为酯化剂,乙醇为反应溶剂制备戊二酸淀粉酯(EGAS)。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布拉班德粘度仪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及理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FT-IR显示戊二酸淀粉酯在1730 cm-1处和1565 cm-1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其中1730 cm-1处为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565 cm-1处为游离的-COO-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表明了淀粉分子中成功接入了戊二酸基团;改性前后淀粉的表观形貌变化,证实了反应不仅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也发生在淀粉颗粒内部;XRD分析显示改性后的淀粉仍属于A型结晶结构,表明了反应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布拉班德粘度分析则表明了改性后的淀粉(DS=0.0450)峰值粘度提高了2.33倍;EGAS的冻融稳定性和抗剪切力均强于原淀粉,糊的透明度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以紫山药淀粉为研究原料,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制备压热、酶解-压热及双酶纯化抗性淀粉,分析比较了紫山药淀粉与其抗性淀粉的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紫山药淀粉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且表面光滑;抗性淀粉颗粒破碎且呈不规则型。4种淀粉的化学结构相似,与原淀粉相比,抗性淀粉没有生成新的基团。抗性淀粉样品的凝沉速度随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冻融稳定性则降低;碘吸收曲线向支链淀粉吸收波长方向偏移。流变学分析表明与原淀粉相比抗性淀粉表观黏度均增大,剪切结构恢复力与抗性淀粉含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