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广西轻工业》2015,(11):113-115
目的:了解海南医院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为医学院校如何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海南医学院526名学生进行自编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26名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62.81%。不同专业、性别、学历、年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不同民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生对食品安全态度较为积极,但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缺乏信心。广播、电视及网络是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不良的食品消费习惯。结论:应有针对性的在学院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改善食品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河北省唐山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从业态度和行为的现况,为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唐山市餐饮从业人员759人,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其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结果:唐山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总体知晓率分别为74.1%、88.2%和79.3%;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为89.3%,未达100%;文化程度高、单位规模大、经过培训、从业时间长的从业人员知识知晓率和行为良好率均高于相应其它人员;从事烹饪岗位的从业人员好于其它岗位人员。结论:唐山市部分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较低,但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态度比较积极,因此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宣传、加大监管部门执法力度对提高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规范食品从业人员行为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为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按容量等比例概率抽样法,确定50个居委会,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对890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被调查的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正确回答率为76%,食品安全知识结构不均衡,被调查居民食品安全添加剂、食品监管知识正答率较低,特别是食品安全添加剂正答率仅为42%。居民的食品安全行为总体正答率为81%。低学历和低收入人群的食品安全知识、行为正答率相对偏低。结论:北京市西城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关部门应针对重点人群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态度,逐步形成健康的自觉的食品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解常州科教城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情况,随机抽取五所高职院校的93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5.69±1.32)分,不同专业、年级、生源地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因素是专业、年级(P0.05)。12.50%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  相似文献   

5.
通过了解渭南某高职院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及其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该校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高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饮食行为习惯。自行编制问卷,对渭南某高职院校学生,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其中四所二级学院的24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高职学生对"绿色食品的含义"知晓率为30.2%,"塑料容器底部三角形里的数字为几时可循环使用"知晓率39.6%,"煮豆浆的正确方法"知晓率55.3%;食品安全知识与行为相关系数r_S=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参加过食品安全法知识培训或宣传活动"、"接触到食品安全知识或相关宣传频率"对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职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较低,并且影响到食品安全行为的形成。尤其是年龄越小、非独生子女、参加过食品安全法知识培训或宣传活动频率较低、接触到食品安全知识或相关宣传频率较低的学生可以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我校大学生营养知信行现状,探讨与大学生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我校在校大学生中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共发放485份调查问卷,收回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9.38%,其中大一249名(51.66%)、大二104名(21.58%)、大三129名(26.76%);男生317名(65.77%)、女生165名(34.23%)。问卷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资料,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现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482例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为(6.83±0.95)分,营养态度得分为(23.85±0.96)分,营养行为得分为(22.84±0.95)分。大学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得分与性别、年级、专业、父母文化水平相关(P0.05)。营养知识与营养态度、营养行为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0.397(P0.05),营养态度与营养行为也存在相关关系(r=0.258,P0.05)。73.24%的大学生体重正常,9.13%的大学生体重过轻,17.63%的大学生体重超重或肥胖,男女大学生体质指数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体重正常组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营养态度得分及营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体重过轻及体重超重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校大学生营养状况与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相关。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营养行为受性别、年级、专业、父母文化水平影响,在实际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有针对性的对男生、低年级学生、理科生及父母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的大学生进行重点营养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7.
了解湖南省长株潭地区中学生肥胖相关运动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为中学生肥胖的防控提供依据和参考。采用自制的K-A-P问卷对82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长株潭中学生对于一些重要营养知识知晓率很低,获得肥胖相关运动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广播电视,期望的主要途径依次为报刊杂志、书籍、学校、网络,肥胖相关营养态度不太积极,肥胖相关运动营养行为尚存在一些不科学之处。建议发展中学生营养教育;加强体育教师的营养专业培训,重视体育课的理论教学部分;通过推行营养午餐等制度进行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现状,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北京朝阳区2024名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次调查的2024份问卷中;88.66%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60.87%的调查对象认为其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主要困难是信息太多、可信性差。部分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低于50%。结论:社区居民对所调查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水平一般,存在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食品购买、储存、制作的错误认识,但对获取食品安全知识具有良好意愿。要根据社区人群特点,帮助人们弥补相关知识欠缺,纠正转变不健康的食品购买、储存、制作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某医学院校新生营养知识,态度及其饮食行为展开分析,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校600人进行行为调查。结果医学院校新生对于营养知识普遍缺乏了解,平均得分为21分,且存在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其中有65%的学生是根据饮食习惯来选择食物,不同的营养知识水平是与其选择食物存在统计学差异的。但是总的来看,学生具有较好的营养态度,且愿意接受相关营养健康的知识。讨论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对高校大学生加强营养知识,态度及行饮食行为的引导,建立相应的营养学课程。  相似文献   

10.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现状,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餐饮从业人员720名,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0.8%,不同单位、不同工作岗位人群知晓率无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专业、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培训次数人群知晓率有差异;98.8%的餐饮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89.7%的调查对象已经总体养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习惯。结论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应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的知识水平,培养其良好的食品安全习惯,规范其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11.
