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提高植物硒蛋白的生物利用度,拓展其在富硒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壁材,CaCl2溶液为固化液,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微囊化硒蛋白,并以硒蛋白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硒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以及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对硒蛋白微胶囊的微观形态、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及胃肠道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6%(w/v)、CaCl2浓度2%(w/v)以及包埋操作温度49 ℃,此时硒蛋白包埋率可达87.4%。表征测试证实了海藻酸钠组成的微胶囊结构能高效且紧实包裹硒蛋白,硒蛋白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48.1±60.2) μm,且热稳定性能得到了改善。在模拟胃液体系中,硒蛋白的释放量仅为8.9%,而模拟肠液体系中13 h后累计释放达88.2%,表明微胶囊化能有效保护硒蛋白、提高稳定性和缓释性。本研究相关结论有望为硒蛋白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富硒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选择锐孔-凝固浴法,以葛根提取物为芯材,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葛根微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其制备工艺条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度测定评价其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药物浓度0.16g/mL、海藻酸钠浓度0.9%、壳聚糖浓度1.5%、氯化钙浓度20%,药物包埋率可达65.07%。该微囊在24h内释放完全,释药动力学拟合符合一级方程:In(1-Mt/M∞)=-0.11×t-0.4651(r=0.9967),具有明显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3.
孟庆廷  陈万东 《食品科学》2010,31(20):137-140
用壳聚糖- 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制备一系列叶绿素亚铁微胶囊,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方案。考察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显示,制备该微胶囊的最优方案为海藻酸钠15mg/mL、壳聚糖4mg/mL、氯化钙20mg/mL、芯材与海藻酸钠的质量比1:4。所得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缓释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静电喷雾干燥微囊化乳双歧杆菌BL0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电喷雾干燥是新型微囊化益生菌的方法。该文研究了静电喷雾干燥乳双歧杆菌BL03保护剂和微囊化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保护剂组成为海藻糖14%,亚麻酸10%,CaHPO 46%,β-环糊精11%(均为质量分数),最佳静电喷雾微囊化工艺进风温度80℃,物料泵流量30 r/min,静电压25 kV,存活率高达89.26%。乳双歧杆菌BL03菌粉扫描电镜图片显示,静电喷雾干燥微囊化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高达93.3%。比较静电喷雾干燥、常规干燥和乳化冷冻干燥3种微囊化方法,静电喷雾干燥模拟胃液作用2 h,存活率超过80%;模拟肠液作用4 h,存活率达到75%;25℃下储存12个月,活菌数存活率超过70%,均明显优于常规干燥和乳化冷冻干燥,说明静电喷雾干燥微囊化方法适合包埋乳双歧杆菌。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不同微囊化双歧杆菌菌粉在模拟消化道环境的特性,采用静电喷雾微囊化、常规喷雾微囊化和乳化冷冻微囊化方法包埋不同双歧杆菌菌粉,并研究它们通过模拟消化道仿生系统后的存活率、疏水性、自沉淀率、粘附性和细胞脂磷壁酸中脂肪酸含量。它们的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表明,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的存活率高于常规喷雾微囊化和乳化冷冻微囊化,静电喷雾微囊化乳双歧杆菌BL03在经过胃液、十二指肠、回肠后的存活率高达55.01%±4.12%。经过模拟消化道后的不同微囊化双歧杆菌,除长双歧杆菌BLL2外,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疏水性比乳化冷冻微囊化双歧杆菌提高125.14%~368.75%;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自沉淀率比乳化冷冻微囊化双歧杆菌提高112.50%~372.72%;除长双歧杆菌BLL2外,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粘附性比乳化冷冻微囊化双歧杆菌提高109.52%~411.11%,静电喷雾微囊化和常规喷雾微囊化方法明显优于乳化冷冻微囊化,静电喷雾干燥乳双歧杆菌BL03的粘附数高达(46.18±2.82)CFU/cell,静电喷雾微囊化乳双歧杆菌BL03包埋率高达93.31%±3.16%。不同微囊化菌株通过模拟消化道后,静电喷雾和常规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的C12:0和C6:0脂肪酸含量高于乳化冷冻微囊化,而C18:1n9c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乳化冷冻微囊化。综合所述,在模拟消化道仿生系统环境胁迫下,静电喷雾干燥是良好的微囊化双歧杆菌方法。  相似文献   

6.
