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淀粉来源丰富,是可再生的廉价有机原料,有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但淀粉存在一些缺陷,限制淀粉的利用。为改善淀粉的功能特性及扩大其应用范围,对淀粉进行改性。超声波改性技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物理改性方法,超声波作用于淀粉,能引起淀粉分子量降低。本文综述了超声波处理对淀粉分子结构、颗粒形貌、糊化特性、流变特性、透明度、溶解度、消化特性等的影响,为提高淀粉性能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晓玺  陈玲  邹芳建  穆燕  李琳 《食品科学》2007,28(10):105-108
高链玉米淀粉颗粒通过微波改性,调节不同的水分质量分数、微波温度、微波时间和微波功率可以改变淀粉颗粒的抗消化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生物体外(invitro)降解方法,对不同微波作用条件下的高链玉米淀粉的颗粒形貌和抗消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链玉米淀粉经微波改性后,颗粒形貌发生改变,表面出现凹凸、小孔,当抗消化淀粉质量分数达到22.0%时,大部分淀粉颗粒已经发生破损、崩裂。在微波场中,水分质量分数和微波温度对高链玉米淀粉抗消化性能的影响较大,而微波功率和时间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机械力化学作用下纳米淀粉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研磨协同超声波处理,使淀粉在机械力化学的作用下,宏观颗粒形貌和微观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形成纳米淀粉,考察了研磨时间,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对纳米淀粉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磨时间6 h,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5 h,纳米淀粉得率达到40.33%。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手段对纳米淀粉的形貌、结构、谱学性能和晶体性能进行了研究表征。研究表明:纳米淀粉呈球形,属于B型,直径约为50~70 nm,结晶度达到58%;纳米淀粉的热稳定性较玉米淀粉显著增加,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与传统的淀粉改性方法相比,机械力化学法是一种高效的、很有应用价值的淀粉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4.
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的制备及接枝共聚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乙醇溶剂一高温加热制备了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通过X-射线衍射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的结晶性质与颗粒形貌;以中和的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对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进行接枝共聚改性,制备出具有高吸水性的接枝共聚物,并对其吸水性能做了研究,其吸水率和吸盐水(0.1%NaCl)率分别为590.1g/g和232.6 g/g;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小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微波、酶解、微波复合酶解三种方法改性淀粉。从淀粉颗粒形貌、偏光特性、结晶结构、短程有序性、粒径分布等方面对小米淀粉进行结构表征,测定其直链淀粉含量、溶胀力与透明度等指标以分析小米淀粉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小米淀粉的颗粒结构被破坏,偏光十字特性消失,结晶结构发生改变,但三种改性方法均不影响小米淀粉的基本官能团。其中,微波改性小米淀粉为A型晶体,酶解和微波复合酶解改性淀粉结晶型为B型,微波复合酶解改性淀粉的相对结晶度提高了35.32 %。改性淀粉的粒径、直链淀粉含量均有所提高,与原淀粉相比,微波复合酶解改性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49.03 %。综上所述,与单一法相比,微波复合酶解法对淀粉颗粒结构和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最佳,这对于小米淀粉基食品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非晶颗粒态淀粉是一种特殊的淀粉物态形式,具有颗粒性,但不具有结晶性。