王秋云 《食品与机械》2022,(12):151-155
为了解城市青少年在健康饮食与营养知识、传统饮食文化、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开展食育状况调查活动。以1 088名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从食物营养认知、正确饮食习惯培养与安全知识、传统饮食与礼仪的传承、食育知识认知及态度4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中学生对食物营养知识、传统饮食文化与礼仪、正确饮食习惯的认知程度较高,并显示出对全社会食品安全状况与食育教育的较高关注度。大多数青少年能正确认知嗜好性食品存在的健康隐患,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有效克制。中学生对丰富多彩的食育教育活动参与意愿较强烈。建议加快食育教育进校园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当前高等院校在校生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及行为,提高高校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方法通过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对我国609名高校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现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文献分析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并探究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教育提升的对策。结果仅有1.1%的学生对校内食品安全十分满意,25%的学生对未来食品安全具有信心;6.5%的学生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不会采取任何有效的举措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食品安全法》21%的学生比较了解,12%的学生完全了解《食品安全法》当中的内容,其余67%的学生表示对于《食品安全法》几乎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33%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组织食品安全培训,35%的学生会经常参加食品安全培训。结论目前高等院校在校生对于食品安全知识关注和认知水平较低、维权意识薄弱并且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教育手段,端正高等院校在校生对食品安全的态度,提升安全卫生意识。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程度,为引导大学生合理膳食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营养状况、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问卷方式,以湖南、湖北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营养状况较差、营养知识缺乏、饮食行为不规律,但对营养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建议高校加强食育体系建设、强化食堂的专业建设和管理等提高大学生的营养意识及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营养教育对师范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促进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对山西师范大学3000名选修《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进行调查后开展营养健康教育,评价了营养教育前、后的效果。结果表明,营养教育前学生营养知识极度匮乏,不懂得如何搭配饮食,选取食物时主要依靠食物的价格;教育后学生对营养知识知晓率大大提高,认为现在的饮食对以后的健康有极大影响,并会根据食物的营养价值选择食物。这说明营养教育的开展对师范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议在师范院校开设有关营养教育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京市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膳食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方法:随机抽取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会计专业大学生223名,通过KAP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膳食营养具有浓厚的求知欲,并愿意从事膳食营养的推广与指导工作。相比而言,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具有更全面的膳食营养基础知识,但知识的积累与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还不强。结论:大学生还需对良好的饮食习惯有进一步的认识,应制定并落实大学生膳食营养教育计划,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膳食营养指导的动手能力培训,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并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营养知识掌握现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典型抽样,抽取北京核心城区和郊县城区数所代表性中学学生,开展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北京市6所中学1192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其中初中生789人、高中生392人,男生600人(50.80%)、女生581人(49.20%),平均年龄13.72±1.58岁(最小11岁、最大19岁);中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59.37,初中生59.78,高中生58.53;女生61.08,男生57.71;学生对不同类别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显著(P<0.05);女性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学历高与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北京市中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处于不及格水平,对不同知识类别的知晓度差异显著,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和掌握营养知识缺乏系统连贯性。学校课程设置、年级、性别、父母学历、居住状况等影响学生营养知识掌握状况。学校应考虑家庭和社会参与,衔接初高中阶段课程教学,加强系统、综合和连贯性的学生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校餐饮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对高校学生和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其对高校餐饮食品安全的影响,以进一步加强高校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建立高校餐饮食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苏省4市普通消费者对无根豆芽的认知情况及消费行为的现状。方法:采用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苏州、常州、盐城、宿迁4个市的超市和农贸市场附近280人进行无根豆芽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结果:70.1%的消费者了解或者听说过无根豆芽;50.5%的消费者知道如何分辨无根豆芽和有根豆芽;68.6%的人认为食用无根豆芽对人体健康有影响。有43.5%的人通过电视了解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和高中或大专,两组间对食品安全信息关注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费者受教育程度与其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关注度间有相关性;消费者对无根豆芽的相关知识了解缺乏或者存在误解,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云南高校大学生饮酒情况及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及危害,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方法:2011年6-7月,采用分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饮酒状况、动机与心理以及对饮酒危害性认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调查总人数为503名,饮酒者363名,总饮酒率为72.17%,男女饮酒率分别为83.5%和56.25%,男饮酒者饮酒率远大于女饮酒者;男女饮酒行为类型、首次饮酒时间、单次饮酒量、醉酒率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饮酒行为多受周围人群、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结论:目前大学生的饮酒率高、饮酒危害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和家长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饮酒危害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酒观念,预防饮酒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