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进一步明确地理标志产品"宜宾酒"原酒的主要品质指标,为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本研究对524份原酒样品的酒精度、总酸和总酯含量进行检测,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实测满足酒精度≥62%vol要求的样品有507份,其中总酸含量以0.50~1.50 g/L为主,占全部样品的80%以上;总酯含量以4.01~6.00 g/L为主,占全部样品的60%以上;总酸含量与总酯含量线性相关系数r=0.48,呈极显著相关。结果表明,现有的标准DB 511500/T 10—2014中各等级限定值差别太小,没有客观反映多粮浓香型"宜宾酒"原酒中丰富多样的内在品质,建议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地理标志产品"宜宾酒"原酒中主要醇、醛、酯类物质含量特征,按照GB/T 10345—2007的方法,对255份原酒样品中11种单体物质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物质含量特点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宜宾酒"单体物质总体特征为:高含量的酯类,低含量的高级醇,以及较低含量的醛类,各物质之间相关性不高。研究结果为勾调高品质白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分析白酒中的关键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适应快速分析白酒中关键指标的需要,研究应用近红外光谱法(NIR)来测定白酒样品中乙醇、总酸、总酯和己酸乙酯含量.实验收集了129份市售白酒样品,利用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定标模型.结果表明,乙醇、总酸、总酯和己酸乙酯等定标模型的预测误差分别为0.69、0.19、0.26和0.18;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7、0.67、0.87和0.82.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法在测定乙醇、总酸、总酯和己酸乙酯等指标方面具有方便、快速、无损和耗费少等优势,尤其适合大批量样品分析,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张崇军 《食品工业》2013,(1):147-150
对不同酒度的浓香型白酒贮酒期内的主要酯、酸等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浓香型白酒在贮酒过程中总酯含量降低,总酸含量增加,主要酯类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主要酸类己酸、乙酸、乳酸、丁酸成分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试验结果对于确定浓香型白酒贮酒工艺,保证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醅试验,对提高清香型白酒酸酯含量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米查酒总酸较对照样增加0.11 g/L,总酯增加0.39 g/L,乙酸乙酯由2.91 g/L提高至3.44 g/L,乳酸乙酯由0.68 g/L下降为0.55 g/L;二米查酒变化与大米查酒类似。试验表明,在出酒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原酒总酸、总酯、乙酸乙酯含量均有增长,原酒感官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6.
草莓酒人工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草莓酒人工发酵过程中一些主要成分如糖、酸、单宁、挥发酸、乙醇、甲醇、高级醇和酯等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草莓发酵原酒酒度可达到10.0%(体积分数),总酸7.09g/L,pH3.63;单宁含量基本上无变化;挥发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但最终质量浓度可控制在1g/L以内;甲醇在刚开始发酵时就形成,且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高级醇主要包括正丙醇、异丁醇和异戊醇3种,约占香气成分的50%,且在发酵过程中不断积累;发酵过程中还检测到乙醛、乙酸乙酯、己酸乙酯、戊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等成分及一些未知成分。  相似文献   

7.
《酿酒》2017,(5)
试验主要通过对浓香型高低度白酒在货架期中总酸、总酯、己酸乙酯及酸酯比值等变化的对比研究,发现低度成品酒虽然在储存过程中各理化成分相较于中高度成品酒变化速度稍快,但是对比同样低度的原酒变化相对缓慢。要想让低度成品酒在货架期间能够更稳定,不仅要选用好的基酒和调味酒,还要让酒体更加协调,尽量使勾兑好的酒总酸含量高些以抑制己酸乙酯的水解。增加酸的用量,扩大酸酯比,在对口感质量影响不大的前提下,使酸和酯尽可能地接近平衡,从而减少由于酸与酯不平衡导致的酒体在货架期内口感质量发生变化的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8.
酯化红曲在白酒发酵过程中具有同步产酒生香的特点,在保持出酒率的同时生成较高含量的酯类物质。为明确酯化红曲对馥合香白酒固态发酵理化指标及其风味特征的影响,分别检测粮醅堆积前后及发酵结束酒醅的理化指标,原酒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风味物质的含量等,并结合原酒的感官品评对酒体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在馥合香白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添加酯化红曲,试验组粮醅淀粉消耗量比对照组的高3.01%,试验组粮醅的还原糖利用率比对照组提高19.09%;试验组原酒中的风味物质有30种,对照组有26种,试验组的总酯含量是对照组的2.27倍,对照组总酸含量是试验组的1.391倍;其中,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0.66 g/L、0.68 g/L和3.65 g/L,乳酸乙酯比对照组低0.27 g/L。酒体的感官品评表明,试验组原酒整体风格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研究为酯化红曲的生产应用提供依据,并有利于馥合香白酒的酿酒工艺调整及其质量调控。  相似文献   

