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以东北多年移植人参和农村家养三黄鸡为主要原料研制一种人参烤鸡新产品并对其进行品质检测。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腌制时间、腌制温度、单次滚揉时间、滚揉次数)得出较优结果。再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最佳腌制滚揉工艺参数,并对人参烤鸡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腌制时间、腌制温度、单次滚揉时间、滚揉次数对人参烤鸡感官品质影响显著;人参烤鸡最佳工艺参数为腌制时间1.5 h、腌制温度10℃、单次滚揉时间5 min、滚揉次数3次,此条件下制得的人参烤鸡产品最佳。结论本研究为人参和农村家养三黄鸡深加工开辟一条新途径,为高品质人参鸡的开发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浸提次数、冷却温度对速溶乌龙茶主要滋味成分含量、茶汤色差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浸提固形物的得率是第二次浸提的4~5倍,第一次浸提产品的茶汤色泽、感官品质及溶解性均明显优于第二次浸提;10℃冷却产品的溶解性比25℃的明显提高;过分追求高制率将有损速溶乌龙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香茶是一种针对内销市场大众消费的炒干型优质绿茶,以香得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目前香茶生产过程中存在连续化与自动化程度不高、清洁化程度低等问题,影响着香茶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发挥。为此,文章介绍了一条自动化、连续化香茶生产线,并阐述了其开发意义、茶叶加工工艺确定、关键设备、生产线设备流程与操作技术要点,以及生产线的性能特点等。  相似文献   

4.
以目前普遍采用的松阳香茶工艺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杀青温度对其制得的香茶成品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检测,并对不同杀青温度的杀青叶外观品质及干茶碎末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投叶量一定的情况下(130 kg/h),采用80型电磁滚筒杀青机杀青,其滚筒各段温度为290℃,280℃,265℃时,加工的香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研究冻结温度和冻融循环次数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以4℃冷藏为对照组,考察冻结温度在-10、-18、-25和-80℃下蓝莓硬度、可溶性固性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花青素和丙二醛含量等品质指标的短周期变化;再进行1、2、3和4次冻融循环,重复测定上述品质指标和裂果率、解冻损失率等物理指标。结果表明,较于对照组,-80℃冷冻组的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平均升高0.10%,而-10℃冷冻组平均降低0.17%;在贮藏期内,对照组的可滴定酸含量下降0.35%,而-80℃冷冻组仅下降了0.15%;冻融次数与花青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裂果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硬度和抗坏血酸显著负相关,构建品质指标与冻融次数的回归方程,蓝莓反复冻融超过2次后,回归方程的变化趋势明显。蓝莓适宜冻结贮藏,-10℃不适宜作为蓝莓的冻结温度,-80℃速冻蓝莓品质更优,蓝莓在实际冻结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反复冻融次数不宜超过2次。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发芽糙米馒头配方的基础上,研究发芽糙米醒发工艺的变化对馒头感官品质、质构的影响,确定发芽糙米馒头的最佳工艺为第一次醒发温度38℃、第一次醒发时间90 min、第二次醒发温度40℃、第二次醒发时间20 min和篜制20 min。此时制作出来的馒头感官评分最高为83.86。  相似文献   