为了实现对原淀粉颗粒的改性,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乙醇溶液处理法制备非晶颗粒态淀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种非晶化处理方法对玉米淀粉的颗粒形貌、结晶性质、溶解度与膨胀力及体外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淀粉经非晶化处理后颗粒性仍保持完整,但颗粒表面有较大爆裂孔生成,并出现明显褶皱;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呈现V-型衍射结构,其结晶性基本消失,颗粒由多晶颗粒态结构转变为非晶颗粒态结构;与玉米原淀粉相比,其溶解度和膨胀度在相同的测定温度下均明显增加。原淀粉经乙醇溶液处理后,其快消化淀粉含量由92.83%下降到81.64%。而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总含量由7.17%上升到18.36%。因此,采用乙醇溶液处理法对淀粉颗粒进行改性将有助于开发低热量和慢血糖应答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技术在淀粉改性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波技术是一种常用物理场加工处理方法,目前超声波技术用于淀粉改性成为新型变性淀粉研究热点。该文介绍超声波改性淀粉作用机制及对淀粉糊性质、淀粉颗粒形态、淀粉结构、反应性能和其它性质影响,认为超声波技术是一种对淀粉进行改性并提高其功能特性的最具潜力和发展前途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25种可食用淀粉颗粒的超微形貌进行原位观察,与经典工艺提纯的淀粉颗粒形貌对比,发现经典淀粉提纯工艺对淀粉颗粒的超微形貌几乎没有影响。另外,根据对各淀粉的生长环境的观察,发现生长空间对成熟谷物(小麦除外)淀粉颗粒形貌形成过程中有较大影响,而对豆类和根茎类食品原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偏光显微、X射线衍射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了酯化改性后淀粉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HylonV玉米淀粉相比,酯化改性后得到的RS4型抗消化淀粉的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导致了结晶形态由B型向V型转变。由此引起淀粉的消化性能发生改变,经体外模拟试验表明,RS4型抗消化淀粉在人工胃液和人工小肠液中都有良好的抗消化性能,且随着抗消化淀粉含量的增加,抗消化性能越显著,显示了其良好的结肠靶向性。  相似文献   

10.
纳米级改性淀粉是特征尺度至少在一个维度上为纳米量级的改性淀粉,根据形态可分为淀粉纳米颗粒和淀粉纳米纤维两类。近年来,纳米级改性淀粉因其独特的纳米材料特性,以及原料来源广、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包装新材料、活性成分包埋、食品质地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逐渐成为食品纳米科技研究的热点。文中在介绍淀粉纳米材料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纳米级改性淀粉的"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2种制备方法及其性能改良方法进行阐述,并总结了纳米级改性淀粉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1.
淀粉是很多食品必要组分和重要加工原料,为改善淀粉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常需对天然淀粉进行改性;化学法和酶法是淀粉改性主要方法,但存在反应速率低、环境污染或反应过程相当复杂等问题。该文介绍一种新的淀粉改性技术―超声波技术,较全面综述超声波处理对淀粉分子量、表面结构、结晶结构与凝胶质构特性、流变特性、热性质、反应性能等影响,并对超声波技术在淀粉改性方面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求一种既尽可能保留青香蕉淀粉的天然特性,又能改善其加工特性的改性方法,对比了复合酶法、乳酸发酵法和挤压膨化法对青香蕉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改性方法中,复合酶法能够显著提高抗性淀粉的质量分数;通过比较三种改性淀粉的理化特性,复合酶法和乳酸发酵法使结晶度由18.13%分别增加到20.19%和22.06%,而挤压膨化法使结晶度大幅下降至2.16%。复合酶法淀粉的分子解聚程度低,能较好保持原淀粉的颗粒形态,且有助于提高淀粉糊的热稳定性、冷稳定性和凝沉性。而乳酸发酵法和挤压膨化法使热稳定性降低,凝沉性减弱,但能够提高冷稳定性;加工特性研究表明,复合酶法对香蕉原淀粉的色泽影响较小,有助于改善淀粉糊的透明度,提高香蕉淀粉的感官品质。挤压膨化改性淀粉在透明度、溶解度和吸水性方面均有所改善。而乳酸发酵改性对冻融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综上而言,复合酶法是较理想的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淀粉与油脂热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淀粉-脂质二元复合物,这会显著影响淀粉基产品的品质、保质期、物理化学特性等.菠萝蜜是新型小颗粒、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热带特色淀粉资源.以木薯和玉米两种淀粉与菠萝蜜淀粉同为A型结晶的淀粉作参照,探究加热过程中菠萝蜜原淀粉与月桂酸形成复合物的复合指数、糊化特性、粒径分布、颗粒形貌和短程有序性.实...  相似文献   

14.