9.
蓝莓酒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蓝莓酒主发酵过程中总糖、总酸、挥发酸、花色苷、单宁、乙醇、甲醇、高级醇和酯等主要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蓝莓通过加糖9.6%发酵,原酒酒精度可达到11.8%(体积分数),总酸7.53g/L,pH2.95;花色苷含量逐渐减少,发酵结束后达0.615g/100g;单宁含量变化较小;挥发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主发酵期间上升较快,但最终可控制在国标(≤1.2g/L)允许范围以内;甲醇在刚开始发酵时就存在,发酵前期略有上升,后略有下降,含量相对稳定;高级醇中的异丁醇和苯乙醇是蓝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约占香气成分的60%以上,苯甲酸乙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是蓝莓酒香气的主要成分,在发酵过程中高级醇和酯都不断增加,发酵过程中还检测到一些未知成分。  相似文献   

10.
对高粱和大米混合发酵与单纯高粱发酵所得原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粱和大米混合发酵所得原酒总酯高于单纯高粱发酵,且其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及丁酸乙酯含量也较高;但单纯高粱发酵总酸含量高于高粱和大米混合发酵,尤其是丁酸和己酸。通过感官品评发现,高粱和大米混合发酵所产原酒感官品评略优于单纯高粱发酵,完全符合浓香型白酒香、绵、甜、净、长及香味谐调的特点。这为多粮代替单粮发酵生产高炉家酒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经过对1996年及1999年灌装的种子牌系列浓香型白酒的理化指标检测,发现在贮存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很大,总酸,固形物呈上升趋势,总酯,己酸乙酯呈下降趋势,其升降幅度与贮存时间相关,时间越长变化越大,贮存3年的高低度5个样平均总酸上升18.2%,28度样总酸上升28.3%,50度样总酸仅上升11%,固形物平均上升39.2%,28度样上升43%,50度样上升18%,总酯平均下降24%,28度样下降34%,50度样下降31%,己酸己酯平均下降32.4%,28度样下降59%,50度样下降32%,贮存6年的5个样总酸平均上升39.8%,28度样上升52%,50度样上升41%,固形物平均上升71.8%,28度样上升635<50度样上升77%,总酯平均下降42.4%,28度样下降54%,50度样下降31%,己酸乙酯平均下降51.8%,28度样下降69%,50度样下32%.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刺葡萄利口基酒、蒸馏酒(强化酒精)及两者调配而成的4个不同酒精度的刺葡萄利口酒中的香气物质,并跟踪其在瓶储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刺葡萄利口基酒和蒸馏酒中的香气物质均以酯类和醇类为主,且大部分物质的含量在后者中均显著高于前者(P<0.05)。在刺葡萄利口酒中共检测到48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酯类、醇类和酸类,且大部分物质的含量随酒精度增加而升高。根据香气组分的气味活性值(OAV)判断,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等13种物质是刺葡萄利口酒的主要呈香组分。K-mean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醇类和酯类物质的含量在瓶储期间逐渐下降,而挥发性酸类物质的含量逐渐上升。瓶储期间原来较强的果香气味逐渐减弱,而原来较弱的薰衣草气味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测定了不同程度低氮胁迫下的模拟葡萄汁酒精发酵过程中酯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低氮并没有改变各种酯类物质的生成规律,但影响了其发酵结束时酯类物质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乙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的含量逐渐增加;丁酸乙酯的含量在发酵第8天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乙酸异戊酯的含量先增加后在发酵第12天时达到最低值后又迅速增加;乙酸苯乙酯的含量在发酵前期(发酵4~6 d)迅速达到一个峰值,随后其含量缓慢降低;低氮胁迫下酯类物质的总量降低,其中乙酸苯乙酯和癸酸乙酯的含量增加,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含量降低。因此,在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可适当提高氮源浓度来提高酯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柑橘品种对柑橘果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琨毅  王琪  郑佳  袁华伟  吴霞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0):275-279,28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由脐橙、锦橙、椪柑和蜜柑所酿造的柑橘果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柑橘果酒中共分离鉴定出43种香气化合物,其中包含酯类、醇类、酸类、醛类、酮类、烃类等,主要的香气贡献成分是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58%~68%之间。柑橘果酒主体香气成分有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3-苯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壬酸乙酯、癸酸异戊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苯甲酸乙酯、异戊醇、苯乙醇、2-乙基己醇、辛酸、月桂酸、2-氨基苯乙酸、苯乙醛、4-苯基丁醛、苯乙烯等,这些成分是决定柑橘果酒酒香和果香的重要组分。而锦橙果酒中这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且其感官评分也最高。因此,川南地区宜选锦橙用于柑橘果酒的制作。  相似文献   