胥亚夫 《中国油脂》2022,47(2):70-73
为了拓展南极磷虾油的应用范围,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微囊粉。通过对比微囊化效果确定最佳壁材、乳化剂及工艺条件,并对最终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制备南极磷虾油微囊粉的最佳条件为:最佳壁材组合为麦芽糊精(75%)与酪蛋白酸钠(2%),最佳乳化剂为单甘酯,单甘酯添加量2.0%,均质压力40 MPa,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0 ℃、出风温度90 ℃。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南极磷虾油微囊粉表面含油率为0.68%,包埋率达到95%以上,载油量约为20%。南极磷虾油微囊粉为淡红色,具有一定的虾油味道,流动性良好,没有出现结块现象,并且复水后能够快速溶解,没有分层或漂油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合成鲎素肽为芯材,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复合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鲎素肽进行微胶囊化,探讨壁材浓度、壁芯材比例、成囊温度、成囊p H等因素对鲎素肽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包埋率和粒径分布进行考察,得到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并研究微胶囊的形貌特征和粒径大小分布特征;同时研究鲎素肽微胶囊在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的缓释性能,以及微囊化鲎素肽的抗菌活性、蛋白酶环境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壁材浓度1.5%,壁芯比8∶1,成囊温度45℃,成囊p H5.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鲎素肽微胶囊的包埋率可达84.56%,鲎素肽微胶囊呈规整圆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40~100μm区域,平均粒径大小为76.58μm;鲎素肽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释放率为38.54%,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率为80.68%,微囊化鲎素肽的抗菌活力是未包埋鲎素肽的80.6%,微囊化鲎素肽比未包埋鲎素肽具有强的蛋白酶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刘欣  郭星尧  韩亚  刘淑萍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9):1043-1045,1015
研究了采用海藻酸钠为囊材,CaCl2溶液为固化液,锐孔法制备铁叶绿酸钠微囊的工艺条件.在实验中,探讨了固化液的浓度、囊材浓度、针头孔径、下滴高度、搅拌速度、乳化剂浓度等实验参数对微囊形态及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海藻酸钠为囊材锐孔法制备铁叶绿酸钠微囊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海藻酸钠的浓度为1%,CaCl2溶液的浓度为2%,海藻酸钠溶液与铁叶绿酸钠溶液的浓度比为1:1,针头孔径0.45 mm,转速800 r/min,下滴高度10 cm.铁叶绿酸钠微囊产品为墨绿色小颗粒,外形颗粒圆整,大小均匀,赋有青草味.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柚皮中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其苦味,拓展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海藻酸钠-壳聚糖-氯化钙体系为壁材,采用锐孔造粒法微胶囊化柚皮苷/柠檬苦素,并以柚皮苷/柠檬苦素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柚皮苷/柠檬苦素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电子舌、热稳定性分析以及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对柚皮苷/柠檬苦素微胶囊的微观形态、分子结构、相对苦味强度、热稳定性及胃肠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壁芯材比为8:3、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9%,氯化钙质量分数为3%,此时包埋率可达88.2%,与理论值的88.68%相对误差小于5%,说明该工艺准确可靠;扫描电镜证实海藻酸钠-壳聚糖-氯化钙体系组成的微胶囊结构能高效且紧实包裹柚皮苷和柠檬苦素,并且微胶囊表面无裂缝、孔洞和凹陷的现象。热稳定性和电子舌试验表明,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的微胶囊化可以明显提高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的稳定性,并且有效降低其苦味强度;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缓释试验表明,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消化6 h后总体释放率才达31%左右,在模拟肠液中消化45 min时累计释放率已经超过75%,表明微胶囊化能有效促进柚皮苷/柠檬苦素在肠道内的生物转化与吸收,提高其利用率。本研究结果可为拓展柚皮苷/柠檬苦素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羧甲基改性后的魔芋葡甘露聚糖为原料,牛血清蛋白为模拟药物,通过锐孔法制备出羧甲基魔芋葡甘露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囊。通过体外模拟人体环境,配制人体消化液,研究了羧甲基魔芋葡甘露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释药性能,同时对其释药机理进行探求。结果表明,微囊的药物在0~5 h时缓慢释放,6~9 h时持续释放,在10~12 h时释放基本趋于平缓;牛血清蛋白质量对微囊体外释放有影响,当牛血清蛋白质量为30. 0 mg时,微囊的药物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微囊体外释放模型拟合表明,Higuchi方程更拟合药物体外释放行为,药物释放以Fick扩散为主。  相似文献   

11.
