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方位观在中国传统村落组织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环境适应策略与传统文化内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地坑窑居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逐渐被无差别化的地上住宅取代。三原县柏社村是现存完好的黄土高原地区代表性地坑窑村落之一,具有研究的典型性。本文通过对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居的深入调研,详细分析其空间构成与方位观之间的关系,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项目负责人:崔陇鹏黄瑜潇1背景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的刺激下,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在持续发酵。空心化、空巢化成为当代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土地荒废,房屋坍塌,生土建筑被废弃,生土材料的不可持续发展等等,都是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在三原柏社与四川德阳等地区,人们对生土的认知已经逐渐消失,以前的生土建筑在被雨水常年侵蚀后开始掉渣、裂缝,逐渐成为一种贫穷的象征。所以,在今天的乡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坑窑这类中国最为古老的民居建筑日渐式微。本文在地坑窑民居研究的基础上,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为研究对象,研究聚落在自组织上的集群智慧。以期丰富地坑窑的研究内容,留存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挖掘传统的绿色集群智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以陕西省柏社村为研究对象,以保护改造、再生利用为目的,通过文献汇总演绎、图片绘制拍摄、实地调研踏勘、实地访谈记录等方法,对历史进行再挖掘,对植被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从村外、村内、窑院三个层次,分析植被对地坑窑的保护作用,探讨植被的生态效益,归纳本土植物种类,最后对柏社村植被绿化与生态保护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资鉴当今。  相似文献   

5.
<正>柏社村地坑窑洞民俗博物馆是以陕西三原县柏社村的地坑式窑洞群为保护主体的设计建设项目,旨在将其建设成为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的开放性生态博物馆。该项目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框架,在与当地政府切实合作和对风土聚落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地坑式窑洞新型保护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柏社村的建村史可上溯至晋代,距今已有干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蕴含有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并曾成为地区商贸发达的历史古镇。古时,柏社位于本县的最北端而与现在的耀县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是关中通往陕、甘、宁地区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晋代柏社村民居于老堡子沟,前秦时期迁移至胡同古道。南北朝时期,北魏在此建城堡,现存于村东北,城沟、城形依稀可辨。隋代在古堡西南  相似文献   

6.
<正>淳朴热情的柏社村民自古便有饮茶的习惯,中国茶文化在这里已经变成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本设计意在为村民以及外来旅游参观者创造一个清净、休闲、朴实、高雅的茶饮环境。一个雅俗共融的茶馆如何在这个古朴美丽的小村庄落脚?设计者选择尝试一种无痕迹的设计,不是建造一个茶馆,而是让这座窑院长出一个茶馆。在尊重窑院本身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因为它拥有一个典型的地坑窑四合院,同时窑院外面被一条古道劈开形成一座靠崖式的入口,黄土崖斑驳的自然肌理清晰完美地呈现在树木与藤蔓之间,这样独特的环境条件为雅俗共融的设计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正散落于黄土高原的地坑窑民居,不仅是当地传统建筑的珍贵遗存,更是当地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坑窑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因此逐渐被人们闲置、废弃。传统村落的萧条与衰败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所幸,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人士开始意识到拯救、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遗产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保护好地坑窑民居,让渐遭废弃的传统建筑重焕生机?如何让人们愿意回到传统村落生活,重新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本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追随时代,我们的设计创作不仅需要体现当今时代的科技水平和艺术水平,也应当蕴含着时代的人文关怀。设计师应该将目光转向农村,让广大农民同样分享时代前进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张绮曼教授说。她还表示尽管地坑窑洞的现状堪忧,但只要解决了传统窑洞固有的像洞内采光、和通风较差,空间形式单一无卫生设备窑睑年久被损坏及受潮塌窑等问题,这—物美价廉的原生态生土住宅完全可以延续下去。可见,当生活的本真凌驾于设计之上,并为因此而点亮的生活感到欣慰时,我们发现设计就是一种力量,它正在改变并影响着着我们的生活。这—切正在或已经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9.
柏社村地坑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北约25km的新兴塬上,是我国现存传统地坑窑居村落中,物质风貌保存完好,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地坑窑村落,植物资源丰富.地坑窑也叫"天井窑",是在地上凿掘方形或长方形深坑,沿坑面开凿窑洞,挖通道与地面相通的一种传统窑洞民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渭北苏区地下交通站曾设在柏社村.面对柏社村现状发展停...  相似文献   

