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研究了菠萝蜜多糖(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 Pulp Polysaccharide, JFP-Ps)的流变学特性,分析浓度、剪切速率、温度、加热时间、pH、冻融变化和盐离子等因素对JFP-Ps溶液的表观粘度和粘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JFP-Ps溶液的表观粘度与浓度呈正相关;JFP-Ps溶液的表观粘度与剪切速率呈负相关,出现剪切稀释的现象,为“非牛顿流体”,呈现假塑性行为;JFP-Ps溶液表观粘度与温度呈负相关;随加热时间的延长,JFP-Ps的表观粘度先上升后下降;JFP-Ps溶液在pH4~10范围内表观粘度值变化不大;冻融变化可使JFP-Ps溶液表观粘度增大;5%NaCl溶液使JFP-Ps溶液的表观粘度减小,5% KCl溶液使JFP-Ps溶液的表观粘度增大;在粘弹性测试中,JFP-Ps的储能G′和损能G″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G′始终高于G″,另外,JFP-Ps溶液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呈现凝胶性质。研究结果可为菠萝蜜果肉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4.
研究黄秋葵发酵酒渣果胶多糖的主要理化性质和流变学性质,结果表明:黄秋葵果胶多糖和黄秋葵酒渣果胶多糖的特性黏度[η]分别为41.12 dL/g和4.66 dL/g,黏均分子质量分别为1.466×106 g/mol和2.470×105 g/mol,黄秋葵经过发酵后的酒渣果胶多糖特性黏度的降低,但两者的Huggies常数相差不大,分别为0.59和0.55,说明2 种分子链都具有较好的柔性;流动阶梯实验显示,黄秋葵发酵酒渣果胶多糖属于非牛顿流体中的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稀化现象;将流动曲线拟合Cross模型,结合双对数曲线得到黄秋葵发酵酒渣果胶多糖的临界质量浓度c*约为4 g/dL,此时的分子空间占据量约为20,而黄秋葵果胶多糖并没有临界质量浓度c*。振荡实验显示其线性黏弹区域在2%~10%内均为线性。在振荡实验的温度范围内黄秋葵发酵酒渣果胶多糖是一种弱凝胶,没有明显的凝胶点。频率扫描实验表明黄秋葵果胶多糖溶液的储能模量大于耗能模量,说明其更多的表现出弹性而非黏性;黄秋葵发酵酒渣果胶多糖的耗能模量大于储能模量,其更多的表现出液体的黏性特征。Cox-Merz公式的拟合表明,黄秋葵发酵酒渣果胶多糖在低剪切速率下的复合黏度要大于稳态剪切黏度,表明其分子之间可能有新的结构生成,同时此结构对稳态剪切更为敏感。黄秋葵酒渣果胶多糖和黄秋葵果胶多糖酯化度分别为74.45%和55.817%,两者均为高酯果胶,前者的酯化度明显高于后者;从单糖组成可以看出,黄秋葵酒渣果胶多糖和黄秋葵果胶多糖均含有甘露糖、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这表明这2 种果胶多糖均属于酸性杂多糖,7 种单糖组分分别占这2 种来源的果胶多糖的52.3%和54.7%。根据单糖组分计算得到黄秋葵酒渣果胶多糖和黄秋葵果胶多糖的RG I组分分别为46.74%和90.00%,HG组分分别为16.76%和2.21%;两者的(Ara+Gal)/Rha比值分别为3.29和2.54,表明黄秋葵酒渣果胶多糖RG I的侧链长度或侧链数量要大于黄秋葵果胶多糖RG I的侧链。本研究结果可为黄秋葵发酵酒渣果胶多糖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从经过电子束辐照处理的小麦中提取淀粉,用Brabender连续粘度计研究不同辐照剂量(0、1.0、2.75、4.4kGy)对其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并用排阻液相色谱和多角度光散射仪、折光检测器连用技术(HPSEC-MALLS-RI)测定其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小麦淀粉的Brabender峰值黏度显著降低,冷稳定性升高,凝沉性减弱,当辐照剂量达到4.4kGy时,小麦淀粉的峰值黏度由85.0BU减小到42.0BU,下降了50.6%,回生值下降了88.2%;同时,小麦淀粉重均分子量逐渐下降,且当辐照剂量达到4.4kGy时,小麦淀粉的重均分子量与未辐照相比下降了1个数量级,说明电子束辐照引起了小麦中淀粉分子的降解,平均分子量减小,导致小麦淀粉流变学特性改变,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从经过电子束辐照处理的小麦中提取淀粉,用Brabender连续粘度计研究不同辐照剂量(0、1.0、2.75、4.4kGy)对其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并用排阻液相色谱和多角度光散射仪、折光检测器连用技术(HPSEC-MALLS-RI)测定其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小麦淀粉的Brabender峰值黏度显著降低,冷稳定性升高,凝沉性减弱,当辐照剂量达到4.4kGy时,小麦淀粉的峰值黏度由85.0BU减小到42.0BU,下降了50.6%,回生值下降了88.2%;同时,小麦淀粉重均分子量逐渐下降,且当辐照剂量达到4.4kGy时,小麦淀粉的重均分子量与未辐照相比下降了1个数量级,说明电子束辐照引起了小麦中淀粉分子的降解,平均分子量减小,导致小麦淀粉流变学特性改变,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8.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12):150-156