7.
对芝麻进行不同条件焙炒实验,榨取芝麻油,之后对不同焙炒条件下芝麻油中多环芳烃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焙炒时间的延长、焙炒温度的升高,芝麻油中B[a]P、PAH4、PAH16的含量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对照国标GB 2716—2005及欧盟No835/2011号法规关于B[a]P和PAH4的限量,芝麻籽的合理焙炒时间不宜超过30 min,焙炒温度不宜超过200℃;焙炒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焙炒温度在200~240℃之间时,有利于3环物的积累,而焙炒温度达到260℃时,则有利于4环物及重质多环芳烃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刘飞  王云  张娟  叶阳  颜麟沣  刘俊 《食品科学》2021,42(13):94-102
提香是有效提升茶叶风味品质的重要加工工艺。本实验采用L27(36)正交试验并结合感官审评和风味品质成分分析,研究远红外变温提香技术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红外变温提香条件因素对茶叶感官总分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第三阶段温度>第一阶段温度>第一阶段时间>第二阶段时间>第二阶段温度>第三阶段时间,优选远红外变温提香工艺A1B1C1D3E1F2(即第一阶段70 ℃、时间30 min,第二阶段100 ℃、时间30 min,第三阶段115 ℃、时间10 min)能明显提升毛茶的香气品质和滋味品质(分别提高了4.66 分和5.00 分)。风味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优选组合工艺所得产品的茶黄素相对含量((0.81±0.02)%)较未提香茶样((0.70±0.01)%)显著增加(P<0.05),而茶红素相对含量((6.81±0.07)%)、总茶多酚相对含量((14.79±0.03)%)等显著降低(P<0.05)。在5 个工夫红茶中共鉴定出40 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的种类(10 种)和相对含量最高(占香气成分的47.60%~51.07%)。与未提香茶样相比,采用优选组合工艺所得产品的醇类、醛类及其他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有所降低,而烯烃类、酮类、酯类相对含量有所增加;芳樟醇及其氧化物(24.60%)、香叶醇(13.16%)、水杨酸甲酯(9.13%)、苯乙醛(7.11%)、苯乙醇(5.98%)等为其主要香气成分。远红外变温提香工艺能有效提高红茶的风味品质,可为工夫红茶加工技术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真空滚揉技术在卤牛肉加工中的应用,论文分析了牛肉真空滚揉时真空度、转速、滚揉时间、载荷量、原料初始温度和静腌时间对白卤牛肉主要成分、感官品质、色度、质构特性及出成率的影响。将初始温度为0~5℃的牛肉、3.3%食盐和0.1%花椒放入滚揉器中,载荷量60%,真空度6 kPa,4 r/min滚揉15 min,静置10 min;加入1.3%洋葱汁、1.2%香芹汁、2.5%胡萝卜汁和1.8%二锅头,重复滚揉1次;出料后0~5℃静腌12h。采用上述操作条件腌制的牛肉加工的白卤牛肉的品质和出成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并优化小茴香茶的炒制工艺,并对小茴香茶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明确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小茴香茶的最优炒制工艺条件为第一阶段焙炒温度为130℃,焙炒时间8min,第二阶段焙炒温度为160℃,焙炒时间6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小茴香茶的香气、滋味、汤色达到最优。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小茴香茶中的香气物质,共检测出包括烯烃类、醛类、酮类、醇类、杂环、醚类、酚类、酯类以及其他类等共66种香气成分,其中酮类和烯烃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分别占香气物质的41.45%和33.30%。研究为小茴香茶的工业化制备与品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麻山药黏液质在加工中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黏液质是麻山药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黏度是衡量麻山药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实验对麻山药在加工过程中不同的过胶体磨次数、不同温度、不同加热时间、不同液固比、不同酸碱度对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麻山药加工处理过程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黏度的变化一致,多糖-蛋白质复合体是影响麻山药黏度的主要因素。最适宜的加工条件为:过胶体磨3次,加热的温度不宜超过60℃,加热温度在70℃以上尽量缩短加热时间,液固比不宜大于1∶1,pH值为6~8。  相似文献   

12.
电加热转筒焙炒对不同工艺生产芝麻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芝麻为原料,研究电加热转筒焙炒条件对水代、螺旋压榨和液压3种工艺芝麻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条件对不同工艺芝麻油品质影响趋势一致且影响显著,由于加工工艺的相似性螺旋压榨和液压芝麻油的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焙炒温度较低(170~180℃)时芝麻油的色泽变化不显著,而高于180℃时红值逐渐增加;水代芝麻油的酸值明显高于螺旋压榨和液压芝麻油的;过氧化值随焙炒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诱导时间随焙炒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综合焙炒对不同工艺芝麻油品质的影响,比较好的焙炒条件是投料焙炒温度200℃,焙炒25~30min。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紫苏籽油的品质,对紫苏籽在不同条件下焙炒(温度140~180℃,时间10~30 min)预处理后提取紫苏籽油,测定不同焙炒条件下紫苏籽油理化性质(色泽、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含量、共轭三烯含量)和化学组成(脂肪酸、生育酚、甘油三酯),研究焙炒对紫苏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温度在140~180℃,随焙炒时间的延长,紫苏籽油的色泽逐渐加深;酸值整体低于未焙炒的,过氧化值在140、160℃变化不明显,在180℃先升高再降低;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的含量在140、160℃变化不明显,在180℃增加明显;生育酚含量在180℃下损失明显,而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组成和含量无明显变化。综合各指标,焙炒温度140~160℃和焙炒时间10~20 min条件下焙炒紫苏籽得到的紫苏籽油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温度炒籽后压榨所制取菜籽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对菜籽油中多环芳烃(PAHs)、3-氯丙醇酯(3-MCPD酯)、缩水甘油酯(GEs)、维生素E、甾醇等进行检测,分析炒籽条件对菜籽油风味、安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菜籽油中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以醛类成分最多(相对百分含量为42.28%)。炒籽后压榨所制取菜籽油中共鉴定出11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硫苷降解产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最高,以3-甲基-2-丁烯腈为主;杂环类化合物中吡嗪类的种类最多,以2,5-二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甲基吡嗪为主。160℃炒籽温度时硫苷降解产物和吡嗪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最高,醛类含量最低,风味也较好。随炒籽温度升高菜籽油中PAHs及3-MCPD酯、GEs含量均呈升高趋势。180℃炒籽温度,菜籽油中3-MCPD酯和GEs分别为0.15、0.82 mg/kg,相比于140℃炒籽分别增加了4倍和12.67倍。炒籽压榨所制取菜籽油中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均比冷榨菜籽油高,160℃炒籽制取菜籽油中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最高。菜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随炒籽温度升高而提高。综合菜籽油风味、安全品质、营养品质和质量指标,浓香菜籽油生产中以炒籽温度不超过160℃、炒籽时间不超过20 min为佳。  相似文献   

