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产品中砷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海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所以海产品的安全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海产品特别是食用海藻含砷量较高,但是海产品中的砷大部分以低毒性的有机砷形态存在,而且不同种类的海产品所含有的砷形态各不相同。所以,对海产品中的不同形态砷化合物进行精准分析检测,对于科学、客观评估海产品中砷污染的健康风险以及保证海产品的安全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海产品的砷形态分析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第一在不改变砷形态的前提下把海产品中所有形态砷化合物完全提取出来;第二把各形态有机砷和无机砷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基线分离、并对各形态砷化合物进行高灵敏检测。近十多年来,有关海产品中砷的形态分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方法学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主要针对近十多年来有关不同海产品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和分析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食品检测机构或食品安全研究或评估人员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售海产品中砷质量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州市售海产品进行砷质量安全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等离子体质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分别对广州10种市售海产品中总砷和5种砷形态化合物:亚砷酸(arsenictrioxide,As(III))、砷酸(arsenicacid,As(V))、一甲基砷(monomethylarsenic,MMA)、二甲基砷(dimethylarsenic,DMA)和砷甜菜碱(arsenobetaine, AsB)的含量进行测量,根据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海产品中砷含量的要求对海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利用危险熵数(hazardquotient,HQ)和致癌风险概率(carcinogenicrisk,CR)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海产品中总砷含量为1.45~42.54mg/kg,所有海产品中均能检测到5种砷化合物,其中无毒的AsB比例最高(93.45~99.96%)。在所有海产品中,贝类总砷含量最高,无毒的AsB所占比例较高;鱼类总砷含量低于贝类, AsB含量和比例较高,无机砷含量和比例较低。海产品中无机砷的含量均低于限量值,在国标要求的允许摄入范围内。海产品中无机砷的HQ均1, CR1×10~(-4)。结论广州市售海产品中砷含量处于安全水平,日常消费对人类不会造成致癌风险以及健康威胁。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在海产品无机砷检测及含量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国家海检局加大了检测监管和控制含量的力度,这是因为海产品中的无机砷过多,就会损害人的皮肤和诱发慢性肝脏病变,最终引起急性中毒或是致癌,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目前我国海产品无机砷检测方法主要是原子荧光法,但这些技术还只是处于初步发展与研究的阶段,依然存在严重的不足,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无机砷检测及含量控制技术对海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以便能够提高海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无机砷检测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砷化合物形态能够被分析测定。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态密切相关,仅测定食品中总砷的含量已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急需根据不同食品中的砷化合物形态种类建立适宜的分析检测方法,测定不同砷化合物的含量以准确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本文综述了海产品、大米、饲料、畜禽肉产品、食用菌等食品中存在的主要砷化合物形态及相关检测方法,并对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和分离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浙江沿海海产品无机砷污染调查及食用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光明  严国  常家琪  孟春英  顾捷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2):218-223,229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浙江沿海地区采集的38个品种共679个海产品样本中的总砷及砷形态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在掌握浙江省主要海产品砷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水产品消费数据对因海产品或总膳食消费带来的无机砷摄入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海产品中总砷平均含量为0.36~35.91 mg/kg,但主要以低毒或无毒的砷甜菜碱或砷糖等有机砷形态存在,有机砷占总砷含量的90%以上;66.4%的样品有无机砷检出,检出值范围为0.012~0.380 mg/kg,中位值为0.024 mg/kg,第95百分位数值为0.14 mg/kg,均低于GB 2762-2017中对水产品的无机砷限量值要求;风险分析结果显示浙江沿海居民食用一般海产品引起的无机砷安全风险较低,每周因水产品或总膳食消费引起的无机砷摄入值均低于JECFA推荐的人体无机砷每周可摄入值,但长期过多食用无机砷相对含量较高的海产品(如海藻、贝类)时,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6.
