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湖南省怀化市刺葡萄品系中的甜葡萄(Vitis davidii Foex. cv. Tianputao)品种为试材,设置3 个产量水平,分别为1 300 kg/667 m2(L1)、1 900 kg/667 m2(L2)、2 500 kg/667 m2(L3),分别测定各产量水平下葡萄的总酸、还原糖、单体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等主要品质指标,并对果实品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年的甜葡萄总酸含量随产量增大而增加,还原糖含量则随产量增大而降低;2014年花色苷总量表现为L1含量最高,2015年则为L2含量较高,其中基本花色苷总量均表现为L3处理的葡萄含量最低;从两年的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总量和黄酮醇类物质含量看,L2葡萄含量最高,其次是L1,L3的葡萄含量最低。结论:主成分分析可看出两年间3 种产量下的甜葡萄分布趋势一致且品质具有差异性,结合两年酚类物质含量看,1 900 kg/667 m2产量下的甜葡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研究西拉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内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葡萄成熟过程中共检测到27种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其中黄酮醇类物质舍量最高,黄烷-3-醇类次之.各类非花色苷酚类的含量在转色开始逐渐上升,到转色后1~2周达到最大值,随后缓慢下降;采摘前2周,除了酚酸类物质含量趋于稳定、白藜芦醇含量下降之外,其它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再次升高.  相似文献   

3.
摘叶处理对酿酒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霞珠和品丽珠为试材,研究摘叶处理对赤霞珠和品丽珠葡萄果实酚类物质(总花色苷、总酚、单宁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晋中南地区酿酒葡萄及葡萄酒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摘叶能促进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的积累,其中赤霞珠在转色初期摘除4片叶效果最好,能显著提高采收期成熟度、总花色苷(增加了23.92%)、总酚(增加了22.00%)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增加了83.02%)(P<0.05);而品丽珠在转色末期摘除6片叶效果最佳,能显著提升采收期成熟度、总花色苷(增加了12.79%)、总酚(增加了26.17%)、单宁(增加了128.80%)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增加了140.82%)(P<0.05)。  相似文献   

4.
以山西晋中南地区赤霞珠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研究不同叶幕形和每株留穗量对所酿造的干红葡萄酒中单体酚类物质种类和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直立叶幕,V形叶幕可提高成熟葡萄果实的成熟度,V葡萄酒中酰化花色苷的含量(33.46 mg/L)和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的总量(286.25 mg/L)分别是直立形叶幕的2.80倍和2.18倍。在直立叶幕下,适当的减少单株果穗数量,可增加葡萄酒中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此外随着每株留穗量的减少,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总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山西晋中南地区,对于赤霞珠而言,适度减少每株留穗量或运用V形叶幕栽培管理可以提高葡萄酒中单体酚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6):104-108
研究黑杞一号制干前后酚类物质的变化。对黑杞一号鲜果和干果的总酚、总单宁、总花色苷、单体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进行测定分析。与黑杞一号鲜果相较,干果的总酚含量高2.10 mg/g、总花色苷含量低5.30 mg/g、总单宁含量高0.66 mg/g。黑杞一号鲜果中检测出8种单体花色苷,干果中检测出4种单体花色苷。两者均以甲基花翠素葡萄糖苷及其酰化衍生物含量最高。黑杞一号鲜果的单体花色苷总量比干果高6 119.33μg/g。黑杞一号鲜果和干果中均检测出29种非花色苷单体酚。与干果相较,黑杞一号鲜果中非花色苷单体酚总量低0.54μg/g。干燥有利于黑杞一号总酚和总单宁的积累,同时降低了果实中总花色苷的含量,以期为黑杞一号的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0):146-150
以源于我国4个地区(宁夏玉泉营、山西乡宁、河北昌黎和沙城地区)赤霞珠和梅鹿辄葡萄果实为研究对象,通过光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花色苷单体酚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宁夏玉泉营地区赤霞珠和梅鹿辄果实中的总酚、总类黄酮、总黄烷醇和总花色苷均最高,抗氧化能力也最强,河北沙城次之,其他2个地区互有高低;在2个品种中分别检测出22和23种花色苷单体酚物质,其中包括5种基本花色苷和18种花色苷衍生物;生态条件对赤霞珠和梅鹿辄果实花色苷组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衍生物上,对其含量的影响与品种特性有关。