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以姜黄色素为芯材,高粱醇溶蛋白为壁材,卡拉胶自组装,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负载姜黄色素的中空和实心复合纳米颗粒,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消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中空(C-HNP)和实心纳米颗粒(C-SNP)的最佳芯壁比为1∶10,其粒径约为71 nm和135 nm,电位为-37.7 mV和-38.2 mV,包埋率为89.6%和84.1%,负载率为8.01%和7.49%。透射电镜显示两种纳米粒子呈规则的球形形态,C-HNP具有内部中空结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复合颗粒中酰胺峰Ⅰ和Ⅱ均发生蓝移,卡拉胶和姜黄色素一些吸收峰发生相应偏移,说明它们与蛋白质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体外消化模拟实验显示复合纳米颗粒显著地增加了姜黄色素的体外溶解释放率,C-HNP具有更高的控释能力。结果表明,高粱醇溶蛋白是一种适合疏水性分子包埋与控释的生物原材料。 相似文献
2.
3.
4.
5.
6.
为了研究基于天然生物大分子的纳米递送体系在消化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本研究以姜黄素(Curcumin)为芯材,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壁材,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包埋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CZNPs),通过光谱学方法和电子显微镜对CZNPs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中对CZNPs的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姜黄素与Zein的质量比为1:40时,姜黄素的包埋率最高,为99%±1%,制得的CZNPs为球形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18.6±0.7 nm、Zeta电位为19.9±3.79 mV,且颗粒之间出现轻微粘连。在体外模拟胃消化过程中,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CZNPs出现明显聚集,其平均粒径增至8000 nm;且部分Zein发生降解,生成小分子量的氨基酸,同时缓慢释放出姜黄素。在后续的模拟肠消化过程中,CZNPs的聚集程度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减弱,但Zein没有继续降解,姜黄素的释放也没有明显增大。因此,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口服递送体系,可能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口服药物的开发中。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采用反溶剂法制备小麦醇溶蛋白/阿拉伯胶(G/GA)复合胶体颗粒,制备不同浓度(0.5~2.0 wt%)复合胶体颗粒稳定的高内相乳液(HIPE)。复合胶体颗粒及乳液的粒度和性质分析结果显示,复合胶体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3 µm。外观上,随着复合胶体颗粒浓度的增加(1.0~2.0 wt%),乳液的液滴的粒径逐渐减小,液滴之间的排列更紧密,形成更稳定的乳液凝胶。流变学中蛋黄酱的触变恢复率为98.62%,不同复合胶体颗粒浓度HIPE分别为83.69%(0.5 wt%)、88.52%(1.0 wt%)、86.53%(1.5 wt%)和97.17%(2.0 wt%)。摩擦系数上所有样品均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热稳定性检测中,2.0 wt% G/GA稳定的HIPE的微观结构在加热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液滴保持与处理前大小一致的球状,表明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该研究以G/GA复合胶体颗粒稳定的高内相乳液制备植物基蛋黄酱,获得与蛋黄酱性质高度相似且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的HIPE,证明2.0 wt% G/GA稳定的HIPE具备作为植物蛋白基蛋黄酱开发应用的潜力,为替代传统动物蛋白基蛋黄酱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玉米醇溶蛋白与D-木糖在65%(V:V)乙醇溶液中的美拉德反应及所得美拉德反应产物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中的应用。方法将玉米醇溶蛋白与D-木糖在乙醇溶中加热,利用所得产物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并对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当D-木糖与玉米醇溶蛋白混合质量比为2:1、反应体系pH值为13.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反应体系的A290和A420值最大。利用在该条件下得到的美拉德反应产物通过反溶剂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与未经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按照相同方法制备的姜黄素纳米颗粒相比,前者在水中的分散性明显提高,包埋效率和载药量分别显著增加113%和56%,且具有更好的缓释性能和贮藏稳定性。结论美拉德反应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在反溶剂沉淀法纳米颗粒的制备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百里香酚作为天然防腐剂,其绿色、安全、高效,但其生物利用率较低。