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从传统辽西发酵食品中筛选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乳酸菌菌株。方法: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筛选乳酸菌优良菌株。采用酸性实验、热处理实验、蛋白酶敏感性实验分析拮抗特性,利用生长曲线分析拮抗物质形成过程,扫描电镜分析细胞结构完整性。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RNA序列进行菌株鉴定。结果:从13株乳酸菌中筛选出1株抗单增李斯特菌活性较强的菌株DL3,抗菌物质存在于无细胞上清液中。经胃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丧失了27.50%,胰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可使抑菌活性完全丧失,经121℃处理15 min后,抑菌活性仍保留96.88%,在p H2.5~6.5时具有抑菌活性,表明菌株DL3产生的抑菌物质可能为细菌素。添加菌株DL3无细胞上清液可使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曲线延迟期和稳定期延长4 h,显著地缩短了其生长期。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经菌株DL3无细胞上清液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菌体变小且边缘模糊不清,其中一端细胞原生质发生泄漏。经鉴定菌株DL3为植物乳杆菌。结论:获得1株对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强拮抗活性的植物乳杆菌DL3,该菌的拮抗活性物质可能为细菌素,可作为食品防腐剂潜在的应用菌株。  相似文献   

2.
乳酸菌广泛分布于传统发酵食品和动物肠道等自然环境中,是拮抗性生物保护剂的重要菌株来源。从淡水鱼肠道中分离出44株对副溶血弧菌具有拮抗活性的乳酸菌菌株。从鲤鱼和鲫鱼肠道获得抑菌活性较强的菌株LY-19和JY-22,二者对副溶血弧菌标准菌株ATCC33847和ATCC17802的抑菌直径分别达到19.87 mm和20.53 mm,抑菌活性主要来自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FS)。24 h乳酸菌培养CFS的抑菌作用最强,在p H 3.0~4.5范围保持抑菌活性。经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处理后,菌株丧失部分抑菌活性。经40℃至121℃处理30 min后,菌株CFS的拮抗活性保持不变。菌株LY-19对α-淀粉酶不敏感,而菌株JY-22对α-淀粉酶敏感。初步判定菌株LY-19和JY-22的抑菌物质分别为II型非糖基化类和糖基化型细菌素。经生理生化和16S r DNA鉴定菌株LY-19为清酒乳杆菌,菌株JY-22为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3.
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条件致病菌,感染后死亡率高达80%。实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从淡水鱼肠道(19 株)和泡菜(7 株)中筛选出1 株来源于鲤鱼肠道的对Enterobacter sakazakii(106 CFU/mL)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乳酸菌菌株LY-4。结果表明,抑菌活性物质存在于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ell free supermatant,CFS)中,抑菌最佳培养时间为28 h。CFS经胃蛋白酶处理可完全丧失抑菌活性,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降至76.44%和54.38%,对α-淀粉酶不敏感;在pH 3.0~4.5范围内保持抗菌活性稳定;经40~80 ℃范围内处理2 h后其拮抗活性基本不变,100 ℃和121 ℃处理2 h后活性降至79.57%和75.71%。初步判定菌株LY-4产生的抑菌物质为非糖基化类细菌素,并筛选出初步纯化抑菌物质的最佳萃取剂为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为6.0 mg/mL。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海鱼肠道中筛选对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乳酸菌。方法:采用牛津杯琼脂扩散法筛选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RNA测序进行菌株生物学鉴定,利用蛋白酶、p H和温度等因素对抑菌活性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FS)对荧光假单胞菌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影响。结果:从鲈鱼肠道中筛选出对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菌株LY1-6,经生理生化和16S rRNA测序鉴定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菌株LY1-6 CFS经胃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完全丧失,经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分别丧失了38.22%、38.00%、22.48%和18.46%。在p H2.5~5.0具有抑菌活性,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初步结果表明LY1-6 CFS中抑菌活性物质可能为细菌素。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经LY1-6 CFS处理使荧光假单胞菌细胞结构被破坏并溶解。结论:来自鲈鱼肠道的清酒乳杆菌LY1-6对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物质为细菌素类,作用机制为破坏细胞的完整性,可作为控制水产品中荧光假单胞菌腐败生物保鲜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传统发酵蔬菜中筛选对温和气单胞菌具有拮抗作用的乳酸菌。方法: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筛选,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研究蛋白酶、p H和温度等因素对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FS)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对温和气单胞菌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影响。