产区生态条件对葡萄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及花色苷单体酚的组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酿酒葡萄原料品质,该研究对赤霞珠葡萄进行室内脱水处理,检测脱水过程中(0、7 d、14 d、21 d、28 d)葡萄基本理化指标、葡萄皮酚类物质及葡萄汁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的变化,为选择适宜的脱水时间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赤霞珠葡萄脱水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及总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新鲜葡萄(P<0.05),脱水28 d时含量最高,分别为34.70°Bx、327.50 g/L、36.11 mg/g。滴定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H值则相反。与新鲜葡萄果皮相比,脱水葡萄果皮花色苷总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其中聚合花色苷含量显著增加(P<0.05),脱水28 d时增加91.30%;单体酚总含量升高,其中羟基肉桂酸、黄烷醇和黄酮醇含量增加,尤其是槲皮素和山奈酚,而羟基苯甲酸含量下降。从葡萄汁中共检出1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新鲜葡萄汁中共检出10种,脱水葡萄汁中共检出18种,六个碳原子以上的长链醇和乙酸酯含量在脱水7 d时达到最高。综上,脱水处理改善了葡萄原料的糖酸和总酚特性。从理化指标及酚类物质方面考虑,最佳脱水时间为28 d;而酿造果香馥郁的新酒应选择脱水处...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东亚种红葡萄酒的颜色特征以及酚类物质轮廓,采用分光光度法、酶标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分别对3款东亚种、3款欧亚种及2款杂交种(山葡萄×欧亚种)红葡萄酒的颜色和酚类物质组成进行分析,并对其花色苷衍生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与欧亚种红葡萄酒相比,东亚种红葡萄酒的辅色花色苷含量较高(55.63%~55.66%),而聚合花色苷含量较低(19.63%~27.01%),并且花色苷含量较为丰富(399.30~829.95 mg/L),以花色素-3,5-O-双葡萄糖苷为主(>97.50%),酰化花色苷较低(<21.78%)。花色苷衍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东亚种红葡萄酒中的花色苷与(表)儿茶素聚合产物和吡喃花色苷的含量极低(痕量水平)。东亚种红葡萄酒在非花色苷酚组成上的突出特点为单体和二聚体黄烷醇的含量极低,因此其对酒体颜色的潜在影响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9.
以赤霞珠葡萄为试材,研究机械修剪叶幕厚度对葡萄酒酚类物质的影响,为试验地葡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叶幕修剪机设置4种叶幕厚度(机械+人工、机械70 cm、85 cm、100 cm),果实成熟后采收并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干红葡萄酒,检测花色苷及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机械+人工及机械70 cm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增加基本花色苷、乙酰化花色苷、香豆酰化花色苷及咖啡酰化花色苷含量,并丰富其组成;机械70 cm处理能促进黄酮醇及非类黄酮物质的积累,并增加其组成;而机械+人工处理降低了黄烷醇及羟基肉桂酸酚类物质含量。因此,在选择叶幕管理方式时,机械+人工及机械70 cm这两种处理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华中地区四种不同成熟阶段的树莓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酚含量、总花色苷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鉴定其酚类物质,并用液相色谱仪对其绝对含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树莓果实的成熟,四种树莓果实中总酚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其总花色苷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美22树莓果实的总酚含量(31.94 mg/g FW)和总花色苷含量(1.31 mg/g FW)均是四种树莓果实中最高的。四种树莓果实中共鉴定出9种酚类物质,5种花色苷类酚类物质和4种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矢车菊素3-O-槐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为主要的花色苷类酚类物质;Lambertianin C和地榆素H-6为主要的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此外,四种树莓果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其中天门三号树莓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最多(37%)。该研究为华中地区树莓果实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赤霞珠和烟73葡萄果皮花色苷组分的差异,以及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处理提高果实\着色前提下,对两个品种果皮花色苷组分的影响。方法:以烟73和赤霞珠为试材,在着色前期用200 mg/L ABA处理果穗,对照用清水代替激素。成熟采收后,提取果皮中花色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花色苷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中共检测到16 种花色苷,其中烟73果皮花色苷组分检测到15 种,含量为8 400.9 mg/kg,赤霞珠检测到12 种,含量为1 131.9 mg/kg。ABA处理显著提高了两品种果皮花色苷总量:烟73提高至10 380.2 mg/kg,赤霞珠提高至1 470.2 mg/kg。花色苷各大类总量也在不同程度得到提高。结论:烟73和赤霞珠两个不同葡萄品种间花色苷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ABA处理显著提高了两品种果皮花色苷总量,并且不同种类花色苷含量均在不同程度得到提高,从而促进果实着色。  相似文献   

12.
