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性淀粉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及消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经过糊化后使用普鲁兰酶脱支,产生更多的短直链淀粉重新结晶来制备抗性淀粉。通过碘吸光度法测定,直链淀粉含量高的样品的抗性淀粉含量不一定高,但直链淀粉含量低的样品不容易产生高含量抗性淀粉。在In-Vitro消化模型中,和原淀粉相比,所有的抗性淀粉样品消化产物的量、还原糖释放率和平均消化速率都减少或降低,并且抗性淀粉含量越高,减少或降低得越多。  相似文献   

2.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经过糊化后使用普鲁兰酶脱支,产生更多的短直链淀粉重新结晶来制备抗性淀粉。通过碘吸光度法测定,直链淀粉含量高的样品的抗性淀粉含量不一定高,但直链淀粉含量低的样品不容易产生高含量抗性淀粉。在In-Vitro消化模型中,和原淀粉相比,所有的抗性淀粉样品消化产物的量、还原糖释放率和平均消化速率都减少或降低,并且抗性淀粉含量越高,减少或降低得越多。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对小麦抗性淀粉和马铃薯抗性淀粉结构特征及体外消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小麦抗性淀粉相比,马铃薯抗性淀粉直链淀粉含量更高,分子质量分布更集中,热稳定性更高。两种抗性淀粉粒径相差不大,均为C型结构,化学结构相似,没有基团差异。小麦抗性淀粉分子颗粒完整,表面光滑,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马铃薯抗性淀粉分子为不规则多面体,分子表面粗糙,有凹陷,且有少量的层状起伏。体外消化试验表明:马铃薯抗性淀粉具有更强的抗消化能力,血糖指数分别为40.62、40.50(GI<55),属于低GI食品。相关性分析结果为抗性淀粉体外消化率与其直链淀粉含量、碘吸收峰负相关,与其结晶度、热焓值显著负相关,与比表面积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银杏为原料,研究α-淀粉酶水解制备银杏抗性淀粉工艺。以银杏抗性淀粉得率为指标,探讨α-淀粉酶用量、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高压处理温度、高压处理时间、老化温度和老化时间对银杏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响应面法优化α-淀粉酶水解制备银杏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加酶量为8.0U/g,pH为5.8,酶解温度为88.7℃,酶解时间为19.3 min,高压处理温度为120℃,高压处理时间为35 min,老化温度为3℃,老化时间为24 h,在该工艺条件下银杏抗性淀粉得率可达24.12%。为银杏抗性淀粉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压热法制备淮山药抗性淀粉及其消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压热法制备淮山药抗性淀粉的影响因素与抗性淀粉得率的关系,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淮山药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淀粉乳含量、pH值、压热时间对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极显著,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淀粉乳含量、淀粉乳pH值和压热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含量25.20%,pH6.26,压热时间42.85 min,在此条件下测得的淮山药抗性淀粉得率为25.27%。In-Vitro体外模拟人体消化的试验表明,淮山药抗性淀粉较淮山药原淀粉更难消化,且抗性淀粉含量越大越难以消化。  相似文献   

6.
超高压处理对抗性淀粉消化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小角X射线衍射(SAXS)等手段,研究超高压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结构和消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对淀粉颗粒表面形态的影响随着压力的增加越来越明显。并且随着压力的升高热稳定性不断升高。经过200~600 MPa压力处理后的淀粉消化率随着压力的增加不断下降,800~1 000 MPa压力处理后的淀粉消化率不断增加,而淀粉内部半晶体或结构有序性是影响消化率的重要因素,有序性越高消化率越低。  相似文献   

7.
几种薯类与豆类抗性淀粉的抗消化性及其益生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压热法制备了木薯、红薯、马铃薯、豌豆和绿豆5种抗性淀粉,研究了它们对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抗消化性,以及它们对肠道益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胃液对木薯、红薯、马铃薯、豌豆和绿豆抗性淀粉的消化作用很小,人工肠液对它们有明显的消化作用;经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先后作用,它们的消化率都比单独人工肠液处理后的要高;各种抗性淀粉对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链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殖作用。综合分析可知,对肠道益生菌增殖作用最强的是豌豆抗性淀粉,其次是红薯和绿豆抗性淀粉,再次是马铃薯抗性淀粉,最差的是木薯抗性淀粉。  相似文献   

