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窖池内不同发酵醅层原酒风味成分的差异性,应用GC-MS/MS技术分析了不同发酵醅层浓香型原酒的香气成分,共鉴定出54种风味物质,其中,酯类29种、醇类12种、酸类4种、其他类9种。2-己醇、2-庚酮仅在上层酒醅原酒中检测到,1,2-二甲酰氧基丙烷仅在下层酒醅原酒中检测到。结合风味物质半定量分析,发现在不同醅层原酒中酯类物质占比最高,均达到67%以上,且酯类、醇类及酸类物质占比存在一定差异。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33种对不同醅层原酒具有差异贡献的风味物质,并结合OAV值分析,发现庚酸乙酯、己酸己酯、己酸为下层酒醅原酒的关键特征风味物质,苯乙酸乙酯为上层酒醅原酒的关键特征风味物质,己酸乙酯、丁酸乙酯、辛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丁酯为不同醅层原酒共有的关键特征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2.
刘千  李华  杨敏敏  杨志杰  陈黎 《食品科学》2018,39(4):206-211
为进一步明确地理标志产品“宜宾酒”原酒的主要品质指标,为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按照GB/T 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对524份原酒样品的乙醇体积分数、总酸和总酯含量,以及其中267份样品的单体物质(乙醛、乙缩醛、正丙醇、仲丁醇、异丁醇、正丁醇、异戊醇、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含量进行测定,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乙醇体积分数越高,总酸、总酯、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含量差异越大。总体上,“宜宾酒”原酒具有适宜含量的总酸、高含量的总酯和己酸乙酯。样品中达到DB511500/T10—2014《地理标志产品多粮浓香型白酒(宜宾酒)传统固态法酿造工艺要求》标准特级酒要求的比例很高,可依据本研究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该研究为“宜宾酒”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地理标志产品"宜宾酒"原酒理化指标与感官的关系,以115份"宜宾酒"原酒为样本,对其感官评分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色与理化指标不相关,香、味、格评分及总分均与部分理化指标达到显著相关(P0.05)甚至极显著相关(P0.01)水平,相关系数R为0.192~0.495。同时建立并检验了香、味、格评分及总分与理化指标回归模型,配对t检验显著性结果Sig(双侧)分别为0.557、0.362、0.275、0.556,模型可用于"宜宾酒"原酒以理化指标模拟感官品评结果,丰富和完善了"宜宾酒"原酒的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生香酵母在白酒发酵过程中具有同步产酒生香的特点,在保持出酒率的同时生成较高含量的酯类物质,活性干酵母技术能较长时间保持酵母菌的活力和性能。为提高固态小曲清香型白酒的品质,对安琪生香活性干酵母在固态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跟踪检测固态发酵过程酒醅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风味物质的含量变化,并对原酒中主要风味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固态小曲清香型白酒原酿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添加0.05%的安琪生香活性干酵母,并在活化后使用,与对照组相比,酒醅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风味物质的含量变化对比明显,比原酒中乙酸乙酯含量提高12.50%,总酯含量提高18.50%,杂醇油含量下降8.16%,乙乳比由1.67提高到2.38,酯醇比由0.34提高到0.61,使得原酒香味更加协调,清香纯正、突出,从而提高了原酒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老白干香型白酒原酒生产过程中批次间主要风味物质含量差异及其变化规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2016年全年生产的2573批次的三排净工艺和老五甑工艺老白干香型原酒中主要风味物质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发现,三排净原酒和老五甑原酒差异化合物有乳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异戊醇和正丙醇,其中乳酸乙酯和正丙醇在三排净原酒中含量较高,其余差异化合物则在老五甑原酒中含量较高.同一工艺不同种类原酒中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含量差异明显.4月至12月,三排净原酒和老五甑原酒中主要酯类和醛类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醇类物质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乙醛与乙缩醛、乳酸乙酯与总酯在两种工艺原酒中的浓度均呈现强相关性.这一发现旨在为老白干香型白酒原酒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指明方向,也为企业优化酒体设计方案、提升产品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优质白酒与贮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不同贮藏环境的浓香型白酒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和理化指标检测,并结合感官 品评结果,得出不同贮藏环境对酒质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贮藏环境下贮藏原酒的醛、醇、酯等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醛类物 质在贮藏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甲醇和正丙醇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和异戊醇的含量 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酯类物质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贮藏于桂花林的原酒酒样醛、醇、酯类含量较其他两个 贮藏点的更低,酒体的口感更加醇香、舒适。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检测浓香型白酒在蒸馏过程中不同馏分风味物质的含量,以及在贮存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浓香型白酒在蒸馏提取过程中不同馏分酒中醇、醛、酸、酯等主要风味物质的含量和变化规律及不同馏分酒在不同贮存期主要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并找出不同馏分原酒中风味物质的含量与流酒时间、酒度之间关系,便于指导生产,做到科学蒸馏、量质摘酒和分级贮存。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明确地理标志产品"宜宾酒"原酒的主要品质指标,为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本研究对524份原酒样品的酒精度、总酸和总酯含量进行检测,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实测满足酒精度≥62%vol要求的样品有507份,其中总酸含量以0.50~1.50 g/L为主,占全部样品的80%以上;总酯含量以4.01~6.00 g/L为主,占全部样品的60%以上;总酸含量与总酯含量线性相关系数r=0.48,呈极显著相关。结果表明,现有的标准DB 511500/T 10—2014中各等级限定值差别太小,没有客观反映多粮浓香型"宜宾酒"原酒中丰富多样的内在品质,建议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9.
