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2.
3.
4.
5.
为了了解普洱茶茶褐素的组成,对从普洱茶中提取的茶褐素进行了分离。通过比较不同树脂对茶褐素的吸附与解吸能力,选择AB-8大孔树脂对普洱茶茶褐素进行分离,得到TBs P1和TBs P2两个组分;进一步利用DEAE-52纤维素柱对TBs P1组分进行分离,得到6个组分;对茶褐素组分TBs P1、TBs P2以及TBs P1分离得到的6个组分的总糖、总酚和蛋白质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各组分的单糖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分的茶褐素其总糖、总酚和蛋白质的含量有一定的区别,TBs P1分离得到的4个主要组分单糖组成相似,含量不同,与从普洱茶生产原料晒青毛茶中提取的水溶性色素的单糖组成和含量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液态自然发酵普洱茶粉和固态发酵工艺生产普洱熟茶"7572"的茶褐素,对两种茶褐素的光谱学性质及理化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紫外-可见光谱(UV-Vis)表明,液态茶褐素在380 nm左右比固态茶褐素多一个吸收峰;红外光谱(IR)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茶褐素所含官能团相似,均为多羟基的酚类化合物,还可能有蛋白质和多糖与其结合;对茶褐素酸性官能团定量分析表明,两种茶褐素均含有羧基和酚羟基,且液态茶褐素中的两种官能团均比固态茶褐素多;膜法分离分级茶褐素结果显示,低聚(M10 ku)部分在固、液态茶褐素中含量分别为26.74%和18.84%;高聚(M100 ku)部分在固态茶褐素中含量56.98%、在液态茶褐素中含量为70.72%;两种茶褐素总还原力均具有剂量依赖性,活性相似;对膜分级后各组分还原力测定表明,两种茶褐素的中聚部分(10 kuM100 ku)、高聚部分的总还原力均明显高于低聚茶褐素。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探讨了不同分子量普洱茶茶褐素对高脂血症SD大鼠的治疗作用。通过45 d的治疗,饲喂TB1和RTB的大鼠血清TCTG和LDL均显著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HDL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且TG与HDL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B1和RTB对肝脏组织中HSL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在附睾组织和肠系膜组织中HSL活性极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1)。同时,TB1和RTB可显著抑制高脂血症大鼠脂肪组织ACC酶活性(p0.01)和FAS酶活性(p0.05)。说明TB1和RTB可通过提高HSL活性来加速脂质代谢,同时通过抑制ACC和FAS活性来减少脂肪酸合成。Western Blot检测发现,TB1和RTB有上调HSL蛋白表达、下调ACC1蛋白表达的作用。肝脏病理切片显示,TB1和RTB能有效减缓和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速度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TB1是RTB的主要活性成分,对高脂血症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从六堡茶中提取茶褐素的最佳工艺,并探讨其理化性质。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3种主要因素对茶褐素提取得率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分析法,探讨六堡茶茶褐素的提取工艺,并对所得茶褐素进行初步理化性质分析。六堡茶茶褐素的最适宜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7 g/mL、提取温度96 ℃、提取时间86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茶褐素提取得率为10.33%±0.04%。茶褐素复合物中多糖含量为25.16%±0.11%,蛋白质的含量为15.45%±0.06%,总酸性基的含量为(5.5±0.02) mmol/g,羧基的含量为(1.34±0.05) mmol/g,酚羟基的含量为(4.16±0.06) mmol/g。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六堡茶茶褐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可行,茶褐素主要是由酚类和羧酸类物质构成,并含有蛋白质、多糖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abrownin (TB) is a main bioactive component in Pu‐erh tea, and the total amount is between 100 and 140 g kg?1. However, reports on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B are sparse because it has a high molecular weight and complex composition. Hence,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B in Pu‐erh tea during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n exogenous enzyme method.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exogenous enzymes, the tea liquor prepared from the resulting leaves changed considerably in colour. In addition, the TB, total carbohydrate, polysaccharide, amino acid and protein contents were all increased, while the tea polyphenol content decreased sharply; the surfaces of leaves before fermentation appeared to be smooth and intact, and the structures of the cell, cellulose and lignin were complete, while after fermentation their surfaces were covered by microorganisms and the structures of the cells were largely disrupted. CONCLUSION: The enzymatic ac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positional changes occurring during Pu‐erh tea manufacture, and its quality. Enzymes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cause of TB formation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of Pu‐erh tea.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祁门红茶、GABA红茶、滇红等三种红茶特征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进行研究。气-质联用结果表明,共定性鉴定出78种已知挥发性成分,包括碳氢化合物、萜烯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杂环化合物、酚类。三种红茶总挥发性物质种类数量相近,但其含量差异较大,其共有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芳樟醇、香叶醇、壬醛、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挥发性成分可以区分GABA红茶、滇红、祁门红茶。