15.
为制备风味品质较优的小榨花生油,在不同炒籽条件下处理花生仁,压榨制备小榨花生油。对小榨花生油进行感官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分析炒籽条件与小榨花生油风味类型的相关性,并对小榨花生油风味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炒籽温度低于160℃时小榨花生油呈生香味、甜香味,风味弱,在炒籽温度160~165℃时呈甜香味、熟坚果味,在炒籽温度170℃时开始表现出煳味,并且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煳味增大;当入炒水分由4.09%升高到7.12%时,小榨花生油的风味类型没有明显改变,风味强度略有增加;在炒籽温度145~160℃条件下,醛类和吡嗪类化合物为主要呈味物质,在炒籽温度165℃以上时,吡嗪类化合物是最主要的呈味物质,并且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吡嗪类化合物占比呈现逐渐增加趋势,醛类化合物占比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在入炒水分4.09%和7.12%、炒籽温度145~175℃条件下,风味物质总量分别为15.7~43.2 mg/kg和11.5~39.8 mg/kg。综上,选择165℃的炒籽温度,可得到具有较好风味品质的小榨花生油。  相似文献   

16.
宋国辉 《中国油脂》2020,45(6):6-12
针对芝麻炒制工艺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大,无可量化的指标作为质控标准的问题,深入研究了芝麻炒制过程以及所制芝麻油的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确定白度值作为芝麻炒制质控指标,控制范围为6. 0~8. 3,所制芝麻油较佳。通过研究芝麻炒制过程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实际生产控制能力,形成了三段式稳定化芝麻炒制技术。以出油率和风味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三段式稳定化芝麻炒制工艺控制组合,即第一阶段炒籽温度210℃、时间8 min,第二阶段炒籽温度230℃、时间9 min,第三阶段炒籽温度220℃、时间6 min。经验证实验,所制芝麻油风味评分为88. 75,炒制芝麻白度值为7. 1,出油率为46. 13%,所制芝麻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0. 116%,红值为10. 3。该研究为芝麻油生产过程中芝麻炒制工艺的指标化、稳定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影响芝麻酱贮藏稳定性的关键工艺和核心指标,比较了炒制工艺(焙炒温度、时间)、不同原料处理方式(脱皮与未脱皮)、磨酱次数等关键工艺条件,测定其离心析油率、沉降析油率等贮藏稳定性指标以及粒径、比表面积等物化特性,通对不同工艺条件下各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归纳以及相关性分析,阐明加工工艺与贮藏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芝麻的焙炒时间对酱体沉降析油率影响显著,焙炒时间延长析油率呈现先下降趋势,后趋于平稳,焙炒温度对芝麻酱沉降析油率影响不显著,但是温度不宜超过230 ℃,否则产品有焦糊味,研究发现芝麻酱离心析油率与30、60、90 d的沉降析油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6、0.955、0.967,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离心析油率与芝麻酱的中位径D50、平均粒径Dav值也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2和0.913,但是与比表面积S/V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30。另外,对比了脱皮芝麻和未脱皮芝麻加工成芝麻酱的离心析油率和黏度,发现芝麻皮的存在可以提高酱体黏度而有利于稳定贮藏,降低离心析油率,综合来看,在焙炒温度220 ℃,焙炒时间20 min,磨酱次数3次,离心析油率为3.34%,该条件下加工的芝麻酱的离心析油率最低,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醒发时间、轧面次数、烤制时间和烤制温度对蒸烤馒头的品质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烤制温度和时间对蒸烤馒头品质影响最大,最佳工艺为烤制温度170℃/(12 min),醒发60 min,轧面20次。  相似文献   

19.
《粮食与油脂》2016,(3):61-64
以白芝麻为原料,详细研究了芝麻炒籽时间和炒籽温度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炒籽温度和炒籽时间的增加,色泽加深,芝麻出油率增大,酸值也升高,抗氧化能力增加,而过氧化值先升高后降低,芝麻油中的芝麻素、芝麻林素含量降低,生育酚的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降低,苯并[a]芘含量增加。由此得出,芝麻的炒仔条件对芝麻油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减少芝麻油中有益成分的损失,得到品质较好的芝麻油,芝麻炒籽温度和炒籽时间应控制在不超过175℃、30 min。  相似文献   

20.
臧晋  赵蓉  李杰  孟大印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0):284-286
以红曲米为原料采用两步提取法提取红曲色素,第一步提取去除桔霉素,第二步提取红曲色素。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步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溶剂乙酸乙酯、提取溶剂pH2.5、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60min、料液比1:15(g:mL)、提取次数3次。第二步提取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85%、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50min、料液比1:20(g:mL)、提取次数2次。采用上述最佳条件两步提取可得到低桔霉素高色价的红曲色素产品,红曲色素得率8.31%、色价18625U/kg、桔霉素含量1.37mg/kg,桔霉素含量低于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最低限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