以马铃薯渣为原料,采用酶法脱除淀粉和蛋白质,分别以盐酸法、柠檬酸法、碱性磷酸盐法和复合盐法从马铃薯渣中提取果胶,经超滤、乙醇沉淀和冷冻干燥得到4种马铃薯果胶多糖。研究不同的提取方法对马铃薯果胶多糖提取率、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磷酸盐法和复合盐法提取果胶得率高(分别为29.89%和21.01%)、半乳糖醛酸含量高(分别为29.71%和31.57%)。碱性磷酸盐法提取果胶的中灰分含量(22.38%)显著高于其他3种果胶多糖(2.09%~2.48%)。4种工艺提取得马铃薯果胶是低甲氧基果胶;蛋白质含量低于3.0%,没有显著差异;中性单糖组成主要包括半乳糖,及少量的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马铃薯果胶多糖的峰值分子质量在1.65×10~4~1.17×10~6u左右,为非均一多糖,4种方法提取得马铃薯果胶均具有果胶的特征官能团。 相似文献
10.
为从山竹壳中提取果胶,研究了不同提取条件(p H、温度和时间)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比了山竹壳果胶(MRP)与商品苹果果胶(AP)的静态、动态流变学特性。低p H、高温能有效的提高提取率;提取时间在1.5~2h左右,果胶提取率较高;提取率范围为4.48%~8.49%。山竹壳果胶酯化度(DM)为75.97%±3.49%,糖醛酸含量为(626.52±24.15)mg/g。山竹壳果胶溶液属典型的假塑性流体,其凝胶弹性形变范围及凝胶强度弱于与其酯化度、糖醛酸含量相近的苹果果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食品加工中的亚临界水对柑橘果胶的作用规律,本文研究不同温度处理后果胶流变学特性和分子质量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亚临界水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果胶溶液从假塑性流体逐渐变为胀塑性流体,表观黏度逐渐下降;柑橘果胶分子质量逐渐减小,数均分子质量最低达23.7 ku,重均分子质量最低达44.5 ku,果胶降解度分别可达80.5%和71.7%;果胶溶液中还原糖的含量逐渐增高,总糖水解度可达75.1%。此外,在特定温度下,果胶大分子的降解速率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发现说明食品加工用的高温高压杀菌产生的亚临界水对柑橘果胶大分子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值得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电子束辐照对小麦营养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0、0.83、1.56、2.30、4.93kGy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小麦麦仁,研究其对小麦营养品质、面筋质量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对小麦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组成与平衡性影响不显著(P>0.05),对湿面筋含量、出粉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沉淀值、降落数值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下降(P<0.05)。电子束辐照对面团的吸水量、拉伸度影响不显著(P>0.05),但面团弱化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与未辐照组相比,2.30、4.93kGy剂量辐照时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明显下降(P<0.05),0.83、1.56kGy剂量辐照时面团的最大拉伸阻力、50mm处最大拉伸阻力显著增强(P<0.05),0.83kGy剂量辐照时面团的拉伸能量明显提高(P<0.05)。0.83、1.56kGy的辐照剂量可使小麦粉面团筋力增强。 相似文献
13.