海产品是人们的重要食物之一,其质量安全一直被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海洋污染越发严重,也影响了海产品的质量。本文对海产品无机砷的含量检测控制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相关海产品污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嘉兴市经营环节海产品中砷的形态分布情况,评估食用海产品暴露的砷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对嘉兴市经营环节中采集的5种共105份海产品样品总砷及砷形态污染情况进行检测,结合嘉兴市居民水产品消费数据,对食用海产品带来的无机砷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分析。结果 105份样品中,5种海产品中总砷平均含量范围为0.85~41.85 mg/kg,主要以无毒的砷甜菜碱或砷糖为主,有机砷含量占总砷的90%以上。无机砷的检出率为45.7%,检出浓度范围为0.015~1.169 mg/kg,中位值为0.011 mg/kg,含量较高的海产品主要为海藻类、甲壳类,其中1份样品高于GB 2762—2022的水产品限量值,超标率为0.95%。暴露边界比值(MOE)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嘉兴市居民食用海产品的健康风险较低(MOE值均远大于1),城市居民风险程度略高于农村居民,女性风险程度略高于男性。结论 嘉兴市居民食用一般海产品暴露的无机砷引起的健康风险较低,但要避免长期大量摄入无机砷较高的海产品(海藻类、甲壳类)。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了鱿鱼、银鱼、沙丁鱼、虾、牡蛎、蛤蜊、紫菜、羊栖菜、海带、浒苔10种干海产品中的砷总量,建立了毛细管电泳(CE)与ICP-MS联用测定亚砷酸盐As(III)、砷酸盐As(V)、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砷甜菜碱(AsB)和砷胆碱(AsC)六种砷形态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结果发现除了浒苔其余干海产品中砷总量均超出了无机砷允许限值(GB 2762-2005),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干海产品中主要是有机砷,萃取液中无机砷含量仅占砷总量的0~15.2%。该方法简单方便、快速,样品消耗量少,而且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适用于其他生物样品中砷形态化合物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有机锡化合物的污染及其毒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有机锡化合物污染及其毒性的研究成果,从有机锡化合物对海洋的污染状况、污染来源、有机锡化物对海洋生物以及人体健康的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实验证明有机锡化合物尤其是三苯基锡和三丁基锡,能够引起雌性软体动物变性、哺乳细胞生殖毒性、以及人体免疫毒性等。有机锡化合物作为一种防污涂料技广泛应用于船体和海洋建筑等,因此导致了海产品中残留了大量的有机锡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人类食用了合有机锡化合物的海产品后,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其危害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毛细管电泳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测定动物性干制海产品中6种形态的砷化合物。6种化合物在18 min内得到完全分离,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方法检出限在4.0~5.2μg/kg,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加标回收率为92.0%~98.0%。该方法的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动物性干制海产品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海产品中的砷及其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产品中的砷通过食物链富集的方式进入人体。海产品中检测出的砷形态有三价的亚砷酸盐(As(III))、五价的砷酸盐(As(V))、砷胆碱(As C)、砷甜菜碱(As B)、砷糖、砷脂等。各种形态的砷通过不同代谢途径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毒性。砷的形态主要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联用(HPLC-ICP-MS)来测定的。有机砷中砷胆碱(As C)的代谢产物为砷甜菜碱(As B)和砷脂;砷甜菜碱(As B)经尿液直接排出;不同的砷脂代谢产物不一样;砷糖的代谢产物至少12种,最主要的是五价的二甲基砷酸盐(DMA(V))。无机砷(包括砷酸盐和亚砷酸盐)最后代谢产物为五价的二甲基砷酸盐(DMA(V))和三价的二甲基亚砷酸盐(DMA(III))。海产品经过不同烹调处理后,其总砷浓度或多或少都有增加,砷形态也有变化,部分加工会导致毒性增加。对于消费者来说,注意饮食习惯包括海产品摄入量,摄入间隔,日常营养元素摄入与烹调方式的选择等是预防过量摄入有毒砷形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海产品的总砷含量,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HPLC-ICP-MS)检测海产品5种砷形态含量。在被检测的180份海产品中,168份海产品的总砷含量高于0.5mg/kg,所占比例为93.3%,均值为9.43mg/kg。该168份海产品的砷形态(As B、AsⅢ、AsⅤ、MMA、DMA)检测结果为无机砷(AsⅢ与AsⅤ)含量均低于定量限0.06mg/kg;检出含量高于0.5mg/kg的砷甜菜碱(As B)124份(73.8%),均值为7.05mg/kg;二甲基砷(DMA)49份(29.2%),均值为0.25mg/kg;一甲基砷(MMA)未检出。结果显示,无毒的As B含量明显高于低毒的DMA(P0.05),含量高于0.5mg/kg的As B检出比例也明显高于DMA(P0.05),表明本地区海产品安全风险较低,食用安全性有保障。  相似文献   

13.
