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火龙果果实表面上筛选出一株发酵产γ-氨基丁酸(GABA)白色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8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假丝酵母菌菌株(Candida.sp),命名为C2。C2作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诱变方法选育高产γ-氨基丁酸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紫外诱变菌株γ-氨基丁酸产量增加了40.25%,亚硝基胍诱变菌株γ-氨基丁酸产量增加了62.83%。通过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得到正向突变株,其中Y6突变株遗传性状稳定,γ-氨基丁酸产量达2.561 g/L,产量比诱变前提高了3.1倍。  相似文献   

2.
以产凝乳酶的米黑毛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照射、紫外复合氯化锂处理,以筛选产凝乳酶活力较高的菌株。确定的紫外线最佳照射时间为90 s,经多次诱变,筛选得到了突变株UV-13,其凝乳酶活力为2448.98 SU/m 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2.85%;复合诱变的最佳条件为90 s紫外照射复合1.5%氯化锂,在多次诱变的基础上,筛选得到了突变株UV-Li Cl-6,其凝乳酶活力为2703.58 SU/m 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7.70%。传代实验表明,两株突变菌都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Bacillus subtilis GXA-28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微波、氯化锂3种单一诱变及紫外-氯化锂,微波-氯化锂两种复合诱变方式进行诱变育种.经过5轮诱变,13次初筛,8次复筛,总共初筛选3554株,复筛选236株突变菌株.获得1株底物(谷氨酸钠)耐受性为出发菌株的2倍;γ-聚谷氨酸产量达24.00g/L左右(比出发菌株高出约33%)的菌株,命名为U-59.经过6代遗传稳定性试验,该菌株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获取能稳定高产莫纳可林K(MK)或红曲色素(MPs)的红曲菌株,以不产桔霉素的丛毛红曲菌(Monascus pilosus)MS-1为 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氯化锂化学诱变及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分别得到红曲菌11株、2株和3株,对16株诱变菌进行复筛和遗传稳 定性试验研究,得到4株产MPs或MK能力提高且遗传稳定性较好的诱变菌株。 其中诱变菌株ZWS5产MPs总色价为1 476.25 U/g,与出 发菌株MS-1相比产MPs能力提高了23.36%;诱变菌株ZWN2、LHL1和FH2的MK产量分别为7.34 mg/g、7.03 mg/g、和7.16 mg/g,比出发 菌株MS-1产MK能力分别提高了27.65%、22.26%和24.52%。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高产菌株,对乳酸片球菌进行紫外线和亚硝基胍诱变及二者的复合诱变处理。以正突变为标准确定的最佳诱变条件为:紫外照射距离25cm,照射时间20s;NTG终浓度为0.3mg/mL,处理时间60min。诱变后获得了1株突变株UN-27,经连续传代10次,遗传性状稳定,平均GABA产量为5.017g/L,较初始菌株的1.062g/L提高了4.72倍。  相似文献   