淀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植物多糖,同时也是重要的食品生产加工的工业原料。天然淀粉耐热、耐剪切、耐酸能力差,且易回生,需要对淀粉进行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酶改性。在淀粉改性尤其是化学改性中,化学试剂易残留于改性淀粉中,所以快速、安全的物理改性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而物理改性中,热加工改性应用较为广泛。通过概述六种常用的热加工改性技术对淀粉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旨在为热加工改性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期能为特定需求淀粉的生产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淀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植物多糖,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由于天然淀粉耐热、耐剪切、耐酸能力差,且易回生,因此需要对淀粉进行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酶改性。在淀粉改性尤其是化学改性中,化学试剂易残留于改性淀粉中,所以快速、安全的物理改性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主要概述了六种近些年常用的物理改性技术对淀粉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从样品处理时间、损害程度和成本高低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有助于大家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淀粉改性。  相似文献   

16.
雷菁  万智巍  鞠民 《食品工业科技》2021,42(14):289-295
利用形态计量学参数指标,基于相关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常见8种杂粮淀粉粒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杂粮淀粉粒在整体形貌、粒径大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高粱、薏米、小米和荞麦的淀粉粒为多边形,粒径均值分别为18.931、13.499、13.482和7.194 μm;豌豆、绿豆和扁豆淀粉粒为不规则椭圆形,粒径均值为24.008、23.895和21.001 μm;燕麦淀粉粒为半椭圆形,粒径均值为4.861 μm。谷类杂粮的多边形淀粉粒轮廓曲线具有较为明显的折线和锯齿,其小波谱闭合区表现较为复杂;豆类淀粉粒轮廓线具有波动曲线特征,其小波谱闭合区较为规律。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代表粒径均值、粒径标准差、Hu不变矩3、挤压面和Hu不变矩1等特征的因子箭头长度最长,是影响淀粉粒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CCA分析可以为不同淀粉粒的鉴定提供影响因子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以高直链玉米淀粉G50和G70为原料,经酸解、糊化、脱支和重结晶步骤获得III型抗性淀粉,通过退火与压热处理以进一步提升淀粉的抗性比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快速黏度分析等方法,研究淀粉颗粒形貌、结晶结构、热特性及糊化特性,利用Englyst法测试淀粉消化特性。结果表明:高直链玉米淀粉G50和G70酸解后的得率分别为77.9%和84.5%,重结晶后的得率降为54.4%和70.2%。原G50和G70改性后,淀粉颗粒形貌被破坏,形成大小不等、颗粒形貌不规则的团聚体;淀粉结晶型由B+V型转变为A+V型,且结晶度升高;淀粉糊化温度升高,且加热过程中黏度几乎消失。溶解与膨胀特性结果表明,经酸解、糊化、脱支和老化处理后原G50和G70的溶解性显著升高,退火和压热处理后降低了III型抗性淀粉的溶解性和膨胀度。体外消化特性分析表明,改性后的G50和G70具备更强的抗消化性能,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可达80.5%(G70-RS3-压热20%)。本研究的改性处理能有效提高高直链玉米淀粉G50和G70中抗性淀粉含量,同时抗性淀粉含量与结晶度和糊化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淀粉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的可降解生物原料,在食品、药品、纺织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未经改性的原淀粉冷水溶解度和冷糊黏度较低,常需加热成糊才能使用,降低了使用的便捷性.冷水可溶淀粉是一种冷水溶解度和冷糊黏度均有大幅度提高的改性淀粉,根据改性后淀粉是否可以保留颗粒形态,可将冷水可溶淀粉分为预糊化淀粉和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两大...  相似文献   

19.
机械力化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物体在机械力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交叉学科,已成为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且在材料合成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机械力化学的发展历史及产生机理,然后对其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重点分析了淀粉改性中机械力对淀粉的颗粒结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影响及其对淀粉功能特性的影响。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对机械力化学的产生机理及其对材料精细结构和淀粉的颗粒、晶体和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