结果:从腌渍酸黄瓜中筛选出对温和气单胞菌(10~6CFU/m L)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菌株LZH2-5,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ZH2-5无细胞上清液经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分别丧失29.38%、23.93%、22.30%、19.47%和14.59%;经40、60、80℃处理30 min后其拮抗活性基本不变,在100℃和121℃处理30 min后活性分别下降了16.66%和25.40%,在p H3.0~4.0范围内保持其抑菌活性,粗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12.0 mg/m L。扫描电镜表明经LZH2-5 CFS处理使温和气单胞菌的细胞结构破坏并溶解。结论:从腌渍酸黄瓜中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ZH2-5对温和气单胞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初步分析抑菌活性物质为细菌素类,可作为水产品养殖过程中控制温和气单胞菌的拮抗制剂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的39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筛选具有优良抑菌特性的乳酸菌,分别对菌株的生长曲线、产酸能力、耐胆盐、耐渗透压、耐酸碱、抑菌谱进行检测,并研究代谢产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筛选出三株具有良好抑菌特性的菌株,分别为植物乳杆菌HS011、德氏乳杆菌HS023、嗜热链球菌HS033。三株菌经培养20 h后,发酵液pH分别由5.44、5.44、5.42下降到3.55、3.54、3.57;三株乳酸菌能耐受0.1%以下的胆盐和14%的NaCl溶液;在pH 5.0~8.0时生长情况良好;且具有较为广泛的抑菌谱,对大肠杆菌O157:H7、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等均有较好抑制作用,但对霉菌和酵母无作用;代谢产物经温度(20~121 ℃)、pH(2.0~8.0)处理后仍有较好抑菌活性;经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酶K、过氧化氢酶处理后菌株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未有明显变化。表明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的乳酸菌具有良好益生特性,其代谢产物稳定性好,可作为发酵产品中的生产菌株,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CaCO_3平板培养法从海水鱼肠道中筛选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低温乳酸菌,以水产品腐败菌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uorescens)为供试菌探究其抑菌活性,并研究该低温乳酸菌对冷藏南美白对虾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从黑头鱼肠道中筛选出一株具有强抑菌活性且低温下生长良好的菌株SS-128,其对希瓦氏菌的抑菌直径为(17.80±0.03)mm,其抑菌活性物质为类细菌素;采用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证实菌株SS-128属于Lactobacillus plantarum属。通过感官评定、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优势腐败菌的计数来评价乳酸菌SS-128对冷藏南美白对虾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乳酸菌SS-128可以显著降低冷藏南美白对虾中优势腐败菌数量(P0.05),并且可以延长南美白对虾的货架期。因此,海水鱼肠道低温乳酸菌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拮抗菌剂应用于水产品低温保鲜。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对互隔交链孢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乳酸菌菌株。方法:采用菌饼法筛选乳酸菌优良菌株。采用酸性实验和热处理实验分析拮抗特性,利用气相测定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FS)中有机酸的含量,扫描电镜分析细胞结构完整性。结果:从4株乳酸菌中筛选出1株对互隔交链孢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鼠李糖乳杆菌RH-11,抑菌率为93.41%。在p H3.0~7.0时具有抑菌活性,抑菌物质对热不稳定。经气相色谱分析RH-11 CFS中乳酸、乙酸和苯乳酸含量分别为109.225μg/m L、7.334μg/m L和3.712μg/m L,对互隔交链孢抑制作用的贡献率分别为68.90%、20.03%和11.07%。扫描电镜结果表明RH-11 CFS处理互隔交链孢孢子的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结论:鼠李糖乳杆菌RH-11抑制互隔交链孢的物质主要为乳酸、乙酸和苯乳酸,抑制作用是破坏了孢子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通过牛津杯双层平板法,从分离自四川泡菜的114株植物乳杆菌中筛选对大肠杆菌O157:H7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并对其所产抑菌物质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114株植物乳杆菌的上清液均可抑制大肠杆菌,其中16株菌的上清液经排酸后仍有抑菌作用,并且抑菌作用不受过氧化氢酶影响,经蛋白酶处理后大幅降低甚至消失;在进一步筛选中发现植物乳杆菌IMAU80122所产抑菌物质具有耐酸(pH 3)、耐弱碱(pH 8)的特性,在80℃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金属离子、盐浓度、紫外照射时间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对G-菌株的抑菌活性强于G+菌株,但对供试的乳酸菌没有作用。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IMAU80122所产抑菌物质具有蛋白性质,不仅抑菌活性强,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广谱抑菌效果,在食品加工和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0.