14.
橙皮果胶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从橙皮中提取的果胶为研究对象,研究浓度、温度、pH、金属离子Ca2+、糖、盐等对果胶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橙皮果胶溶液的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为典型的非牛顿流体.这种剪切稀化现象受果胶溶液黏度的影响.随着果胶浓度的增大,浓度对果胶溶液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增强.当热处理一定时间后果胶溶液黏度急剧下降直至表现出理想的牛顿流体性质;偏酸或偏碱环境下都导致果胶溶液黏度下降且碱性条件下降低更显著;果胶分子间疏水作用的增强使果胶溶液的黏度降低,共聚物之间氢键的形成受到抑制会使果胶溶液的黏度降低,较强的静电作用可以增强果胶网络结构的强度,使果胶溶液黏度升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油相及其添加量对转谷氨酰胺酶诱导制备的花生蛋白-果胶复合乳液凝胶质地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流变学和微观结构特性研究探索乳液凝胶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花生蛋白-果胶复合乳液凝胶的凝胶强度显著高于水凝胶。凝胶外观和储能模量(G’)结果表明油滴与蛋白-果胶组成的凝胶基质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乳液凝胶的质地和凝胶强度。油相添加量的增加可以使乳液凝胶的力学性能增强,网络结构更稳定。花生蛋白-果胶复合乳液凝胶的G’值和硬度随油相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分散的油滴作为活性填料与凝胶基质相互作用。花生蛋白-果胶复合乳液凝胶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油相添加量60%(V/V)时24度棕榈油为油相的乳液凝胶网络结构更致密。研究结果为花生蛋白-果胶复合乳液凝胶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采用传统酸法(TA)、纤维素酶法(CL)、超声辅助法(UA)和微波辅助法(MA)提取苹果肉渣果胶并对其进行鉴定,考察剪切速率、浓度、温度和放置时间对四种果胶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并测定黏均分子量来验证其流变学特点。结果表明:果胶溶液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为典型的非牛顿流体中的假塑性流体行为。果胶溶液浓度越大,剪切稀化现象越明显。温度升高会使果胶溶液表观黏度降低。放置时间越久,果胶溶液的表观黏度越小。四种果胶溶液的表观黏度和黏均分子量大小顺序均为:TA>CL>UA>MA,黏均分子量的测定结果从理论上很好地验证了其流变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提取方式对无花果果胶结构特征、理化特性以及功能特性的影响,采用酸提、碱提、酶提和水提4种方法提取无花果果胶,并表征制备的果胶单糖组成、分子质量及酯化度等结构特征。结果表明,4种提取方法的果胶得率在3.65%~6.19%范围,其中,碱提方法的果胶得率(6.19%)最高,酶提方法的果胶得率(3.65%)最低;无花果果胶半乳糖醛酸含量为91.02~248.09 mg/g,另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等中性糖含量也较为丰富;酸提方法的果胶分子质量较大(2.00×104~1.59×105 u),表明果胶分子更为完整;不同提取方式制备果胶的酯化度为3.92%~44.42%,均为低酯果胶(LMP),其中,酸提果胶的酯化度最高(44.42%),碱提果胶的酯化度最低(3.92%)。无花果果胶具备良好的剪切稀释特性(105~103 MPa)、热稳定性(降解温度约150 ℃)以及抗氧化能力,可显著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其中酸提果胶的抑制活性更强。本研究结果可为无花果果胶提取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豆浆经过不同超声功率(200、300、400、500、600 W)处理后,利用高速离心机、HR-1动态剪切流变仪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超声功率的改变对豆浆的持水特性、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豆浆经过超声处理后,其持水力增大,但是超过300 W时,豆浆持水力没有显著变化;同时表现出较强的黏弹性以及剪切稀化特性,表观黏度和剪切应力也有所增加,并且随处理超声功率的增加,这种趋势愈发明显;未处理豆浆呈现油包水状态,超声处理后,豆浆的微观结构中孔隙变小,蛋白质颗粒与脂肪球均减小,且分散均匀,分子间作用力增大,蛋白与脂肪之间交联增多,乳液整体呈现水包油状态,当超声达到500 W时,体系中蛋白质将油脂包裹均匀,形成更加均一致密的凝胶网络结构,超声会对豆浆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