8.
以豌豆淀粉为原料,经糊化、普鲁兰酶脱支和凝沉处理,使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制备出高含量的抗性淀粉,并研究了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加酶量为300 ASPU/g,脱支时间12 h,凝沉时间24 h时,抗性淀粉含量达到最高52.66%;经糊化、脱支和凝沉处理后的样品结晶结构由C型变为B+V型;随着抗性淀粉含量的增加,其溶解度逐渐降低且均高于原淀粉,但膨胀度均低于原淀粉;消化产物随抗性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预糊化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预糊化玉米淀粉和预糊化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对蛋糕比容、水分活度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20%预糊化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可增大蛋糕体积;添加0.40%~0.80%预糊化玉米淀粉对降低蛋糕水分活度效果明显;添加0.20%预糊化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对延缓蛋糕老化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银杏淀粉为原料,对水相法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在辛烯基琥珀酸酐添加质量分数为3.0%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淀粉乳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 H等因素对产品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制备银杏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工艺参数:银杏淀粉质量分数40.0%,反应温度45.0℃,p H 8.0,反应时间4.0 h。在此工艺条件下,银杏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取代度可以达到0.019 36,反应效率74.42%。淀粉消化性能试验表明银杏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对胰淀粉酶水解作用具有良好的抵抗能力,慢消化及抗消化特性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进口温度、料液浓度、风机频率对白果粉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进料量为300 mL/h,采用Box-Benhnken实验,以进口温度、料液浓度、风机频率为影响因素,以含水量和得率为响应值建立二次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喷雾干燥的含水量最优工艺参数:进口温度170 ℃、风机频率50 Hz、料液浓度8%,在此条件下得到白果粉含水量4.38%;白果粉得率最佳工艺条件中为进口温度170 ℃,风机频率50 Hz,料液浓度6%,得到白果粉得率为55.88%。。  相似文献   

12.
为预测白果在干燥过程中色泽变化,提高干燥品质,该研究将中短波红外干燥技术应用于白果干燥,研究白果在不同干燥温度(60、70、80和90 ℃)下干燥动力学和色泽变化,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其色泽预测模型,并探究白果的复水率、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性以及微观结构等相关品质参数。结果表明:白果整个干燥过程只有一个降速干燥阶段;干燥温度从60 ℃升高到80 ℃,干燥时间显著减少(P<0.05);干燥温度从80 ℃升高到90 ℃,白果干燥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干燥进行,白果色泽L*值逐渐降低,a*值和b*值均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总色差值ΔE呈现两段式的增加趋势;本研究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干燥过程中色泽参数的变化。综合白果品质参数,白果在干燥温度70 ℃条件下会获得最优的复水比(1.580),最好的抗氧化活性(175.70 μmol trolox/100 g)以及较优的总黄酮含量(198.40 mg/100 g)。通过对白果微观结构分析,干燥温度低于70 ℃时,白果淀粉颗粒结构保持完好,而干燥温度高于80 ℃时,其淀粉颗粒结构会发生明显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闫旭宇  李玲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9):200-204,224
本研究以银杏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提取优化了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对影响银杏叶总黄酮得率的4个因素进行Box-Behnken试验设计与优化,分析提取过程中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黄酮提取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银杏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1%、料液比1:26 g/mL、提取温度75 ℃、提取时间51 min,银杏叶总黄酮得率为3.58%。所提取的银杏叶总黄酮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高于VC,且与浓度正相关。本研究为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制备一款具有较高营养成分且风味宜人的发酵银杏粉,以泰州大佛指银杏果为原料,研究单酶解(M)、酶解+乳酸菌(M+R)、单乳酸菌(R)、乳酸菌+酵母菌(R+J)、酶解+乳酸菌+酵母菌(M+R+J)5种不同发酵方法对发酵银杏粉的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M+R+J组的黄酮(17.06±0.82) mg/g、多酚(46.62±1.97) mg/g、总抗氧化能力(241.91±10.23) U/mL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可溶性蛋白(4.74±0.18) mg/g最高;可溶性糖(7.61±0.91) mg/g显著高于R组(5.24±0.52) mg/g和R+J组(3.82±0.41) mg/g(P<0.05)。挥发性风味成分测定结果表明:M+R+J组检测到的醇类物质(17.44%)、酚类物质(3.95%)、酸味物质(13.46%)、挥发性酯类物质(11.87%)均最高,赋予了产品酸香适宜、浓郁的风味;检测到的风味缺陷物质醛类物质(2.38%)最低;5组中的烃类物质大多数为饱和脂肪烃类,嗅觉阈较高,对产品的风味影响较小。结论:酶解后采用乳酸菌协同酵母菌发酵有利于营养成分的析出和风味物质的富集,明显提高发酵银杏粉的营养价值,并赋予其良好的风味。  相似文献   