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通过高效液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单干单臂、单干双臂和单干双层双臂3 种整形方式对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并采用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筛选不同整形方式间单体非花色苷酚的差异组分。结果表明:与单干单臂和单干双层双臂整形相比,单干双臂整形可以提高葡萄果皮中的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山柰酚-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鼠李糖苷类黄酮醇物质的含量;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整形葡萄果皮中杨梅酮-3-O-葡萄糖苷、异鼠李亭-3-O-葡萄糖苷、丁香亭-3-O-葡萄糖苷类黄酮醇类物质和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儿茶素类黄烷醇类物质及原儿茶酸类、香草酸酚酸类物质的含量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单干双层双臂整形,而单干双层双臂整形葡萄果皮中仅原花色素C1的含量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受年份的影响较大,且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整形对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模式类似,而两者与单干双层双臂整形区别较大。PLS-DA结果表明,不同整形方式的葡萄果皮中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组分差异较大。槲皮素-3-O-葡萄糖苷、杨梅酮-3-O-葡萄糖苷等黄酮醇类物质是3 类整形方式所处理的葡萄果皮的主要差异组分,且对单干双臂整形处理组的贡献值较大,单干双臂整形的葡萄果皮中含有较高的黄酮醇类物质含量。综上,单干双臂整形方式有助于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积累,可被应用于陕西关中地区酿酒葡萄的栽培生产中。  相似文献   

13.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red wines exert a strong influence on wine quality. Abscisic acid (ABA) is essential for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function of plants, but few investigators have thoroughly researched its effects on phenolic compounds in dyer grape varieties. The effects of exogenous ABA treatment on the phenolic composition and individual anthocyanin and non-anthocyanin phenolic contents of Yan 73 and Cabernet Sauvignon wines from the ABA-treated grapes, including anthocyanins, flavan-3-ols, flavonols, phenolic acids, and stilbenes were compared. The phenolic compounds in the Yan 73 wine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abernet Sauvignon wine. The phenolic content (anthocyanins and non-anthocyanins) of the Yan 73 wi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abernet Sauvignon w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individual phenolic compounds were enhanced by the ABA treatment for the two different wine varieties. The effects on the compositions varied, a similar trend was observed for the ratios of Cy-derivative and Dp-derivative pigments from the two wine varieties, and all non-acylated pigments were enhanced. The stilbene content was enhanced, the ratios of flavan-3-ol dimers and dimer-glucosides were reduced, and the effects on the composition of other compounds varied between the two grape varieties.  相似文献   

14.
