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波加热脱除大蒜臭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箱式微波炉,研究了微波加热对大蒜臭味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微波对大蒜臭味有很好的脱除作用,经微波法脱臭的大蒜不仅营养素得到了很高的保留,而且对大蒜质地的破坏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蒜头为原料,用蜂蜜对大蒜进行脱臭的机理、方法、工艺参数进行探讨,开发相应的营养食品。先将蒜头置于95℃水中烫漂2min,再将大蒜质量15倍的蜂蜜加入后脱臭11min,并进行打浆、罐装等加工,从而制得既有浓郁蒜蜜香味、保存大蒜有效的营养成分(大蒜素和SOD酶),又无蒜臭、方便食用的高级保健丽琳食品。  相似文献   

3.
脱臭大蒜汁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多种方法复合对大蒜进行处理使其除臭 ,最佳工艺条件为 :大蒜在pH值为 3的水中 95℃条件下煮制 5min ,蒜与水的用量比为 1∶2 ;切片后的大蒜浸泡于 2倍大蒜量的 2 7%乙醇 0 .1%的NaCl溶液中 3h左右 ;蒜片经榨汁、过滤后在 5 0℃条件下 ,于 5 0mL蒜汁中添加 0 .2gβ -环糊精。经过此处理 ,能有效地减少蒜味 ,该法简单 ,耗时短 ,且能有效地减少功效成分蒜素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大蒜臭味的脱除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大蒜臭味的脱除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蒜臭味物质含量的方法 ,并研究了海带提取物、茶多酚、β 环糊精对大蒜臭味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 ,大蒜臭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图中在 3~ 6min处有峰出现 ;海带提取物、茶多酚、β 环糊精对大蒜臭味均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5.
鲜大蒜的脱臭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清奇 《中国调味品》1990,(11):21-22,24
大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且具有特殊的食疗保健价值。然而人们食用大蒜之后,却在口中残留一种不愉快的臭味。研究表明,大蒜中的臭味成分主要是由于大蒜中的蒜氨酸与蒜酶作用形成蒜素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淀粉及变性淀粉的开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简要介绍了马铃薯淀粉的优良品质,马铃薯变性淀粉的开发,应用及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7.
大蒜在我国有广泛的种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大蒜制品深加工意义重大。本文主要研究了对各种脱臭处理方式、加热时间对脱臭效果的影响;pH值、保存温度、抗氧护色剂对保质期的影响以及美味蒜片的制作。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分离方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运用稀碱溶液对淀粉进行快速分散,采用稀盐溶液沉淀支链淀粉进行初分,再以正丁醇螯合直链淀粉,经四次重结晶,成功地分离了马铃薯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产品纯度用其碘络合物的紫外可见扫描图谱与凝胶过滤色谱进行了证实。  相似文献   

9.
10.
开发马铃薯淀粉及变性淀粉市场前景广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年产量达6,000万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研究出马铃薯淀粉和变性淀粉的生产设备,同时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大批量生产马铃薯变性淀粉,用于食品生产和纺织等工业领域中。一些专业经营马铃薯淀粉和变性淀粉的跨国公司,也已进入我国市场,为马铃薯的利用掀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的加工工艺,以混合薯类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1:1,m/m)为原料,以无明矾鲜湿粉条和0.30%明矾鲜湿粉条作为对照,探索了海藻酸钠添加量、成型时间、冷藏及冷冻时间等对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质构特性、水分含量及整体可接受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不同老化方式对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断条时间、表观及微观结构(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小角X射线散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海藻酸钠后,薯类鲜湿粉条的拉伸强度(2.86 g/mm2)、拉伸形变(63.88%)、剪切应力(39.89 g/mm2)、剪切形变(37.76%)、水分含量(60.40%)和整体可接受性与0.30%明矾粉条最为接近,说明1%海藻酸钠可作为明矾替代物来加工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此外,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的加工工艺条件为成型时间1 min、4 ℃冷藏24 h,该条件下薯类鲜湿粉条的弹性和咀嚼性较好、断条时间显著延长、表观结构更为均匀。本研究结果可为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新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制备抗性淀粉,用正交实验确定压热处理制备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甘薯抗性淀粉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淀粉糊的浓度35%、pH值4.5、糊化温度115℃、糊化时间70min、老化时间72h。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羧甲基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研究了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用乙醇溶剂法制备羧甲基淀粉(CMS)。探讨了碱化温度、醚化温度、碱化时间、醚化时间、氢氧化钠用量、氯乙酸用量及反应体系中的水分含量对马铃薯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备马铃薯羧甲基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多孔淀粉是一种新型酶变性淀粉,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法制备红薯多孔淀粉,对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当α-淀粉酶∶糖化酶为1∶7(体积比),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28 h,pH5.6,加酶浓度0.5%,淀粉浆浓度65%时,可得到吸油率较高的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快速黏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甘薯淀粉中加入不同比例玉米淀粉后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甘薯淀粉中玉米淀粉的加入量与平均粒径、峰黏度和5.6°峰面积存在极显著相关。根据所得的回归方程可以快速测定甘薯淀粉中玉米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6.