从四川泡菜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细菌素的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等试验,初步鉴定此菌株为乳酸菌。对其所产细菌素做温度、pH、蛋白酶的敏感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对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较敏感,菌株所产细菌素在高温(121℃20min)和酸性条件(pH 3.0~5.0)下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可以较好地抑制革兰氏阳性、阴性菌,筛选得到的菌株所产细菌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细菌素。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从泡菜中筛选一株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拮抗作用的产抗菌肽乳酸菌,并对抗菌肽的性质及抑菌效果进行初步研究。以Bacillus subtilis B39为指示菌,通过溶钙圈法初筛、双层琼脂扩散法复筛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乳酸菌,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利用硫酸铵沉淀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探究抗菌肽的最佳提纯方法,并对该抗菌肽进行紫外全波长扫描定性和一系列抑菌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武汉钢花菜市场泡菜样品中筛选到一株对B. subtilis B39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产抗菌肽乳酸菌,通过16S rDNA序列(GenBank 登陆号:MZ751041.1)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并将其命名为L. plantarum WUH3。通过对比发现,采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萃取法可获得抗菌肽的最佳提纯效果,紫外全波长扫描结果显示,该纯化物质具有显著的肽类特征吸收峰。根据L. plantarum WUH3的生长曲线及抑菌活性曲线可知,该菌在生长稳定期时可达最大抗菌肽产量。二倍稀释法测得抗菌肽对B39的MIC为16 μg/mL。通过时间杀菌曲线可知,该抗菌肽对Bacillus subtilis B39具有杀菌作用。该研究在探索可抑制枯草芽胞杆菌的生物拮抗菌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L. plantarum WUH3在天然防腐剂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腊肉中筛选拮抗菌株,纯化鉴定新型抗菌物质并对其抗菌特性研究,为抗菌脂肽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抑菌圈法筛选拮抗菌株;通过酸沉淀、硅胶柱层析和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抗菌脂肽;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脂肽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得到12?株拮抗细菌,其中菌株XLP27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对1?株酵母菌和4?株霉菌有明显抑菌作用。拮抗菌株XLP27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其抗菌物质主要在稳定期合成,并在发酵60?h时达到最大产量。分离纯化得到单一组分抗菌物质,并鉴定为环状脂肽Iturin?A,其由m/z?1?046.182、1?060.213、1?074.198、1?088.201和1?102.175的5?个同系物组成,对应脂肪酸链长度C14~C18。脂肽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在40~100?℃下保温30?min活性基本保持不变,在较宽的pH值范围(4~10)内稳定性好,且对所有蛋白水解酶不敏感。菌株XLP27所产抗菌物质主要是脂肽Iturin?A,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稳定性良好,有潜力在食品保鲜和农业生物防治领域替代传统抗菌剂使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牛津杯法从大菱鲆肠道分离的乳酸菌中筛选出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LP1-4,经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RNA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通过温度、pH值和蛋白酶等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P1-4无细胞上清液(cell-free supernatant,CFS)中抑菌物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pH 2.5~5.0具有抑菌活性,且对蛋白酶敏感,初步判断为细菌素类抑菌物质。菌株LP1-4在最佳培养时间24 h时抑菌活性达到峰值,应用乙酸乙酯萃取后抑菌圈直径达25.42 mm。采用Labscale TFF System超滤分离和Sephadex G-25凝胶层析获得小于1.0 ku分子质量的细菌素。经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分析,抑菌物质在液相分离条件下目标峰的保留时间为5.0 min。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确定细菌素分子质量为0.854 ku,其氨基酸排列顺序为谷氨酸-天冬酰胺-赖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赖氨酸(ENKPAAPK)。本研究从大菱鲆肠道筛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菌株LP1-4,对研发控制水产品腐败菌和致病菌的乳酸菌生物防腐保鲜制剂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wo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were selected from 100 LAB isolated from various sea products to examine their use in  Dicentrarchus labrax  preservation. The isolates, tentatively named strain nr 3 and 7, were identified as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nd  L. pentosus , respectively. They showed antagonistic activity against psychrotroph, pathogenic, and coliform bacteria. The antagonistic activity of strain 3 was suggested to be by bacteriocins since activity was abolished by protease treatment, while that of strain 7 was due to the effect of pH decrease caused by the produced organic acids. Their use prevented 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contents (TVB-N) and trimethylamine (TMA) to some extent, suggesting that inoculation could extend the period of storage.  相似文献   

15.