龙门  冯超  李永佳  汪旭海  蔡华珍  詹歌 《食品科学》2019,40(16):242-248
以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TPP)为交联剂,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茶树精油-壳聚糖(chitosan,CS)微胶囊,研究茶树精油微胶囊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并分析茶树精油微胶囊在不同食品模拟体系中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茶树精油添加量和CS与TPP质量比对微胶囊粒径和茶树精油包埋率有显著影响,通过优化得到CS与TPP质量比5.3∶1、茶树精油添加量11.30 mg/mL时,茶树精油微胶囊的粒径最小为(0.74±0.03)μm,包埋率最大为(53.15±0.32)%。该条件下微胶囊的粒径范围在0.2~2.3 μm之间,且呈正态分布;并且可以明显提高茶树精油的稳定性,表现为与茶树精油相比,茶树精油微胶囊在0~15 d时,有更稳定的体外杀菌性和抗氧化性。另外,茶树精油微胶囊在不同的食品模拟体系中均能快速释放,并在30 min后逐渐稳定。说明该工艺可以用于对茶树精油的微囊化包埋,从而提高茶树精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丁香油进行包覆,通过喷雾干燥法得到干燥的微胶囊产物,研究pH、明胶和海藻酸钠质量比、芯壁质量比、壁材用量、搅拌转速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缓释性进行研究,采用红外、TG、SEM对优选实验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微胶囊化的丁香油挥发性明显降低,热稳定性大...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传统牦牛酥油的贮藏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实验以海藻酸钠、CaCl2为复合壁材,以锐孔法制备牦牛酥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使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TG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理化性质,并研究微胶囊在胃肠液中的释放特性及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1.5%,CaCl2浓度2.5%,芯壁质量比1.5:1,乳化温度50 ℃,固化时间30 min时,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89.41%;含水量为5.25%、溶解度为57.22%、休止角为20.6°;平均粒径为929.773 μm,酥油在微胶囊化后热稳定性提高;释放实验表明,微胶囊在模拟胃液、肠液中释放率分别为11.52%、96.44%;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货架期较牦牛酥油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4.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基于内源乳化法制备微胶囊化的湿态花色苷,经优化喷雾干燥条件制备花色苷微胶囊,考察花色苷微胶囊粒径和形态及微胶囊化前后花色苷的光照、温度及胃肠消化稳定性。花色苷微胶囊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器温度120℃、进料速率12 r/min、真空压力0.03 MPa,包埋率为75.12%,平均粒径为558.2 nm。光照5 h,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保存率分别为63.7%、82.1%;避光5 h,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保存率分别为78.6%、91.4%;90℃条件下,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半衰期分别为2.54、6.39 h;2 h胃消化,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保存率分别为45.3%、83.7%;4 h肠消化,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保存率分别为0.9%、24.4%。研究结果表明内源乳化法结合喷雾干燥制备的花色苷微胶囊的光照、温度以及胃肠消化稳定性均高于花色苷。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化率,降低南极磷虾油微囊化利用成本,以酪蛋白酸钠、明胶、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南极磷虾油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利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优化包埋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后产品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酪蛋白酸钠质量分数为24.55%、明胶质量分数为4.86%、芯壁质量比为0.33,麦芽糊精质量分数为45.60%,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3.79%。