10.
地坑院村落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村落类型,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基于村落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的双重需求,地坑院村落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适应和改造区域环境,积累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人居生态智慧.文章以三原县柏社村古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法和文献分析法,分别从宏观层面村落选址布局、中观层面村落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经过三原县、柏社村以及西安美院专家等多方介绍和历史资料查询,这里的一孔窑洞曾经是抗战时期革命家习仲勋住过的地方。该项目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生土建筑形态相融合的地坑式窑洞。用生活化手法打造红色陈列馆据史料记载,包括柏社村在内的三原县及周边地区都是抗战的革命活动区,1932年在武字区成立了渭北苏维埃政府及工农妇女、青年和少先队等革命组织。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除了参军参战、运送弹药物资等工作外,还先后护送刘少奇、李先念等中央  相似文献   

12.
地坑院建筑是从黄土塬上的穴居演变而来的特殊建筑类型,蕴含着珍贵的人居文化基因,是人类居住建筑的活标本与历史文化记忆。本文以地处关中地区的三原县柏社村传统民居——传统地坑院建筑为研究对象,针对现状调研后发现的问题,从地坑院建筑功能转变和建筑细节处理这两方面,提出合理有效的现代应用设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分布地域较广,尤以陕西和河南两省居多。柏社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现存地坑窑215院,是我国现存地坑窑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对关中典型地坑窑聚居村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落整体概况、道路系统、环境氛围、重点地坑窑的规模类型、保护状况和综合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肌理关系进行重点研判,以期为中国传统生土建筑聚居村落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4.
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分布地域较广,尤以陕西和河南两省居多.柏社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现存地坑窑215院,是我国现存地坑窑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对关中典型地坑窑聚居村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落整体概况、道路系统、环境氛围、重点地坑窑的规模类型、保护状况和综合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肌理关系进行重点研判,以期为中国传统生土建筑聚居村落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建设》2014,(9):20-21
<正>大岭脚村隶属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玉岩镇,位于玉岩镇东北方约8公里路程,全村有98户334人,212亩耕地和9543亩林地,田里以种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香菇、林竹为主。大岭脚村沿小溪而建,溪水清澈见底,村内植被保存完好。村中房子绝大多数仍为泥瓦房,属典型的浙南山区建筑,村中小巷蛮石砌的路,康庄公路直通村口。村口有一座文武庙,上下村之间有一座禹王庙。大岭脚村是县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存有3座宗祠、1座古书院、2座寺庙、  相似文献   

16.
正高荡村,一个活的、有凝聚力的村寨;一个极具向心力的村寨;一个原汁原味的布依族村寨。村寨整洁干净,民风淳朴,保存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民居、寨门、古堡、营盘、石拱桥、古井、学堂等古建筑和碑刻,堪称国宝级的文物。因此高荡村也成为了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布依族村寨之一。高荡村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至清代渐成规模,是研究布依族历史的实物证据。在这里布依族的文化传承全面而丰富。然而,高  相似文献   

17.
<正>柏社村,位于关中腹地的三原县,是一个极为平常的村落,但却安放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上山不见山,人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是柏社村地坑窑洞的真实写照。来到地坑窑前,俯瞰院内,桐树、梨树挺立窑院中央,孔孔窑洞分布四周,除了方便住人,窑洞内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柏社村有着200多孔保存完好的地坑窑洞,每个窑洞面积都在上百平方米以上,因而坐拥中国古窑第一村的美誉,还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这里便是为农民而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阵地。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关  相似文献   

18.
地平线下     
《Planning》2016,(11)
<正>此项目是一座与地平线齐平的摩地大楼,是由两个年轻纽约设计师——Yitab Sun和Jianshi Wu所主持设计,并荣获了eVolo2016年度摩天大楼设计竞赛的第一名。不同于传统向上修筑的摩天楼,本案设计将建筑一直往下修到中央公园的地基,并在其外围建造一道环绕的摩天楼城墙。这样一来,公园地底崎岖的地形就会显露在外,未来这里的居民也可以  相似文献   

19.
王炎松  邵星 《华中建筑》2009,27(10):119-121
该文在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四明山地区村庙建筑的特征,指出这些村庙是四明山古村落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正"水抱孤村怀,山通一径斜。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山下鲍村,这个位于江南的隐世村落,山环水绕,老树古宅,曲径通幽,一片静好,以至于这首明代的古诗,竟像是穿越了时光,专门为它而作。大山里的隐世村落山下鲍村位于浙江省武义县大溪口乡一条崎岖的山谷之中,四面环山。金溪、岗坛涧两条小溪自北向南,奔流到村庄的北部时合二为一,呈"S"形从村中流过,一路向南,奔向宣平溪,最后流入瓯江。数百年过去,山外已经沧桑巨变,山内却风景如故,山下鲍村仍保留着旧时的样貌。在满山青翠的烘托下,村中数十座古民居依山势高低毗连,犹如一幅水墨山居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