6.
以一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6为出发菌株,利用氯化锂、紫外线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氯化锂诱变剂量在1.2%时致死率达到82.4%,紫外线在照射30 s时致死率达到81.8%.利用氯化锂诱变谷氨酸棒杆菌S6,所得菌株D3的L-组氨酸产量为243 mg/L,比出发菌株提高10.5%;以紫外线做诱变S6,所得高产菌株U1产量256 mg/L,比出发菌株提高8.5%;以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S6,所得菌株N1产量为251 mg/L,比出发菌株提高13.6%,结果显示,经紫外线与氯化锂复合诱变后的菌株N1产L-组氨酸的产量最高,比氯化锂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3.1%,比紫外线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5.1%.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一种快速便捷的产γ-氨基丁酸(GABA)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方法,以产GABA的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TCCC 13007为出发菌株,采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PMS)对其进行诱变育种。最佳诱变条件为氮气流量10 L/min、照射间距3 mm、120 W功率条件下处理90 s,致死率90%。将诱变后的菌悬液涂布到CaCO_3筛选平板上,以CaCO_3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为依据,建立了平板-96深孔板-摇瓶的快速筛选体系。最终通过摇瓶复筛,选育得到了一株GABA产量明显提高的突变株L8,GABA产量达到(66.59±0.58)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1.41%。10次连续传代与摇瓶发酵实验表明,突变株L8的发酵性能和遗传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γ-氨基丁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通过对一株GABA高产乳酸菌进行紫外诱变,诱变后得到1株高产GABA突变株LP-S2,GABA产量平均达到7.274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3.07%。通过连续传代遗传稳定性较好。对突变株LP-S2进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最终GABA最大产量达到9.703g/L。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扩大了GABA产生菌来源。为发酵法生产GABA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得到一株GABA产量较高的乳酸菌,以酸马奶样品中分离得到的17种乳酸菌为试验菌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其GABA产量,筛选出一株产GABA能力较强的乳酸菌,其编号为43。通过菌株43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分析,对其进行同源性比较并绘制系统发育树,将菌株43鉴定为植物乳杆菌。以菌株43作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诱变研究。通过诱变处理最终得到一株GABA产量较高的突变菌株43-7,其GABA产量为1.051 g/L,GABA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3.6%,其经10次传代后稳定性较好。为微生物发酵法生产GABA提供了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红法夫酵母野生型菌株(Phaffia rhodozyma 02)为原始出发菌株,依次进行2轮紫外(UV)-氯化锂(LiCl)和60Co-γ射线诱变,以40μmol/L二苯胺为抗性筛选剂,筛选得到1株遗传稳定的高产虾青素红法夫酵母突变菌株H4-4,命名为HSC-125,虾青素产量为25.36 mg/L,是原始出发菌株P.rhodozyma 02(4.75 mg/L)的5.34倍。采用2轮UV-LiCl和60Co-γ射线复合诱变结合二苯胺作为抗性筛选剂,选育得到的高产虾青素的红法夫酵母突变株,其遗传性质稳定,展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干酪乳杆菌亚种(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casei)ATCC393为出发菌株,其产丁二酮能力为57.31mg/L。分别采用硫酸二乙酯、紫外及γCO60辐射诱变育种,发酵,测丁二酮产量。γCO60辐射诱变后获得2株高产菌株,丁二酮产量分别为79.73mg/L和73.06mg/L,各为出发菌株的1.39倍和1.27倍。γCO60辐射诱变的最佳条件:50Gy/min剂量率,菌液浓度108个/mL,750Gy剂量照射处理。此时致死率为99.36%。  相似文献   

12.
梁金钟  李雯  王风青 《食品科学》2014,34(23):228-232
利用乳酸菌分离培养基从酸菜汁中分离菌株。经过初筛、复筛后得到的菌株Lp-Lw-131有较好的产γ-氨基丁酸(GABA)能力。对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实验确定该菌为植物乳杆菌,编号为Lp-Lw-131。利用菌株体内的谷氨酸脱羧酶(GAD)将L-谷氨酸钠脱羧转化成GABA,用比色法测定GABA的产量为0.917g/L。以Lp-Lw-131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以致死率为标准确定最佳诱变条件为:紫外照射距离30cm,照射时间90s;DES体积分数为25%醇溶液,处理时间20min,诱变后获得一株突变株Lp-Lw-131-34。连续传代10次后遗传性状稳定,平均GABA产量为1.815g/L,是出发菌株的1.979倍。  相似文献   

13.
红曲出发菌株Monascus ruber GM011 经紫外线(UV)、氯化锂(LiCl)、UV-LiCl 复合诱变、亚硝酸和硫酸二乙酯(DES)等诱变剂反复诱变处理,通过抑菌圈初筛,获得产桔霉素明显较出发菌株少的红曲诱变菌株15株,后摇瓶发酵培养,经高效液相色谱对初筛菌株发酵产物的进一步检测,有6株菌株产生正突变,其中3株具有较高的产Monacolin K能力,特别是诱变株W283的产量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53.1%,经5代培养后,Monacolin K 产量依次为395.1 mg/L、378.2 mg/L、385.3 mg/L、402.1 mg/L和383.7 mg/L,表明该高产菌株在遗传性状上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4.
高产类胡萝卜素酵母菌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2株红酵母菌中筛选得到一株生物量和类胡萝卜素产量较高的菌株KC 8,以KC 8为出发菌株,依次经ARTP诱变、亚硝酸钠诱变、紫外诱变、紫外-亚硝酸钠复合诱变,再进行一轮ARTP诱变。测得KC 8类胡萝卜素产量为8.67 mg/L,26 S r DNA测序表明,该菌株与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100%相似性;最终从1 000株诱变存活菌株中筛选得到高产类胡萝卜素突变菌株K 4,产量为15.14 mg/L,为出发菌株的1.75倍,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该菌株所产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成分为β-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15.
高产ε-聚赖氨酸白色链霉菌的复合诱变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提高ε-聚赖氨酸的产量,本实验以白色链霉菌SA为出发菌株,采取紫外照射复合氯化锂(15W,25s,0.5%LiCl)诱变选育及0.025mol/L亚硝酸诱变选育,得到一株具有遗传标记AEC的抗性突变高产菌株UN2-71,在液体摇瓶发酵培养基中,ε-聚赖氨酸产量达到1.64g/L,较出发菌株提高57.7%.  相似文献   

