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因大多数黄酮存在水溶性差、透水性差而导致生物利用率低,限制了其应用。文章以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山奈酚为原料,制备了新型具有良好水溶性的山奈酚磺基衍生物(山奈酚-3’,8-二磺酸钠)及其铜(Ⅱ)配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电喷雾质谱确定了山奈酚-3’,8-二磺酸钠分子结构,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热重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揭示配合物的配位比为1:1,且具有变形五配位结构。同时,着重研究了山奈酚-3’,8-二磺酸钠及其铜(Ⅱ)配合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主题铜(Ⅱ)配合物较山奈酚-铜配合物具有更优良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黄酮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协同作用增加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本文分别以天然黄酮化合物金雀异黄酮和山奈酚为原料,在无水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制备了2个铜(II)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络合滴定、红外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热重分析对2个目标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NBT光照还原法和水杨酸法测定了配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中,黄酮母核上的羰基氧和羟基氧与中心铜离子双齿配位,摩尔比为2:1,推测分子式为[Cu(Gen)2(H2O)2]·3H2O(Gen=金雀异黄酮)(1)和[Cu(Kae)2(H2O)2]·1.5H2O(Kae=山奈酚)(2)。在本实验条件下,配合物清除O2-·的IC50分别为0.250和0.646 μmol/L,起主要作用的是中心铜离子;清除OH·的IC50分别为158和129 μmol/L,黄酮配体发挥主导作用。配合物具有良好的清除O2-·和OH·的能力,且中心铜离子和黄酮配体显示出协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的抗氧化剂,有着广泛的药理活性,但大部分黄酮的生物活性与生物利用率都比较低,而大量的研究发现黄酮类金属配合物能提升黄酮稳定性、水溶性及清除自由基能力。实验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合成了芹菜素-铜(Ⅱ)配合物[Cu(AP)_2(H_2O)]·H_2O(AP=芹菜素阴离子),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重分析、电导率测定、铜(Ⅱ)滴定等方法确定其组成及结构,推断出芹菜素与铜(Ⅱ)的配位点为4-羰基及5-羟基,配位比为2:1,配合物分子为一变形的四方锥结构。同时着重分别通过NBT光照还原、Fenton反应和抗脂质过氧化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过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相对于芹菜素,配合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天然产物藤茶的有效成分二氢杨梅素作为配体,采用加热回流方法,合成二氢杨梅素-镍配合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表征配合物.采用Fenton方法研究配体二氢杨梅素及其镍配合物的清除羟基自由基作用.结果合成了二氢杨梅素-镍配合物,颜色为土黄色,二氢杨梅素-镍配合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强于配体二氢杨梅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光度滴定方法原理,在山奈酚与DPPH·反应的UV-Vis光谱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评估DPPH·清除活性的微量光度滴定新方法。测定了山奈酚与DPPH·反应的微量光度滴定曲线,提出以DPPH消耗量(n D)及山奈酚加入量(n K)化学计量数比(n D/n K)评价DPPH·清除能力、以及最大清除率(EC max)和半数清除浓度(EC50)的计算方法。对于不同DPPH初始量,测得n D/n K在1.70~1.78之间,EC max和EC50值分别为84.32%和1.99×10-2mmol·L-1(相当于7.1×10-7mol初始DPPH),均与常规方法结果相近,而本法具有更好的精密度,样品使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采用清除DPPH、ABTS、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方法,检测香芹酚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香芹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呈浓度依赖性效应。在清除DPPH、ABTS、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试验中,香芹酚的体系终浓度IC50分别为100μmol/L、18.18μmol/L、16μmol/L、16μmol/L、12.5μmol/L和6.67μmol/L。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山奈酚的体系终浓度IC50分别为80μmol/L、9.09μmol/L、12μmol/L、12μmol/L、8.33μmol/L和3.33μmol/L。香芹酚具有1个酚羟基,山奈酚具有3个酚羟基,分子结构的不同,导致山奈酚和香芹酚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不同。研究表明香芹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抗氧化防衰老类候选药物、化妆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7.