2018年对酿酒葡萄品种比诺塔吉、多姿桃、司特本和马贝克进行小规模发酵实验,并检测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比重和基本理化指标变化。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HS-SPME-GC-MS)方法检测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和香气物质。结果表明,马贝克酚酸类(64.65 mg/L)和黄酮醇类(82.50 mg/L)物质含量最高,非花色苷酚类物质轮廓丰富;多姿桃各酚类物质含量较为均衡;比诺塔吉黄烷醇类物质含量(189.54 mg/L)最高;司特本的花色苷总量(87.04 mg/L)远低于其他三个品种。多姿桃的花香、果香、焦糖香及烘烤香最丰富,但化学味最重;马贝克花香果香和焦糖香优于司特本,但植物味要重于其余三个品种;司特本的烘烤香仅次于多姿桃;比诺塔吉的花香和焦糖香表现最差。综合来看,马贝克和多姿桃适于玛纳斯产区风土下干红葡萄酒的酿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桑树叶片在传统医学中被用作降糖和降血压的药物,其作用机理与活性成分含量有关。评价桑叶提取物不同生物活性,包括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抗α-淀粉酶活性。方法:采用SPE(固相萃取技术)将多酚粗提液分离纯化为花色苷、非花色苷多酚和水层三个组分,采用HPLC-PDA和HPLC-ESI/MS2对桑叶中的多酚物质进行系统地定性和定量。利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和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三种方法测定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采用福林酚法、pH差异法和比色法测定桑叶提取物总酚、总花色苷和总原花青素含量。结果:桑叶中共鉴定出6种花色苷、42种非花色苷多酚,其中,矮牵牛素-3-葡萄糖苷和原花青素衍生物含量很高;桑叶中总酚、总花色苷和总原花青素的含量分别为14.09 mg GAE/g DW、0.17 mg C3G/g DW和17.24 μg PA2/g DW;多酚粗提液、花色苷、非花色苷多酚和水层对α-淀粉酶活性的IC50(半抑制浓度)分别为8.31、13.70、0.25和12.00 mg/mL,由此看出非花色苷多酚的抗α-淀粉酶活性最高。结论:桑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花色苷显示出最高的抗氧化活性。这些数据可以为蒙古桑叶用作功能食品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搅拌棒固相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香格里拉6种海拔及2种工艺的葡萄酒香气及酚类。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葡萄酒中残糖含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500 m海拔落差范围内,总酚、总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分别升高约300 mg/L、700 mg/L和100mg/L,总黄烷醇及总单宁含量呈略有下降;单体酚总量、儿茶素、槲皮素(3~20 mg/L)及多数单体花色苷(1~15 mg/L)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最高海拔酒样香气总量、醛酮及萜烯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海拔,酯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最低海拔。西当-A总黄烷醇、总花色苷、总单宁含量略高于西当-B,酯类(61.45%)和醛酮及萜烯类(0.59%)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酒样,花色苷总量比西当-B高约10~17 mg/L;而西当-B-X总酚、总单宁、酯类及醛酮和萜烯类含量均高于西当-B-Y。高海拔有利于提高酒的颜色稳定性和特征香气含量,西当-A品质略好于西当-B,而工艺X略优于工艺Y。  相似文献   

17.
以天津蓟州区栽培的"美乐"和"赤霞珠"葡萄为试验品种,分别在其始熟期的初、中和末期3个阶段利用外源脱落酸(200 mg/L)处理果实,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葡萄和葡萄酒中酚类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花色苷的含量和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始熟期的外源脱落酸处理对成熟果实的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pH值,以及葡萄籽的酚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葡萄皮和葡萄酒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在始熟期中期(30% ~50%果实转色)以前,对果实喷施外源脱落酸可以显著提高葡萄皮和葡萄酒的酚类总含量、花色苷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始熟期外源脱落酸处理使"美乐"和"赤霞珠"果实的酚类总含量分别提高了14% ~39%和73% ~172%,花色苷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分别提高了18% ~143%和88% ~178%;外源脱落酸处理使葡萄酒的3个指标(酚类总含量、花色苷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分别提高了17% ~69%、18% ~36%和21% ~46%,而这些影响可以有效改善葡萄酒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外源脱落酸处理时期的精准控制可以提高酿酒葡萄及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作用,进而提高葡萄酒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