选取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泗阳分公司部分酿酒车间为研究对象,对2015—2016年度出池酒醅的酒精度、总酯含量进行检测,并结合对应原酒出酒率及原酒中己酸乙酯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究酒精度与出酒率、酒醅总酯与原酒中己酸乙酯之间的相关性,对酿酒生产及接选酒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吴立平  邢雪娟  陈旭 《中国酿造》2013,32(1):144-147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白酒直接进样,白酒挥去醇及酯类与水定容、白酒挥去醇及酯类与酸定容、白酒挥去醇及酯类经消解后与水定容和白酒挥去醇及酯类经消解后与酸定容5种制样方法获得的酒样和模拟酒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白酒中醇及酯类物质对锰含量测定影响较大,低浓度硝酸和消解对锰含量测定影响较小,白酒采用挥去醇及酯类直接与水定容测定其中的锰含量为一种简便、可行、快速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酯化红曲在白酒发酵过程中具有同步产酒生香的特点,在保持出酒率的同时生成较高含量的酯类物质。为明确酯化红曲对馥合香白酒固态发酵理化指标及其风味特征的影响,分别检测粮醅堆积前后及发酵结束酒醅的理化指标,原酒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风味物质的含量等,并结合原酒的感官品评对酒体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在馥合香白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添加酯化红曲,试验组粮醅淀粉消耗量比对照组的高3.01%,试验组粮醅的还原糖利用率比对照组提高19.09%;试验组原酒中的风味物质有30种,对照组有26种,试验组的总酯含量是对照组的2.27倍,对照组总酸含量是试验组的1.391倍;其中,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0.66 g/L、0.68 g/L和3.65 g/L,乳酸乙酯比对照组低0.27 g/L。酒体的感官品评表明,试验组原酒整体风格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研究为酯化红曲的生产应用提供依据,并有利于馥合香白酒的酿酒工艺调整及其质量调控。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金种子馥合香白酒的特征性风味成分及其呈香贡献、感官特征等,为馥合香白酒的质量分级、储存与勾调等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GC-MS分析等方法,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与感官评价,对馥合香原酒特征性风味成分进行剖析,并比较不同质量等级馥合香原酒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特级酒中检测到酯类42种、醇类7种、酸类5种、醛类2种、呋喃类1种、含硫化合物1种、烷烃类2种;优级酒中检测到酯类33种、醇类7种、酸类4种、醛类2种、呋喃类2种。OAV分析表明,特级酒与优级酒中至少含有18种物质的OAV≥1,对馥合香白酒的香气有主要贡献;感官评价表明,特级酒与优级酒在"酯香、焦香、窖香"等方面均表现突出。棕榈酸乙酯的相对含量较高是馥合香白酒区别于其他白酒的重要特征,二甲基三硫、糠醛、3-糠醛、3-呋喃甲醇、苯乙醇等特殊风味物质对酒体呈"馥香"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酱香型白酒中的酱香调味酒、底香调味酒、醇甜调味酒、陈香调味酒、特酸调味酒进行分析和品评,将不同类型的调味酒分别与同批次的基础酒进行横向对比,对同类型不同质量等级的调味酒进行纵向对比,浅析其香味成分与感官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酱香调味酒的感官特征与吡嗪类化合物密切相关;底香调味酒中的酸类、酯类含量高;醇甜调味酒的感官特征主要受醇类物质含量影响;陈香调味酒中的低沸点物质少、乙缩醛含量高;特酸调味酒中的酸类含量高。  相似文献   

14.