郭丽  邬应龙 《食品科学》2013,34(8):76-81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STMP)和三聚磷酸钠(STPP)以质量比99:1的比例混合作为交联剂,制备交联马铃薯淀粉。以结合磷含量为指标,交联剂用量、反应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为因素,运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交联剂用量为淀粉干质量的16%、反应时间4.5h、反应pH11.5、反应温度55℃;在最优工艺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交联剂用量制备一系列不同结合磷含量的交联淀粉并研究它们的体外消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交联马铃薯淀粉结合磷含量的增加,其所含的抗性淀粉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7.
提高甘薯淀粉中抗消化淀粉含量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消化淀粉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作用的淀粉,老化淀粉是制备抗消化淀粉最主要的方法.本文研究了酶水解预处理和冷冻解冻循环处理对甘薯老化淀粉中抗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得到了提高甘薯淀粉中抗消化淀粉含量的适宜的工艺路线和参数,即:先用300U/g淀粉的普鲁兰酶水解2h,再用10U/g淀粉的α-淀粉酶水解0.5h,浓度为12%的酶处理淀粉胶在4℃条件下老化20h后,再经冷冻(-20℃,2h)-解冻(50℃,30min)-老化(4℃,6h)循环处理3次,淀粉中RS含量可达31.21%.实验结果表明,甘薯淀粉通过普鲁兰酶和α-淀粉酶复合水解处理和冷冻解冻循环处理能明显提高老化淀粉中抗消化淀粉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淀粉加工分离汁水中大约含有1.5%蛋白质,本研究分析了超滤法在马铃薯蛋白回收当中的应用,并且通过对实验条件的优化,准确地测定了蛋白酶抑制因子对胰蛋白酶的抑制能力。在实验条件下,研究结果表明:浓缩比为5的情况下,分子截留量分别为10000 MWCO和30000 MWCO的超滤膜包的浓缩液蛋白浓度分别增加到原来的4.35和3.90倍,蛋白质回收率分别为67.61%和62.98%。SDS-PAGE结果表明两个超滤膜包回收的蛋白组成没有什么差异,均包含patatin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组分,但30000MWCO的超滤膜包孔径较大,水和小分子量物质更容易穿透,浓缩效率高,更加适合于回收马铃薯总蛋白。分子截留量分别为10000MWCO和30000 MWCO的超滤膜包回收的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力分别为124.38和95.25 TIUs/mg蛋白。超滤法适用于从马铃薯淀粉加工分离汁水中回收天然活性蛋白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小麦淀粉分别与马铃薯淀粉、豌豆淀粉以不同比例混合后淀粉混合物的糊化特性、流变学特性和凝胶特性等。结果表明:小麦淀粉的峰值黏度(2 430.50 Pa•s)等糊化特性参数低于马铃薯淀粉(9 001.02 Pa•s)和豌豆淀粉(2 644.50 Pa•s),而糊化温度(90.70 ℃)高于马铃薯淀粉(67.05 ℃)和豌豆淀粉(73.95 ℃)。两种混合淀粉体系的糊化特性值在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和豌豆淀粉的值之间发生变化。凝胶的质构和水分子状态等参数有相似的特性变化规律。小麦淀粉的模量(G′为4 770.85 Pa、G″为453.80 Pa)高于马铃薯淀粉(G′为1 392.46 Pa、G″为175.65 Pa)和豌豆淀粉(G′为3 256.89 Pa、G″为275.36 Pa),两种混合淀粉体系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在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和豌豆淀粉的值之间发生变化。马铃薯淀粉(7.84 J/g)和豌豆淀粉(8.18 J/g)的热焓值小于小麦淀粉(13.06 J/g),小麦与马铃薯混合淀粉、小麦与豌豆混合淀粉热焓值降低。综上所述,小麦淀粉分别与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混合使得混合淀粉的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可为淀粉的天然改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马铃薯的生产情况及其淀粉的市场前景,并详细地分析了国内现有马铃薯淀粉生产线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的工艺技术装备及其异同,让人们对马铃薯淀粉的生产技术装备形成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