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间的复合程度,采用起泡特性及起泡稳定性测定、乳化特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巯基含量测定等方法,重点解析非共价结合/共价交联方式下蛋白质-花青素复合体系结构变化与功能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7.4、2?h和pH?9.0、24?h处理条件下,随着花青素质量浓度的增大,复合物中蛋白特征峰荧光强度降低,蛋白质多肽链解折叠,共价结合能力强于非共价结合能力。复合液中蛋白的起泡特性及起泡稳定性、乳化特性及乳化稳定性均有提高,巯基含量下降,其中在pH?9.0、24?h条件下,6号样品表现尤为明显。样品5、6乳液体系中乳滴大小均一、分散均匀、乳液稳定。  相似文献   

2.
探究大豆分离蛋白和染料木素的共价交联对蛋白表征和结构的影响。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与不同质量浓度染料木素(0、1.2、1.5、2.0 mg/mL)的共价复合物,通过探究粒径、Zeta电位、浊度、表面疏水性分析蛋白体系的表征变化,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蛋白体系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与染料木素共价复合后,蛋白的中位径由135.6 μm最低减小至98.0 μm,Zeta电位绝对值由15.0 mV最高增大至21.4 mV,表面疏水性由216.0最低减小至115.5,总巯基含量由31.5 μmol/g最低减小至20.4 μmol/g。与对照组相比,共价复合物的浊度增加,并且实验组中SPI-Ge-1.2组低于SPI-Ge-1.5组和SPI-Ge-2.0组。光谱分析表明染料木素对大豆分离蛋白有猝灭效果,二者共价交联后蛋白质的色氨酸与酪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疏水性减少,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增多、β-折叠含量减少、β-转角含量增多、无规卷曲含量减少,并且加入1.2 mg/mL的染料木素对大豆分离蛋白的表征特征和结构影响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分离蛋白中加入染料木素后,二者的共价交联能够影响蛋白的表征与结构。  相似文献   

3.
黑豆蛋白与绿原酸以共价和非共价作用交联生成黑豆蛋白-绿原酸共价和非共价复合物.相对于非共价复合物,黑豆蛋白-绿原酸共价复合物具有较高的多酚结合率.利用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解析绿原酸交联对黑豆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绿原酸后,黑豆蛋白二级、三级结构改变,α-螺旋相对含量明显减低,无规卷曲相对含量明显升高,蛋白质结构...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在碱性条件(pH?9.0)下的共价复合,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对复合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建立以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探究大豆分离蛋白对花青素抗炎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青素质量浓度升高会导致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度降低,主要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逐渐降低,β-折叠与无规则卷曲含量逐渐增加。当花青素质量浓度为1.000?mg/mL可通过SDS-PAGE观察到超大分子质量亚基的生成。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物剂量为200?μg/mL时,当复合物体系花青素的添加质量浓度大于0.167?mg/mL,可以明显降低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NO的浓度。  相似文献   

5.
吴怡亮  仲磊  马宁  裴斐  马高兴  胡秋辉 《食品科学》2019,40(17):202-207
目的:研究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共价结合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RAW264.7细胞分为空白组、脂多糖组和样品组(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混合物及共价结合物),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细胞的巨噬细胞活力、中性红吞噬活性、一氧化氮释放量、细胞因子分泌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当质量浓度在0~50?μg/mL范围时,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混合物和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共价结合物组4?种样品对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共价结合物的质量浓度达到100?μg/mL时,能够显著提高细胞的中性红吞噬活性、一氧化氮释放量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IL-6的含量及这3 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P<0.05),表明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共价结合物能显著提升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的免疫调节能力,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结论:本研究可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糖基化改性,为谷物蛋白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预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儿茶素非共价/共价复合物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SPI进行超声处理后,在不同pH值(3.0、7.0、9.0、12.0)下与儿茶素通过非共价/共价结合方式制备复合物,并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  相似文献   

7.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过程中由于醇的变性作用导致其持水性较差,相较于酸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545.00%,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只有425.40%。本实验以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为目的,采用三聚磷酸钠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磷酸化共价交联,并研究磷酸化共价交联改性过程中,大豆浓缩蛋白添加量、三聚磷酸钠添加量、温度、反应时间、pH对持水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磷酸化共价交联能够改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最适改性条件为:大豆浓缩蛋白与三聚磷酸钠添加量比值为9.33%∶9.55%、反应温度66℃、反应时间283min、pH为8.8,磷酸化共价交联后浓缩蛋白持水性提高了94.18%,经过本实验改性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有利于应用在肉制品中。  相似文献   