本实验以反溶剂法构建负载百里香酚的小麦醇溶蛋白-阿拉伯胶复合纳米颗粒,探究小麦醇溶蛋白储备液浓度、搅拌速度、pH值及盐离子浓度对小麦醇溶蛋白-阿拉伯胶复合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小麦醇溶蛋白储备液浓度在6%、搅拌速度在800 r/min时所得复合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复合纳米颗粒大小为223.6 nm,多分散指数为0.35,电位为-29.8 mV;而当pH=3~9、盐离子浓度小于30 mmol/L时,复合纳米颗粒稳定,体系澄清且无沉淀,且颗粒呈现纳米级。该结果表明小麦醇溶蛋白和阿拉伯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力相结合,其产生的电荷屏蔽效应还能够抵御一定浓度的盐离子。此外,当纳米颗粒∶生育酚=5∶1时,包封率达到85.7%。负载百里香酚的小麦醇溶蛋白纳米颗粒在结合了阿拉伯胶之后其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了提高辅酶Q10的亲水性,采用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辅酶Q10微粒。考察药物质量浓度、体系温度、搅拌速率及搅拌时间等因素对辅酶Q10微粒平均粒径的影响,优化辅酶Q10微粒制备的工艺条件。实验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方法对辅酶Q10原药及辅酶Q10微粒的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工艺条件,可以控制微粒的粒径尺寸。优化获得的工艺条件为:药物质量浓度50mg/mL、溶剂与反溶剂体积比1:6、体系温度4℃、搅拌速率4000r/min、搅拌时间10min。按此工艺,可以制备得到平均粒径为1.84μm的微细颗粒。表征结果显示,辅酶Q10微粒的化学结构与原药相比未发生变化,但熔点及分解温度均降低,晶体衍射峰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静电结合形成可溶性明胶-壳聚糖复合物,以此为载体经自组装制备丁香酚纳米胶囊。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壳聚糖质量浓度、明胶质量浓度、交联时间、转速、丁香酚质量浓度对其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对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丁香酚纳米胶囊进行性能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丁香酚纳米胶囊的最优工艺为壳聚糖质量浓度2?mg/mL、明胶质量浓度2?mg/mL、丁香酚质量浓度5?mg/mL、转速800?r/min、交联时间30?min,该条件下丁香酚纳米胶囊平均粒径为229.09?nm,包封率为50.69%;透射电镜图表明胶囊呈规则圆形,分布均匀;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红外光谱表明丁香酚与明胶以氢键和疏水作用力相互作用;体外释放实验证明丁香酚纳米胶囊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该制备工艺简便、绿色、温和,可扩大丁香酚使用范围,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酚类的纳米包封体系在食品防腐剂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为了研究新型的可食性抗菌包装材料,以明胶、甘油、不同浓度的抗菌肽为抗菌剂制备了抗菌肽-明胶复合膜。以光学性能等指标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复合膜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了抗菌肽的明胶复合膜在250~300 nm波长范围内吸收显著提高,抗菌肽的添加使膜的颜色偏黄,机械性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如50 mg/mL的抗菌肽添加量使水蒸气透过率具有一定程度降低(与纯明胶相比降低了17.30%),膜的抗拉强度(TS)和断裂伸长率(EAB)与纯明胶膜相比,分别增加了11.40%和42.90%)。当抗菌肽的添加量为50 mg/mL时,薄膜抗菌能力最为显著(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60 mm和12.30 mm)。FT-IR和SEM显示复合膜有良好的相容性。DSC数据显示抗菌肽对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9.
响应面法优化松多酚微粒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聚电解质自组装原理,利用黑木耳多糖酸性片段(acidic polysaccharide fragments from Auricularia auricula,AAP)和多聚赖氨酸(polylysine,PLL)将松多酚(pine polyphenols from Pinus koraiensis,PPH)包裹为微粒以防止胃环境对多酚类化合物结构的破坏,并且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通过分析AAP、PLL和PPH的质量浓度3 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PPH微粒包埋率的影响,建立该工艺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优化后PPH微粒的形貌,并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检测多酚释放率。结果显示响应面回归方程拟合性良好,AAP、PLL和PPH的质量浓度对响应值均有显著影响。在AAP质量浓度为900 μg/mL、PPH质量浓度为110 μg/mL以及PLL质量浓度为30 μg/mL的条件下,PPH微粒的包埋率为(86.57±1.07)%,载药量为(24.03±0.81)%。扫描电镜观察表明PPH微粒的直径为200~500 nm,其在模拟胃环境中释放缓慢而在模拟肠道环境中释放迅速。本研究中PPH微粒包埋率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相比,相对误差较低,说明本研究方法是一种适合PPH微粒制备的方法,并且优化后的PPH微粒可以降低胃环境对PPH的降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