哈维氏弧菌是引起对虾和鱼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给海产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利用1.0%Ca CO3MRS琼脂从鲈鱼、刀鱼、牙鲆和大菱鲆等海水鱼肠道中分离到49株乳酸菌,采用牛津杯琼脂扩散法从中筛选出对哈维氏弧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YP4-5,抑菌直径为18.26 mm。通过蛋白酶、p H值和温度等因素对菌株YP4-5的无细胞上清液(cell free supernatant,CFS)抑菌物质进行初步分析,表明抑菌活性物质对蛋白酶敏感,p H2.5~4.5时对哈维氏弧菌具有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初步判断YP4-5 CFS中抑菌活性物质为细菌素类。0.4倍最小抑菌浓度YP4-5 CFS可有效抑制74.74%哈维氏弧菌的生长,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YP4-5 CFS使哈维氏弧菌细胞完整性破坏,细胞膜溶解,胞内物质外泄。经生理生化和16S r RNA鉴定菌株YP4-5为清酒乳杆菌,为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中哈维氏弧菌感染研发微生态制剂提供良好的菌源。  相似文献   

16.
筛选具有广谱抑菌效果的内生菌并研究其发酵液对樱桃圣女果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采用研磨法从健康猕猴桃的根、茎、叶和果实中分离纯化了18株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法选出强活性菌株MR-1,并对其进行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RNA测序分析,进行菌种鉴定。进一步研究该活性菌株对8种常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以及樱桃圣女果主要病害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株MR-1对采后致病菌拮抗效果较强,初步鉴定其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其对8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对链格孢、灰葡萄孢、辣椒炭疽病菌3种圣女果主要病害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经内生菌MR-1发酵滤液处理的樱桃圣女果保鲜效果最好,其次为复合果蔬保鲜剂。储藏第8 d,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腐烂直径分别下降了50.6%、50.6%及44.9%。解淀粉芽孢杆菌MR-1次级代谢产物丰富,其在果蔬保鲜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从酱油渣中分离的16株乳酸菌ZW1~ZW16为出发菌株,拟筛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较强的菌株,并对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生长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菌ZW2、ZW9、ZW14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其中ZW9抑菌效果最好,排除有机酸和H2O2影响后,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酶K、α-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均显著性降低(P<0.05),初步推断抑菌物质是一种具有蛋白质属性的细菌素。抑菌动力学曲线显示,菌株培养至20 h抑菌活性趋于稳定。抑菌稳定性显示,抑菌物质在40~100 ℃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紫外线照射、表面活性剂处理下均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在pH2.0~6.0抑菌活性无明显变化,pH10.0抑菌能力完全丧失。酱油渣中筛选的3株乳酸菌具有抑菌功能且产生的抑菌物质稳定,对开发成新型生物抑菌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双层琼脂扩散法从浓香型窖泥中筛选出1株(LP16)具有高抑菌活性的菌株,研究其代谢产物在窖泥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鉴定出菌株LP16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其发酵上清液在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干扰后仍有明显抑菌效果,而经胰蛋白酶、蛋白酶K、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后残余抑菌率分别为40.43%、43.48%、47.83%和51.30%,抑菌活性部分丧失,说明抑菌成分包含蛋白属性的细菌素;菌株LP16所产细菌素分别经高温、低pH(pH<5)、紫外线照射、表面活性剂处理均能保持抑菌活性,且在pH2~10范围内具有pH耐受性;抑菌谱较广,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部分乳酸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霉菌和酵母菌无抑制作用。因此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该菌产生的细菌素不仅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也能控制乳酸的过多生成。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isolated from 14 Malaysian fermented food or milk products. In total, 22.3% (121 of 542) of the LAB isolated from the local fermented products exhibit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Micrococcus luteus. Twelve LAB that demonstrated bette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M. luteus as compared to a commercial strain 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 (LABPC)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characterisation. Based on 16S rRNA gene sequence, the LAB were identified as pediococci (seven) and lactobacilli (five). All 12 LAB showed bile tolerance, but only eight were acid tolerant at pH ≥ 3.0. The highest level of adhesion to HT‐29 cells was observed among the Lactobacillus sp. LAB 1 and 10. The LAB also showe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organic acids. LAB isolated from Malaysian fermented food and milk products, especially fermented tapioca, contains potential probiotic candid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