16.
以自主分离的植物乳杆菌LY-78为出发菌株,以抑菌效价为检测指标,通过亚硝基胍-紫外复合诱变,双层平板拮抗法和牛津杯琼脂扩散法筛选突变菌株。试验结果表明,在亚硝基胍质量浓度3 g/L,诱变时间40min,紫外照射时间90 s时获得1株苯乳酸产量最高的变异株UN-30,苯乳酸产量达712 mg/L,比出发菌株产量246 mg/L提高2.89倍,且遗传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紫外(UV)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技术筛选甲萘醌-7(MK-7)高产菌株。方法以产MK-7的纳豆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利用UV+ARTP复合诱变筛选MK-7高产菌株,并对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从初筛的77株突变株中获得一株MK-7高产菌株UA31#,其产量由出发菌株的7.8 mg/L提高到20.5 mg/L,经12代传代培养性能稳定。结论通过UV+ARTP复合诱变可获得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MK-7菌株。  相似文献   

18.
边鑫  吴非 《食品科学》2012,33(21):213-216
以霉菌作为出发菌株,将其接入大豆-水(3:5,m/V)的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根据发酵过程中γ-氨基丁酸(GABA)产量,筛选出GABA的高产霉菌菌株,然后利用紫外线对高产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并通过抗性初筛获得长势较好的突变菌株,再分别利用含有质量浓度为1g/100mL L-谷氨酸的PDA综合培养基和大豆水溶液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两次筛选,得到稳定高产GABA突变菌株。结果表明,通过对产GABA霉菌菌株的筛选,得到米曲霉3.800为高产GABA霉菌,GABA产量达到0.674g/L。以米曲霉3.800作为原始菌株,对其进行紫外诱变处理,从而获得高产GABA突变菌株,结果表明,利用紫外线对米曲霉3.800进行处理的最佳照射时间为2min。在此照射时间下,通过突变菌株在含有质量浓度为1g/100mL L-谷氨酸的PDA综合培养基和大豆-水溶液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两次筛选,最终获得一株稳定的高产GABA突变菌株3.800-4,其在含有质量浓度为1g/100mL谷氨酸的PDA综合培养基中的GABA产量为4.491g/L,比原菌株的GABA产量提高了23.58%;同时其在大豆-水的发酵培养基中的GABA产量为0.874g/L,比原菌株的产量提高了29.67%。  相似文献   

19.
对黑曲霉出发菌株AS-3进行了紫外诱变、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处理,将诱变所得菌株进行耐酸和耐酒精能力测定,筛选得到一株高产糖化酶活力的正向突变株UL-6,发酵培养56h后,产酶活力为15800u/ml,较同批发酵的AS-3提高了73.63%,且该菌株的耐酸、耐酒精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0.
李滔滔  李小龙  张凤琴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4):246-248,388
以红曲霉菌(Monascus Purpureus)HW为出发菌株,利用氯化锂进行诱变。诱变的最佳氯化锂(1mol/L)用量为200μL。经HPLC对诱变菌株发酵产物中的洛伐他汀进行检测,筛选正突变株,最终筛选到6株正突变菌株。其中三株正突变菌株HW3、HW5和HW6的发酵液中洛伐他汀的含量分别达到了35.94、38.86、30.07mg/L,比原始菌株的产洛伐他汀产量分别提高了214%、239%、169%。结合高产洛伐他汀的三株正突变株菌落形态观察发现:洛伐他汀的生产能力与产红曲色素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次菌落有无皱褶也可能影响洛伐他汀的生产性能。HW3、HW5、HW6正突变株经10次传代培养,产洛伐他汀的性能分别下降11.8%、14.9%、32.1%,HW3、HW5的性状较为稳定,可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