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真菌毒素是造成粮食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全球粮食安全领域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发展快速、精准、低廉、方便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物传感分析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识别元件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至关重要,是良好分析性能的先决条件。系统梳理近年来主要识别元件类型,对基于识别元件的生物传感分析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综述,并展望其在真菌毒素分析领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真菌毒素检测相关研究和安全监管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真菌毒素分布广、污染重、防控难,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均易污染农产品,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据统计,农产品真菌毒素的污染中超过75%为多种真菌毒素的混合污染,因此建立高灵敏、高通量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成为当今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综述了近5 年真菌毒素多重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免疫层析法、化学比色法、电化学法、化学发光法、荧光法、拉曼光谱法等,分析了这些方法在真菌毒素多重检测中的应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真菌毒素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与焦点之一。真菌毒素是真菌在生长过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其污染范围广泛,尤其易污染谷物类等粮食作物。由于其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特性,易延伸至食物链,对人和动物健康带来严重危险。因此为了降低和控制其危害,首先需要严格检测监测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开发高效、快捷的检测方法与配套产品。相对于色谱及其与质谱联用等具有检测结果准确,前处理复杂,检测成本高,不适于现场、高通量检测等常规实验室分析方法,快速检测具有现场、快速、低成本等优势,已成为实际真菌毒素监控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三年内真菌毒素快速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中真菌毒素污染的有效监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简单、快速且精准的真菌毒素分析是预防真菌毒素污染,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工具。在各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之下,真菌毒素检测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崭新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介绍了小麦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措施,希望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对各项技术措施的含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日后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可以将各项检测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小麦真菌毒素的检测效率及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5.
食品中普遍存在着多种真菌毒素的共同污染,其联合毒性加剧了健康风险,检测单个或者单一种类的真菌毒素已无法满足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快速、高效且同时检测多种类真菌毒素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简述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的特点,从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技术两方面介绍目前监测食品中多种类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免疫亲和柱法以及QuECHERS法等被应用于多种类真菌毒素同时提取、富集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和多级别、高分辨率的质谱联用技术在多组分同时检测和非靶标性真菌毒素鉴定中独具优势。本文可为同时检测食品中多种类型的真菌毒素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成为近年来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免疫分析技术具有检测快速、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环境友好等优点,适合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本文对基于新型标记材料的免疫分析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层析技术、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免疫芯片技术、基于免疫分析的流式微球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应用于粮食产品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系统分析了各种免疫分析技术的优缺点,为免疫分析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保障粮食产品的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果蔬在采摘后的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中易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造成果蔬腐败变质,其中部分产毒真菌在增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真菌毒素,给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对保证果蔬品质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urface-enhancement Raman spectroscopy, SERS)因具有高灵敏性、快速性、无破坏性、不受水分干扰等优点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SERS概况和增强机制,对SERS检测果蔬真菌毒素领域常用的金属溶胶基底和固体复合基底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检测方法、基底制备技术、检测结果和遗留问题为切入点强调了SERS对不同果蔬食品真菌毒素痕量检测的应用,并介绍了SERS在真菌毒素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对现有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旨在为今后SERS应用于真菌毒素检测领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谷物极易受多种真菌毒素的混合污染,而产生相加或协同毒性作用,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快速灵敏、高通量同步检测是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监管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本文对国内外谷物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和同步检测标准与方法(ELISA、免疫层析、分子技术、生物传感、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有标准和主流同步检测方法的特点与适用条件,总结了谷物中多种真菌毒素同步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免疫传感器在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毒素污染是造成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分析检测技术如色谱分析法、免疫化学法等用于真菌毒素检测中具有耗时长、样品前处理繁琐等特点。本文介绍了采用生物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真菌毒素的方法,主要综述了它们在各类粮食、食品等基质中真菌毒素检测的应用现状,并简要分析了该技术存在的不足,对其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饲料或食品中生长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食物链可在人和动物体内不断蓄积,且较难通过代谢排除,给人体和畜牧业构成了较大威胁。因此,真菌毒素的监测成为了预防真菌毒素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研究人员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基于纳米材料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在真菌毒素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适配体与纳米材料联用检测技术更加快捷、方法更加简单、成本更加低廉。因此,本文归纳了近几年有关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方面的文献,分析总结了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用于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研究,以及有关食品安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期望对真菌毒素检测的相关研究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产毒丝状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能诱发人畜各种生理损害,是世界各地食品和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建立高效的真菌毒素分析方法将有效降低真菌毒素的暴露风险,复杂基质中多种真菌毒素的联合提取净化和检测是建立这类分析技术的前提保证。Qu ECh 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 and safe)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回收率高、试剂用量少、安全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可同时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等优点。