经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12种差异挥发性成分,包括醋酸橙花酯、水杨酸甲酯、异龙脑、芳樟醇、柠檬醛等,其中醋酸橙花酯、柠檬醛在祁门红茶中含量最高,有助于形成祁门红茶的花果香型;异龙脑、芳樟醇在滇红中含量最高;芳樟醇、水杨酸甲酯在GABA红茶中含量较高,有利于形成GABA红茶鲜嫩花果香。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客观地评价GABA红茶香气特征,阐明祁门红茶、GABA红茶、滇红香气品质差异及构建不同种类红茶风味品质鉴别图谱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分析斯里兰卡红碎茶与滇红碎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性,探明区分两地红碎茶差异的主要香气成分。方法 采用GC-MS法测定斯里兰卡红碎茶及滇红碎茶样品的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比较斯里兰卡红碎茶与滇红碎茶香气成分特征差异性,根据第一主成分贡献值大小,筛选出决定区分两地红碎茶差异的主要香气成分。结果 两地红碎茶样品共分析到香气化合物40种,以醛类、酮类、酯类、醇类为主,香气成分及含量相近,但略有差异。其中反-2-己烯醛、苯乙醇、香叶醇、壬醛香气成分滇红碎茶明显高于斯里兰卡红碎茶(高出80%以上),分别高出110.00%、108.73%、93.64%、84.91%,二氢猕猴桃内酯、吲哚香气成分滇红碎茶明显低于斯里兰卡红碎茶(50%以上),分别低至56.19%、52.38%。其中烯类香气成分滇红碎茶比斯里兰卡红碎茶高出最为明显,高出53.53%,吲哚类香气成分滇红碎茶比斯里兰卡红碎茶低出最为明显,低出52.48%。两类红碎茶中,水杨酸甲酯占比最高,在斯里兰卡红碎茶中最高可达26.60%,在滇红碎茶中最高可达29.79%。斯里兰卡红碎茶和滇红碎茶中,酯类和醇类含量最高,酯类在斯里兰卡红碎茶中最高可达34.38%,在滇红碎茶中最高可达35.69%,醇类在斯里兰卡红碎茶中最高可达32.48%,在滇红碎茶中最高可达34.84%。各香气成分中二氢猕猴桃内酯(C15)、反-戊酸-2-己烯酯(C29)最能代表斯里兰卡红碎茶香气特征,a-萜品醇(C30)、橙花醇(C40)最能代表滇红碎茶香气成分特征。结论 对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可明显区分斯里兰卡红碎茶与滇红碎茶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红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探讨结构修饰对红茶多糖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还原力实验、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DPPH清除实验以及脂质过氧化抑制试验模型研究红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实验研究红茶多糖的降血糖活性,以及对抑制α-葡萄糖苷酶动力学研究红茶多糖的抑制类型。应用超声处理、部分酸解和酶解处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探讨结构修饰与红茶多糖活性的关系。结果在抗氧化实验中,红茶多糖活性具有良好的浓度依赖关系。在α-淀粉酶以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试验中,红茶多糖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由动力学研究推测红茶多糖对a-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属于非竞争性抑制。三种结构修饰方式对活性均有影响,但变化趋势与处理方式和活性模型有关。结论红茶多糖是一种良好的抗氧化剂,并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活性,相应的结构修饰可提高红茶多糖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茶叶中粗多糖的提取率。方法以汉中红茶为原料,采用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法提取粗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了复合酶添加量,提取温度,p H值和料液比等工艺参数。结果影响粗多糖得率的因素依次为提取温度(B)复合酶添加量(A)p H值(C)料液比(D),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复合酶(果胶酶:纤维素酶=2:1)添加量0.8%,提取温度50℃,p H值4.0,料液比1:25。在此条件下粗多糖的平均得率为5.97%,是水提法的2.61倍。结论该研究优化的工艺参数具有提取效率高、提取温度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以月桂酸4-硝基苯酯为底物,考察黑木耳多糖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确定最佳抑制条件、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方法:采用水提醇沉的方法制备黑木耳多糖,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多糖,考察不同反应条件(浓度、p H、温度、时间)下黑木耳多糖各组分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效果;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研究黑木耳多糖与胰脂肪酶构象之间的关系;测定不同浓度底物时的反应吸光度值,初步确定黑木耳多糖对胰脂肪酶抑制作用的机理。结果:分离获得6个组分,其中中性多糖组分a对胰脂肪酶抑制效果较好。当p H为7.5、温度37℃、反应时间为60 min时抑制效果最佳,此时中性多糖组分a抑制率最高达到46.93%;反应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米氏常数Km为17.68 mg/m 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1.43μmol/min,抑制常数Ki为30.32 mg/m L。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测定,胰脂肪酶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说明黑木耳多糖改变了胰脂肪酶的构象,致使其酶催化活性受到抑制。结论:黑木耳多糖对胰脂肪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表明黑木耳多糖降血脂作用可能与胰脂肪酶的活性抑制有关,为降血脂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茶叶多糖是一种水溶性多糖。就茶叶多糖的特点,如含量、组成、性质、结构及保健作用进行了综述,并结合茶叶多糖的现状预测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利用夏秋红茶再加工制作冷泡茶的可行性和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利用纤维素酶处理夏秋红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最佳酶解条件,测定处理前后红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并对其冷泡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优化获得了夏秋红茶再加工的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2 kU/g,料液比为5:8(g:mL),处理时间为24h,处理温度为25℃。纤维素酶加工后茶叶中的主要滋味物质和风味物质含量以及冷泡性能等品质指标均有所提高。冷泡茶汤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由4.33%升高至9.35%,水浸出物含量由26.64%升高至35.73%。在挥发性风味物质方面,加工后茶叶中苯甲醇(芳香、果香)、苯乙醇(玫瑰花香、蜜香)和水杨酸甲酯(清香、花香)等特征香气物质的相对含量升高。冷泡性能方面,加工后的红茶水浸出物冷泡溶出大幅增加和可溶性总糖则可完全冷泡溶出,产品适于冷泡饮用。结论 本研究通过纤维素酶再加工提升夏秋红茶品质,制备冷泡茶,不仅能实现夏秋茶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为冷泡茶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