砷、铅、镉、汞在食品中为有害元素,食用被这些有害元素污染的海产品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国家卫生标准和其他涉及到海产品的行业标准中砷、铅、镉和汞都是规定必须监控的元素。国家卫生标准规定海产品中铅≤0.2mg/Kg,砷≤0.1mg/Kg,镉≤0.1mg/Kg,汞≤0.5mg/Kg。采用微波消解前处理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同时测定海产品中的砷、铅、镉、汞,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为0.003-0.046 ng/mL,精密度在0.98%到4.26%之间,回收率在89%到116%之间,对实际样品的测定中,按照国家的限量标准,砷有3个样品超标,镉有2个样品超标,铅、汞的含量没有超标。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对虾粉中总砷的检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湿法消解、干法灰化、微波消解和压力罐消解对总砷结果的影响,对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和ICPOES法检测的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ICP-OES可以准确测定虾粉中的总砷,而原子荧光法对湿法消解和干法灰化的消解液可准确测定,微波消解和压力罐消解的结果偏低。砷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分为有机砷和无机砷两种化学形式。许多海产品中有较高含量的总砷,它们绝大多数以有机砷的形态存在,主要是砷甜菜碱。在前处理过程中,有机砷较  相似文献   

15.
对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海产品中总砷的前处理进行研究,探讨了微波消解、干法灰化、湿法消解、微波-湿法消解四种前处理方法对原子荧光法测定海产品中总砷结果的影响。实验证明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样品结果有很大影响:微波消解不适于海产品总砷的前处理,干法灰化不适用紫菜类植物性海产品的前处理,硝酸-高氯酸-硫酸体系的湿法消解、微波-湿法消解(加高氯酸、硫酸)可以作为一般海产品的前处理,且两种前处理的回收率均大于9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甲醇溶液和三氟乙酸(TFA)溶液对海产品中砷化合物的提取能力,提出海产品中无机砷测定方法,为修订GB/T 5009.11食品中无机砷的测定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比例的甲醇溶液和2mol/L TFA溶液为提取剂,超声提取或热浸提后,以正己烷萃取除去脂质成分,萃取液以N2浓缩或减压旋转蒸发至近干,以超纯水溶解残渣,过滤后进样。以20mmol/L磷酸二氢铵(pH6.0)为流动相,以Hamilton PRPX-100离子色谱柱分离,采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C-AFS)测定。结果不同比例的甲醇溶液和2mol/L TFA溶液对海产品中砷化物的提取能力存在差异。2mol/L TFA溶液热浸提对无机砷的提取效果优于50%和90%甲醇溶液,且在提取过程中保持样品中主要砷化物形态稳定。采用2mol/L TFA热浸提海藻样品,其无机砷测定结果的FAPAS国际比对考核Z评分为0.3。结论以2mol/L TFA溶液为提取剂,热浸提2h后,采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海产品中无机砷含量,方法特异性强,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
砷及其化合物都有毒,但各种砷化物对人体的毒性不尽相同。据报道亚砷(三价)化合物的毒性比砷(五价)化物高60倍。这主要是由于亚砷能与蛋白质内半胱氨酸中的—HS结合而使酶失活所致。砷盐虽不能和—HS结合,然而它在生物体内可被还原成三价的亚砷。三甲基亚砷的毒性比亚砷还高,但如象虾肉中所含的砷能被白鼠很快排  相似文献   

18.
砷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砷及其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农药、涂料、医药等领域,世界范围内由砷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在诸多砷及其化合物中以无机砷的毒性最大,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I类致癌物.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快速准确的测定食品中无机砷的含量是控制其危害人体健康的首要举措,也是开展相关研究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液相色谱...  相似文献   

19.
海产品中砷的形态分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正确认识海产品中无机砷的来源,科学评价产品质量.介绍了海洋生物中砷的存在形式、化学形态、背景值、无机砷的测定及存在的问题.为修订海产品中无机砷的测定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大连市不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分级和评价。方法 2017年1~10月,在大连市10个县市区分层随机采集4类944份常见海产品。依据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海产品中VP定量检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VP毒力基因检测;采用食物频率法获得各类海产品的消费量数据;利用专家咨询法获得海产品交叉污染和烹调习惯参数;采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sQMRA)方法,对4类海产品中致病性VP的健康风险进行分级。结果甲壳类导致人体感染致病性VP发病风险和年发病例数最高,分别为3.5×10~(-6)和2 799.3例。鱼类导致人体感染致病性VP发病风险和年发病例数居第二位,分别为1.1×10~(-6)和1 304.4例。海产品导致人群VP发病的主要途径为交叉污染。结论应关注大连市甲壳类中VP对人群的致病风险,重点控制海产品在加工处理过程中VP的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