15.
徐君 《酿酒科技》2012,(10):63-64,68
利用滴定法及皂化法分别测定不锈钢罐、水泥池、陶坛贮存下口子原酒中总酸、总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的变化,并对酒质进行了感官品评。结果表明,不同贮酒容器下所得酒液各指标变化均有所不同,酒质情况亦有差异。(晓文)  相似文献   

16.
从基酒产量、优质品率、总酸总酯浓度、主要酸类酯类物质含量等多个方面对适当降低摘酒浓度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发现适当降低摘酒浓度能提高基酒的单位甑产量,但对优质品率略有影响;主要酯类物质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含量差别不大,但乳酸乙酯和主要酸类物质己酸、乙酸、丁酸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正因酸含量高,使其勾调的低度酒酯水解反应得以缓解;同时,酒中高浓度的乳酸乙酯也会随贮存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因此,采用适当降低摘酒浓度生产的基酒更利于公司低度酒产品开发及货架期的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7.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v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 in Korean alcoholic beverages (makgeolli and yakju) and Japanese sake was carried out using SPME-GC/MS. Fusel oils (n-butyl alcohol, isobutyl alcohol, isoamyl alcohol, and phenethyl alcohol), ethyl esters (ethyl acetate, isoamyl acetate, ethyl caproate, ethyl caprylate, and ethyl caprate) and aldehydes (furfural and benzaldehyde)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y an 85 μm SPME fiber (carboxen/polydimethylsiloxane) using internal standards (1-pentanol-1-13C and methyl nonanoate). Phenethyl alcohol (85-216 ppm) and isoamyl alcohol (38-115 ppm) constituted the majority of fusel oils in all the samples. Acetic acid was detected in sour makgeolli at a high level (0.02-0.14 ppm) compared with yakju and sake. A very high level of total ethyl esters (ethyl acetate, isoamyl acetate, ethyl caprate, and phenethyl acetate), having fruit and flower flavor, was found in makgeolli. Processing the volatile flavor data by multivariate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makgeolli, yakju, and sake showed cluster separation.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复合酯化酶在固态法白酒发酵过程中对基酒中醛、有机酸、酯、醇等呈香呈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总酸、乙酸、己酸含量有提高,乳酸、丙酸则呈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杂醇类物质下降明显;复合酯化酶在固态法白酒酿造过程对乙酸乙酯的影响不明显,己酸乙酯随复合酯化酶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显著,当复合酯化酶的用量为2.5%时,己酸乙酯浓度达...  相似文献   

19.
闽南地区小曲酒工艺特点及香味成分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闽南小曲酒以大米为原料,以“厦门白曲”为糖化发酵剂,用曲量少,为原料的1%左右,酒酸度低,出酒率高,60度酒原料出酒率可达63%-65%,以大缸为发酵容器。其香味成分酯类以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为主,含量均在35mg/100ml以上,占总酯的95.5%;酸类以乳酸为主,占总酸量的61%以上,乙酸占总酸的31%,两者含量均在10mg/ml以上;醇类以异戊醇和异丁醇含量最多,分别为90mg/100ml和46mg/100m以上,占总醇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张超 《酿酒》2021,48(2):127-129
在传统白酒中,以己酸乙酯为主的酯类成分,对酒质的等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相比于目前广泛使用的乙酸菌、红曲霉菌可以促使己酸、乙醇进行酯化反应,生成己酸乙酯,因此对白酒提质有良好效果。从斜面培养、扩大培养等方面,介绍了制作红曲霉的工艺流程,随后采用对比法,分析了红曲霉菌对于基酒中总酸、总酯、出酒率以及己酸乙酯、乙酸乙酯等各类成分的影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红曲霉的添加和使用,对提高传统白酒质量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