研究评估10种常见植物油甲醇萃取物的ORAC、FRAP、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将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多酚、生育酚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对4种自由基平均清除能力依次为FRAPORACABTSDPPH;各种植物油甲醇萃取物清除不同自由基的能力不同,芝麻油甲醇萃取物的ORAC清除能力最强,高达1 187.43μmol TE/100 g;植物油多酚含量较生育酚含量与其甲醇萃取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更好的相关性,ORAC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植物油多酚含量在P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819和0.946;DPPH和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植物油多酚、生育酚含量均在P0.05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食用植物有效成分的非晶化配位可能会产生新的或更好的药物活性。本实验研究二氢杨梅素(DMY)与Cu配位的优化工艺条件、配位前后DMY的晶体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DMY与Cu配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40℃、反应时间60min、pH 9.5;配位后DMY的UV-Vis光谱最大吸收峰由292nm红移至332nm;经理论化学计算和FT-IR光谱证实,DMY的4位羰基和5位羟基O原子参与配位;配合物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提高,这可能和配位后DMY出现的非晶化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4-硝基苯乙酮为基础原料,分别与邻香草醛、对甲氧基苯甲醛、2-萘甲醛、5-甲基呋喃醛合成出4种苯乙酮基姜黄素类似物,其中一种苯乙酮基姜黄素类似物经文献检索为未见报道的全新化合物。测定产物熔点及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4种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其中有2种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比姜黄素强。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评估13种常见植物油的极性组分、非极性组分和全油样品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生育酚、多酚、植物甾醇等微量有益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橄榄油、芝麻油、小麦胚芽油和米糠油极性组分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其他植物油,均大于200μmol TE/100 g;植物油非极性组分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10.53~553.20μmol TE/100 g之间,小麦胚芽油和米糠油的清除能力较高;植物油全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比非极性组分的略高;植物油非极性组分、植物油全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生育酚含量、β-谷甾醇含量、菜油甾醇含量呈显著相关(P0.01);植物油极性组分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则与多酚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1.
姚雯  杨天衡  刘学波 《食品科学》2014,35(9):137-141
目的:评价血根碱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血根碱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血根碱的体外抗氧化能力;采用Cu2+/H2O2和AAPH体系诱导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氧化损伤和羰基化损伤模型,研究血根碱对上述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TBA法分别测定血根碱对FeSO4诱导的大豆卵磷脂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及AAPH诱导的鲱鱼精DNA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结果:血根碱可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且呈浓度依赖性,在100 μmol/L时清除率为85.94%;1~100 μmol/L的血根碱可显著保护Cu2+/H2O2及AAPH体系诱导的BSA损伤;10~100 μmol/L的血根碱可显著保护由Cu2+/H2O2体系诱导的BSA蛋白羰基化,当浓度为0.1~100 μmol/L时可显著保护由AAPH诱导的BSA蛋白羰基化;血根碱浓度在6.25~100 μmol/L范围内均可显著抑制由FeSO4及AAPH诱导的大豆卵磷脂及鲱鱼精DNA的氧化损伤。结论:血根碱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及保护蛋白氧化损伤和羰基化损伤,亦可显著抑制脂质及DNA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2.
郭艳华 《中国酿造》2013,32(1):107-110
通过对槲皮素的化学改性,合成了槲皮素的第一过渡系生命元素的配合物,并对槲皮素配合物的溶解性、总抗氧化能力、清除O2·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槲皮素配合物的在水中的溶解性优于槲皮素;槲皮素配合物的总抗氧化能力强弱为:槲皮素<槲皮素铁(Ⅱ)<槲皮素铬(Ⅱ)<槲皮素镍(Ⅱ)<槲皮素钴(Ⅱ)<槲皮素锰(Ⅱ)<槲皮素铜(Ⅱ)<槲皮素锌(Ⅱ);清除O2自由基的能力为:槲皮素<槲皮素铁(Ⅱ)<槲皮素铬(Ⅱ)<槲皮素镍(Ⅱ)<槲皮素锰(Ⅱ)<槲皮素铜(Ⅱ)<槲皮素钴(Ⅱ)<槲皮素锌(Ⅱ);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为:槲皮素<槲皮素铁(Ⅱ)<槲皮素镍(Ⅱ)<槲皮素铬(Ⅱ)<槲皮素铜(Ⅱ)<槲皮素钴(Ⅱ)<槲皮素锰(Ⅱ)<槲皮素锌(Ⅱ).槲皮素经化学改性的产物比槲皮素有更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制备液相从药桑叶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黄酮单体化合物,并采用1,1-二苯基- 2-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Ⅰ、化合物Ⅱ、化合物Ⅲ、化合物Ⅳ,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04 4 mg/mL、0.003 7 mg/mL、0.003 0 mg/mL、0.078 0 mg/mL,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IC50分别为0.021 mg/mL、0.014 mg/mL、0.012 mg/mL、0.087 mg/mL。4个单体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顺序化合物Ⅲ>化合物Ⅱ>化合物Ⅰ>化合物Ⅳ。  相似文献   

14.