微胶囊水分含量2.31%±0.12%,吸湿性强,灰分含量为2.04% ± 0.14%,微胶囊粒径集中在14.8~26.7 μm。响应面法预测各因素对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大小关系为:芯壁质量比>明胶>酪蛋白酸钠。机械强度试验表明,在不同的pH环境和离心时间条件下,微胶囊中南极磷虾油释放率小于0.3%,微胶囊结构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黑米花青素为主要原料,开发一种能够顺利到达肠道并在肠道内缓慢释放以发挥花青素益生元功效的微胶囊。方法采用锐孔法,以包埋率为指标,分别以壁芯比、针头孔径、海藻酸钠及CaCl_2浓度为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微胶囊的制备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L_9(3~4)正交试验,优化了该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最后,通过微胶囊在胃和肠模拟液中的释放试验,验证该微胶囊的缓释功能。结果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壁芯比3:1、针头孔径0.45 mm、海藻酸钠2.0%、CaCl_2 2.0%;该微胶囊可以在人胃模拟液中保持4.0 h以上,在人肠模拟液中缓慢释放。结论采用锐孔法制备的花青素微胶囊能够顺利到达肠道缓慢释放,发挥其益生元功效。  相似文献   

17.
高压电场制备W/O/W复乳微囊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瑶  李保国 《食品科学》2006,27(2):163-166
为探索水溶性物质微囊化新方法,利用高压电场微胶囊成型装置制备W/O/W型微囊,内水相为蒸馏水,油相为液体石蜡,外水相为海藻酸钠溶液。研究了电压、液面距、推进速度、初乳/外相水溶液、海藻酸钠浓度对微囊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囊范围内,电压、液面距和外水相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对微囊的粒径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在电压3.15~4kV,液面距2.5~10cm,海藻酸钠浓度0.6%~1.2%条件下,可以制得微囊粒径范围为50~1000μm之间,大小均匀的复乳微囊。  相似文献   

18.
探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提取肌原纤维蛋白(MP)在热处理后(HMP)作为一种新型微胶囊的壳材料,在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CS)共存下,采用超声复凝聚法对玉米油进行微胶囊化,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含量2.5%,HMP含量3.0%,玉米油含量30%时,乳液粒径小而均匀,乳化稳定性高。壳聚糖含量为1.2%、海藻酸钠和壳聚糖质量比1:1、氯化钙浓度为5.0%时,通过超声复凝聚法得到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8.74±2.60μm,包封率为82.59%±1.44%;微胶囊具有不规则形状和起伏的表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因静电结合作用,与HMP共同构成了微胶囊致密的外壳;DSC结果显示HMP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HMP微胶囊显著降低了贮存过程中油脂的POV值与TBA值,有效延缓了玉米油的氧化速度;HMP微胶囊在整个模拟消化阶段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量为92.67%,且在肠消化阶段释放更多的FFA,表明微胶囊化对芯材的释放起到了缓释作用。这项研究显示,HMP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复合后,是可以用于微胶囊制备及保护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
使用静电喷雾法制备不同壁材的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微胶囊,通过表征微胶囊表面形貌、分子间相互作用、热行为、体外释放情况以及在高温下的贮存稳定性,研究食品级聚合物对SF的微胶囊化作用,从而筛选出适合静电喷雾包封SF的壁材。结果表明,微胶囊平均粒径在427.80~1 857.04 nm之间,呈球状,表面光滑。相比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明胶(gelatin,Gel)是更有效的SF递送载体,Zein-SF、Gel-SF的包封率分别为(95.83±2.37)%、(95.11±2.8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确认了SF微胶囊中SF的存在;热重分析结果显示SF微胶囊在300 ℃的高温下才大量降解,有较高的热稳定性。SF微胶囊在模拟胃肠液和食物基质的最终释放率在80%~90%之间,具有良好的胃肠溶解和释放性能;同时,微胶囊化处理后的SF耐热性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开发SF递送载体,促进其产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