本文根据Qu ECh ERS前处理技术的特点,结合样品真菌毒素的理化性质和污染特点,对Qu ECh ERS-UPLC-MS/MS技术在真菌毒素分析中的应用做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茶叶由于富含多酚类、儿茶素和多种矿物质等,具有降血脂、抗氧化、减肥、抗菌等多重保健功效而备受欢迎,其质量安全一直广受关注。茶叶在其生产加工和保存过程中有可能被真菌毒素污染,真菌毒素由于对人和动物具有严重的危害(致癌性)更是备受关注。茶叶中毒素残留的高效、高通量检测方法,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本文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综述了茶叶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比较了不同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和优越性,重点综述了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用于茶叶真菌毒素的研究。对不同前处理提取试剂、净化小柱和检测仪器条件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对该方法用于检测不同品种茶叶时,其基质效应对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茶叶中真菌毒素的检测结果。对该方法用于茶叶真菌毒素检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检测茶叶中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和限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色谱法检测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谱法在物质分离和检测方面应用广泛。真菌毒素在低浓度下就有明显毒性,采用色谱法可实现对真菌毒素的分离和微量检测。依据真菌毒素的自身特性采用不同的色谱方法进行检测,但不同的色谱法有不同的应用范围。薄层色谱法用于对真菌毒素的快速定性,气相色谱法需要对真菌毒素衍生化汽化后才可检测,液相色谱法对本身具有或衍生化后具有紫外和荧光吸收的真菌毒素才可检测,对无紫外和荧光吸收的则需质谱检测器。简述了色谱法在真菌毒素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情况,为利用色谱法对真菌素含量测定的实际运用和方法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玉米原粮贸易过程中,真菌毒素快检是主要的卫生指标检测技术之一,但由于真菌毒素在原粮中的污染通常分布极不均匀,造成了检测数据差异大,准确性难于评估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广泛筛查玉米原粮天然真菌毒素污染物,研制满足均匀性、稳定性要求的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质量控制样品。通过组织行业内企业参加原粮检测化验室能力验证活动,评价粮食中真菌毒素快检技术的应用情况。本研究报名参加毒素快检能力验证共153家企业,其中仓储粮库占36%、饲料养殖企业占64%。实验室遍布17个省、市、自治区,均采用食品快速检验技术检测并报送数据。DON及ZEN能力验证稳健CV分别为26%及29%,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原粮毒素快检的实际使用情况,为提升快检技术及实验室原粮检测能力,提供行业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修饰型真菌毒素是重要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具有毒害大、种类多、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差异大等特点。本文介绍了修饰型真菌毒素的形成及种类,分析了该类毒素的毒性特点和规律,探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净化方式和检测技术在多毒素同时检测过程中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对食品中修饰型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毒理学性质、代谢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更好地评估其暴露水平及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茶叶质量安全主要化学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饮料作物,具有独特的香气、药用及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现代工业的迅速 发展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导致茶叶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引起社 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相关文献,从茶叶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两个方面,对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化 学因素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和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对未来的发展 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的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QuEChERS技术在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毒素是丝状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建立食品中多种真菌毒素的高效提取和净化方法,有利于降低真菌毒素的暴露风险,保障食品安全。QuEChERS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回收率高、试剂用量少、安全等优点,可运用于真菌毒素的检测。该文概述了该方法在食品中真菌毒素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根据QuEChERS技术的特点,探讨应用QuEChERS技术对真菌毒素进行预处理过程中,提取、盐析和净化步骤所应用的方法及对真菌毒素提取效率的影响,总结QuEChERS技术在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现阶段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玉米的安全卫生主要受四大方面影响。一是重金属的污染、二是药剂残留、三是苯并芘污染、四是真菌毒素的侵染。在粮库中长期存储的玉米在贮藏期间质的变化可分为内因的陈化与外因的霉变。其中霉变引起的真菌毒素感染是对玉米品质危害最大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霉变后能够产生的四种主要真菌毒素的特点及产生条件。通过减少玉米籽粒的破损、控制水分、分类储存等手段来预防玉米霉菌的生长。通过对霉菌活性的检测、霉菌数量和类群的检测、粮温的检测、粮堆气体成分变化的检测、玉米品质指标的理化及微生物检测等手段来监控和判定玉米品质的变化情形。  相似文献   

19.
茶叶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消费基础,对人体有益作用明显,但生产加工过程中茶园管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流通和储存不当易造成真菌毒素污染,影响茶叶品质及消费者健康。开展茶叶真菌毒素风险评估研究及控制对于促进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通过饮用茶叶摄入真菌毒素健康风险较低。本文综述了茶叶中真菌毒素污染来源、危害、安全限值设置及防控措施,重点对茶叶中真菌毒素检测方法、迁移溶出规律、常用暴露评估方法和风险描述进行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茶叶真菌毒素暴露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对其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茶叶中真菌毒素的评估和污染控制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of foods and feeds are well established and, in many cases, have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Consequently, the techniques for detecting known mycotoxins are quite advanced and range from methods for directly detecting the toxins themselves, based up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xins, to methods for indirectly detecting the toxins, such as immunoassay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recent technolo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detect mycotoxins and, as such, is no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mycotoxin analytical literature. Rather, the intent is to survey the range of technologies from those that are instrument intensive such as modern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to those that require no instrumentation, such as certain immunoassays and biosensors. In particular, mass spectrometric techniques using ambient ionization offer the intriguing possibility of non-destructive sampling and detecti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one such technique, 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DESI), is demonstrated for fumonisin B1 on maize. While methods for detecting mycotoxins are quite advanced, the need remains for assays with increased throughput, for the exploration of novel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for the comprehensive validation of such technologies as they continue to b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