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的分离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的分离和稳定性,为其开发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超滤分离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比色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超滤分级后得到分子质量为200~3 000 D的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对O2-•、•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8.85 mg/mL、3.13 mg/mL、35.23 μg/mL。该抗氧化肽经过4 h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处理前后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1.05%、82.26%;在pH 4、8条件下处理1 h,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8.02%、11.80%(100 μg/mL);在温度95 ℃条件下处理1 h,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7.11%(100 μg/mL);用浓度为1.0 mol/L的NaCl处理6 h,相比对照组,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由51.58%下降到22.68%(60 μg/mL)。结论:超滤后得到的分子质量为200~3 000 D的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的抗氧化能力比酶解原液有一定提高;且在酸性、高温、脱盐处理后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保持较好;胃肠道消化酶对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An activity-directed fractionation and purification proces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antioxidative components of emblica fruit. Dried fruit of emblica was extracted with methanol and then partitioned by ethyl ether, ethyl acetate, butanol and water. The ethyl acetate fraction showed the strongest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among four fractions. The ethyl acetate fraction was then subjected to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using Sephadex LH-20 chromatography and reverse-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Six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to be geraniin (1), quercetin 3-β-d-glucopyranoside (2), kaempferol 3-β-d-glucopyranoside (3), isocorilagin (4), quercetin (5), and kaempferol (6), respectively, by spectral methods, 1H and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ultraviolet–visible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and mass spectroscopy (MS), and comparison with literatures. Compounds 2–4 and 6 were identified from emblica fruit for the first time. Furthermore, 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purified compounds were screened for their antioxidative potential using lipid peroxidation and DPPH systems. All the purified compounds showed strong antioxidant and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Amongst, geraniin showed the highest antioxidant activity (4.7 and 65.7 μM of IC50 values for DPPH and lipid peroxidation assay, respectively) than other purified compounds.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解决天然抗氧化剂丁香酚在高使用浓度时促氧化等弊端为目的,采用DPPH·清除法结合等效线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研究丁香酚与丁香醛缩二甲醇协同抗氧化作用,以及采用高效液相和高分辨质谱分析复合抗氧化剂清除DPPH·反应产物和可能的结构。结果表明:丁香酚与丁香醛缩二甲醇以7个比例复配后测得的IC50值在等效线分析图上的落点都在理论加和线下方,试验IC50 mix值均小于理论的IC50 add值(P<0.05),相互作用指数λ值皆小于0.9,表明丁香酚与丁香醛缩二甲醇具有明显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且最佳协同比例条件下丁香酚-丁香醛缩二甲醇(1:2)复配物清除DPPH·的能力与其2倍浓度的丁香酚相当。结合反应产物的HPLC谱图分析,推测且分离得到了关键产物:4-((E)-3-(2,6-二甲氧基-4-(二甲氧甲基)苯氧基)烯丙亚基)-2-甲氧基环己-2,5-二烯酮,由此推导出复合抗氧化剂协同作用的反应机制:反应沿着醌类产物消耗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兼具分子量低、分散度低和抗氧化活力高的木质素,本研究以油茶果壳为原料,采用碱法和低共熔溶剂法分离得到四种木质素,利用紫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并通过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能力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显示油茶果壳木质素主要由紫丁香基和愈创木酚基单元结构组成。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表明碱木质素的重均分子量(Mw)和分散度(PDI)分别为41858 g/mol和4.53,而低共熔溶剂提取的木质素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量(Mw<11000 g/mol)和分散度(PDI<2)。热重分析可知油茶果壳木质素热稳定性依次为:氯化胆碱-草酸(ChCl-OA)>碱木质素(AL)>氯化胆碱-乙二醇-对甲苯磺酸(ChCl-EG-P)>氯化胆碱-丙三醇(ChCl-GA)。此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4种木质素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为0.388~1.02 mg/mL。此研究结果为油茶果壳木质素分离和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张掖高台种植的文冠果芽茶与叶茶为试验材料,对其营养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使用INQ法对其营养成分进行质量评价,并对功能成分与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芽茶中K、Zn、Cu含量及K/Na显著高于叶茶(P<0.05),二者均呈现高K低Na特点。芽茶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叶茶(P<0.05)、而粗脂肪含量叶茶显著高于芽茶(P<0.05)。营养质量评价表明,芽茶、叶茶K、Ca、Fe、Mn、Zn、Cu、粗脂肪、粗蛋白INQ均>1;Na、Mg和可溶性总糖INQ芽茶<叶茶<1。芽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叶茶(P<0.05),黄酮含量差异不明显。芽茶与叶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2?·清除能力的IC50分别为2.52和2.69、1.65和1.74、1.64和2.10 μg·mL?1,阳性对照芦丁在此浓度范围内无IC50,抗氧化能力强弱为芽茶>叶茶>芦丁。相关性分析表明,芽茶、叶茶多酚、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2?·清除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芽茶相关系数为0.892~0.990,叶茶相关系数为0.879~0.994。以上研究表明,文冠果芽茶的营养功能价值及抗氧化能力优于叶茶,有开发新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菟丝子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自变量,总黄酮得率为因变量,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优化菟丝子中总黄酮回流提取工艺。并通过菟丝子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菟丝子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90.0%、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 g/mL、提取时间100 min。在此条件下,菟丝子总黄酮得率为(34.65±0.02) mg/g,与模型预测值(34.37 mg/g)相对误差为0.81%,说明回流提取菟丝子总黄酮的工艺稳定可靠。菟丝子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IC50分别为0.067、7.209、0.119 mg/mL,抗坏血酸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IC50分别为0.082、1.731、0.054 mg/mL,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菟丝子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抗坏血酸;而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清除能力低于同浓度的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