15.
依据真实溶剂类导体屏蔽模型(Conductor-like Screening Model for Real Solvents,COSMO-RS),通过计算筛选出银杏叶中类黄酮提取所用的天然低共熔溶剂(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s,NADESs)。以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氯化胆碱/甘油体系(摩尔比1:2)为较优的NADESs,当银杏叶与NADESs固液比为1:30.7(g/mL),73.2℃下提取4.1 h时,回归模型预测类黄酮理论得率可高达5.70%,与验证试验值5.68%基本一致。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模拟与实验相结合方法,为天然产物提取所用溶剂的筛选及后续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抗性淀粉饼干的最佳配方为:以低筋粉小麦粉100%为基准,抗性淀粉25.0%、植物油24.0%、蔗糖32.0%、膨松剂1.6%、全蛋液2.0%、食盐1.0%、水10.0%.在此配方条件下,对抗性饼干进行感官、理化和卫生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抗性淀粉饼干色泽均匀、呈金黄色;外形完整,花纹清晰,厚薄基本均匀,无收缩、变形、起泡、裂痕现象;断面结构呈多孔状,细密,无大孔洞;香味纯正,口感松脆细腻、不粘牙、无颗粒感.其各项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符合饼干国家相应标准;抗性淀粉饼干的水解指数和血糖指数分别为49.19、66.72,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属于中等血糖指数食品.  相似文献   

17.
研究藜麦粉、酵母、棕榈油的添加量对藜麦石头饼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对其消化特性进行初步的探讨。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出藜麦石头饼的最优配方,并根据Eylnst的方法研究最优配方藜麦石头饼的淀粉消化特性。结果表明:藜麦石头饼的最优配方是藜麦添加量为14%,酵母添加量为1%,棕榈油的添加量为17%,此时的感官评价得分为83.95,藜麦石头饼的口感最佳。测定其淀粉总含量为38.08 g/100 g,其中快消化淀粉(RDS)占19.25%,较对照组石头饼降低了40.6%,慢消化淀粉(SDS)占18.52%,抗性淀粉(RS)占62.23%,较对照组石头饼分别升高了41.2%和14.3%。通过淀粉水解率的一级动力学拟合方程预测藜麦石头饼的血糖生成指数(GI)为69.95,低于对照石头饼,属于中等血糖生成指数食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提取过程中咖啡因的转移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咖啡因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50 mm,2.7 μm),流动相采用0.1%甲酸溶液和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进行,流速0.3 mL/min,进样量5 μL,柱温30℃,运行时间5 min。质谱参数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检测方式采用多反应监测和正离子模式扫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通过优化检测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5.23%~102.49%之间,检出限为5 μg/kg,定量限为15 μg/kg。结论: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咖啡因含量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研究发现,银杏叶中天然存在咖啡因,且不同产地银杏叶中咖啡因含量不同,可能和银杏生长的气候和地域有关系。银杏叶提取生产加工时,原料中约35%的咖啡因会转移至提取物中。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抗性淀粉消化前后的益生作用与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涛  张淑远  王美桂 《食品科学》2014,35(15):105-108
制备与纯化得到马铃薯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研究其益生作用与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马铃薯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都有显著的增殖作用,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有强抑制作用,对粪肠球菌、梭状杆菌、兼性细菌没有影响;它们的发酵液总酸度增大,说明它们能被肠道益生菌发酵利用;马铃薯抗性淀粉经消化处理后比表面积增加,经发酵后比表面积更大;马铃薯抗性淀粉的平均聚合度较之原淀粉显著变小,马铃薯抗性淀粉或消化抗性淀粉发酵后的平均聚合度降低;马铃薯抗性淀粉经消化前后的晶型均为B型,其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发酵后的晶型都转变为A型,微晶度、亚微晶度及总结晶度较之发酵前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食物中抗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查阅的近十几年对淀粉在人肠道内消化吸收的文献基础上,综述了食物中抗性淀粉的研究进展,抗性淀粉是指不能在健康正常人小肠中消化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物食中物存在抗性淀粉可分为3类,物理包埋淀粉(RSI)抗性淀粉颗粒(RS2)和老化淀粉(RS3)其检测一般采用体外肠道模拟酶解法,影响食物中抗性淀粉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淀粉自身的理化性质,食物中的其它成分,处理方式和工艺以及食物形态等,抗性淀粉属于人体无法消化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