耐酸耐胆盐益生菌的筛选及其益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浓香型白酒原酒为主要原料研发低度艾草酒。浓香型白酒原酒在80 ℃、-65 kPa条件下减压蒸馏,去除蒸馏釜中残液并收集中段馏出液。与原酒相比,中段馏出液中的乙醛、甲醇分别降低了32%、77%,酯类物质总含量提升89%,酒精度从67%vol提高至85%vol,以此为基酒浸渍艾草新鲜茎叶,并对浸渍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低度艾草酒的生产工艺为料液比5∶100(g∶mL),在20~25 ℃条件下浸渍新鲜艾草茎叶5 d,无菌纱布过滤,添加纯净水降度至30%vol。经检测,该低度艾草酒含有相对含量为0.33%的石竹烯、0.40%的桉叶油醇、0.09%的天然樟脑、0.06%的4-萜烯醇、0.06%的2-茨醇、0.02%的马鞭草醚等活性成分,且常温储存3个月外观及风味仍保持稳定。该研究结果为以浓香型白酒为基酒生产特色露酒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泸州老窖浓香型白酒(泸型酒)酿造过程中上、中、下层酒醅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基于酯类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三层酒醅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醇类、酸类和酯类,其在不同层酒醅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似,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发酵前期(0~15 d),酯类物质相对含量上升,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发酵后期(18~39 d)这两种物质变化趋于平稳。发酵结束时,上层酒醅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最高,下层酒醅次之,中层酒醅最低。PCA结果表明,泸型酒发酵过程分两个阶段,发酵前期特征酯类物质为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等,发酵后期特征酯类物质为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16.
青稞酒生产过程中采用“清蒸清烧四次清”酿造工艺、花岗岩窖池、固态发酵、清蒸流酒,"一清到底"的工艺,青稞酒风格特征是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协调,后味爽净。其主体香味成分是乙酸乙酯,与适量的乳酸乙酯等构成的复合香气[1]。原酒在生产过程中因酒头、酒基以及酒尾风味物质的不同,便于今后的调味和勾兑,常常需要分开单独贮存,其中酒头调味酒对于青稞酒生产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研究表明:青稞酒酒头中的总酯含量、乙酸乙酯、杂醇油、醛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青稞酒酒基的含量,而总酸和乳酸乙酯的含量则是酒基中明显高于酒头。通过理化分析检测总酸、总酯含量和色谱分析检测微量成分的检测方法对青稞酒原酒酒头和酒基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7.
白酒的贮藏方式对于白酒的后期品质有重要的影响,以原酒和成品酒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在不同贮藏方式下的感官、理化、色谱指标进行了为期2年的跟踪研究,通过两种贮藏方式下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方式下原酒的酒体性质差异较成品酒更为显著;露天存放和竹林掩埋方式其酒体性质变化基本相同,但是竹林掩埋方式在酒样醛类、高级醇的降低上效果更为明显,在酸类、酯类物质的相对平衡保持上更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陈酿期间猕猴桃酒中酚类物质与体外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猕猴桃酒酚类物质种类及其含量、总酚含量以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猕猴桃酒中共检测出11种单体酚,其中儿茶素与表儿茶素的含量较高。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猕猴桃酒的抗氧化能力及酚类物质含量均有所降低。原儿茶酸、根皮苷与ABTS+·清除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原儿茶酸、鞣花酸、根皮苷与还原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阿魏酸与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相关(P0.01),而没食子酸、原儿茶酸与DPPH·清除力之间的相关性较低。酚类物质与体外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表明酚类物质对猕猴桃酒体外抗氧化能力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机械化与传统酿造方式浓香型白酒风味成分的结构特征,通过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 with hydrogen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 GC-FID),并结合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对2种酿造方式原酒风味物质进行解析。结果表明,2种酿造方式原酒风味成分均以酯类、酸类、醇类为主,这3类物质占比之和在2种原酒中均达90%以上,且酯类物质为原酒中优势组分;2种酿造方式原酒有48种共有风味物质,其中,在同一段次原酒中大多数风味物质的含量较为接近,但是,苯乙酸乙酯、异戊酸的含量在不同段次原酒中均差异较大;苯丙酸乙酯、异丁酸乙酯、苯甲醛、1,2-丙二醇仅在机械化酿造方式原酒中检出,而丁二酸二乙酯、2-戊酮仅在传统酿造方式原酒中检出。OAV分析发现,己酸乙酯、3-甲基丁醛、戊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正丁醇、3-羟基-2-丁酮、丁酸为2种酿造方式原酒共有特征风味成分,乙缩醛对传统酿造方式原酒风味具有重要贡献,异丁酸乙酯对机械化酿造方式原酒风味具有重要贡献。因此,机械化与传...  相似文献   

20.
王勇  魏金旺 《中国酿造》2018,37(11):176
该研究基于离子色谱(IC)技术,建立了清香型白酒原酒中21种有机酸类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该方法可在50 min内实现21 种有机酸类的完全分离,各有机酸测得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0.99,并且21种有机酸检测限在7.87~250.00 μg/L之间,加标回收率除 甲酸外,均在82%~118%之间。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有机酸种类多的特点,适合于白酒原酒中有机酸的分析检测。 采用该方法对牛栏山二锅头原酒不同摘酒段中有机酸的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共检出9种有机酸。 通过分析不同摘酒段条件下原 酒中有机酸成分的变化情况,为确定最佳的生产工艺提供指导,同时明确不同工艺原酒中有机酸类物质含量差异,为后期酒体设计 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