8.
大豆分离蛋白经热处理后与花青素进行复合形成复合物,采用荧光光谱表征复合体系构象变化,以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粒度分析及Zeta电位为指标分析该复合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与功能性质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7.4的条件下,热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与花青素复合后,大豆分离蛋白的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增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显著提高,但溶解性显著下降。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发现花青素对热处理大豆分离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蛋白与花青素间形成了结合位点数近似于1的复合物,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花青素的复合使得蛋白质多肽链的骨架伸展,蛋白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在漆酶条件和碱性条件下的共价交联机制,以及两者在共价交联后对蛋白结构及营养吸收特性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花青素与SPI在不同共价交联条件下的复合程度,并揭示被花青素交联后的SPI的结构构象变化;后采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Caco-2细胞对SPI与花青素-SPI共价复合物进行模拟人体胃肠消化及吸收,探究消化过程中水解度、抗氧化性、多肽渗透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花青素对SPI的交联可以降低蛋白荧光值,使蛋白多肽链解折叠从而改变蛋白的三级结构。同时,蛋白的消化率和抗氧化性因花青素的交联而升高,花青素质量浓度越高,这种改善现象越明显,尤其是在漆酶条件下。值得注意的是,花青素对蛋白多肽的渗透率有抑制作用,且花青素含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添加同质量浓度花青素时,漆酶条件下的花青素对多肽渗透率的抑制作用比碱性条件下的花青素更强。  相似文献   

10.
分别运用生物酶法和化学碱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发生共价相互作用后对蛋白结构的影响。采用共价结合率测定和游离巯基含量测定方法对花青素和SPI在不同共价交联方式下的结合强度进行比较,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不同共价交联方式下的花青素-SPI共价聚合物的结构及构象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随着花青素添加量的升高,花青素与SPI的结合率逐渐提升,游离巯基含量持续下降。光谱测定显示花青素对SPI的共价交联可以改变蛋白的二级结构,使蛋白多肽链解折叠,并且改变蛋白芳香族氨基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进而使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此外,相较于化学碱法,生物酶法共价交联的花青素-SPI聚合物结合率更高,巯基含量下降更显著,结构及构象的变化更为明显,这表明花青素与SPI在生物酶法处理下,共价结合能力强于化学碱法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在不同共价交联条件(生物酶法和化学碱法)下,花青素对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的表面疏水性与功能特性的影响。采用荧光探针表征SPI交联花青素后表面疏水性的变化,采用起泡性、乳化性、粒径分析及ζ-电位分析等指标研究花青素对SPI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PI与花青素共价交联后其表面疏水性显著下降(p<0.05),且添加的花青素浓度与SPI的表面疏水性成反比。尤其是花青素浓度为0.05%时,相较于SPI,酶法和碱法交联的花青素-SPI共价复合物(LC3和AC3)表面疏水性分别减少了87.71%和82.71%;花青素的添加使SPI的起泡性能和乳化性能得以改善,当添加相同浓度的花青素时,生物酶法比化学碱法的改善效果更明显;SPI与花青素交联后提高了ζ-电位的绝对值,使溶液液滴粒径分布更加均匀,溶液的稳定性更强,尤其LC3的ζ-电位绝对值比SPI和AC3分别高了64.35%和10.98%。  相似文献   

12.
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聚合物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鹏  程建军 《食品科学》2012,33(15):166-170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麦芽糊精(MD)为原料制备不同接枝度的SPI-MD聚合物,通过巯基含量测定、SDS-PAGE凝胶电泳、差式量热扫描、傅里叶红外光谱、电子扫描显微镜和圆二色谱分析SPI和不同接枝度(10%、20%、30%、40%)SPI-MD聚合物结构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接枝度的提高,SPI-MD聚合物的巯基含量逐渐降低、变性温度先提高后降低、α-螺旋和β-转角的结构含量减少以及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增多;并且证明了SPI和MD是以共价键的结合方式聚合及SPI中7S与MD反应活性较高;SPI-MD聚合物的微观结构松散,呈多孔状。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we elucidated the microbial transglutaminase-induced gelation properties and thermal gelling ability of soy protein isolate (SPI) and wheat gluten (WG) mixture following ultrahigh pressure (UHP, 100–400 MPa) pretreatment. UHP treatment induced unfolding and aggregation within SPI/WG protein molecules, which led to increases in free sulfhydryl group content and surface hydrophobicity. However, the transglutaminase cross-linking reaction facilitated the formation of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and disulfide bonds and thus resulted in higher gel strength,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denser and more homogeneous gel networks of transglutaminase cross-linked SPI/WG gels. Rheological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the addition of UHP steps might generate a higher storage modulus (G′) value of MTGase-induced SPI/WG gelation during the heating-cooling cycle (25 °C → 95 °C → 25 °C).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arious chemical interactions including covalent interactions (i.e., ε-(γ-glutamyl)lysine bonds and disulfide bonds) and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i.e., electrostatic forces and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were involved in SPI/WG gel network structures.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and disulfide bonds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pressure level (100–400 MPa)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pressurized control. Furthermore, UHP treatment reduced the α-helix and β-turn content but increased the β-sheet and random coil structures. Thus, UHP treatment may be considered as a novel technique to expand the utilization of SPI/WG mixture in the food protein gelation industry.  相似文献   

14.
采用添加量不同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与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系,运用多种检测手段探究EGCG对SPI结构的调控机理,以及热处理条件下SPI-EGCG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的改变。EGCG对SPI的作用机制为静态猝灭,且通过非共价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结果显示,热处理前后EGCG与SPI的复合使SPI的α-螺旋结构相对含量升高,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降低,而β-转角及无规卷曲结构含量变化不明显。荧光光谱与紫外-可见光光谱表明二者相互作用使SPI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红移,且热处理增强了复合体系的红移程度。本实验综合研究SPI与EGCG的营养价值,为开发功能型大豆蛋白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