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桂叶油热解产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C/MS法分析了在250、300、400、500、600、700、800和900℃下桂叶油的热解产物,并用归一化法进行了定量。结果表明:①桂叶油在250℃以下不热解,丁香酚、β-石竹烯和乙酰丁香酚是桂叶油的主要致香成分;②600℃以下桂叶油主要释放出丁香酚和乙酰丁香酚等52种化合物;③700℃以上桂叶油不释放致香物质,而释放芳烃和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且其种类及相对含量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④桂叶油的热解产物可能主要是丁香酚裂解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3.
4.
5.
从化学组成角度探讨了一级大豆油的化学组分对其低温表现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脂肪酸组成与低温表现的相关性,考察了不同工段的油品以及不同白土添加量所得油品的低温表现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油脂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凝固时间呈明显的负相关;随着加工工序的进行,从毛油到成品油,油品的低温表现逐渐下降;随着白土添加量的增大,所得油品越易凝固. 相似文献
6.
利用热重分析仪在不同升温速率(10、20、30℃/min)和一定氮气(20 mL/min)条件下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热解过程主要分为低沸点组分挥发,各种脂肪酸甲酯的快速挥发和热解以及残留物缓慢分解失重三个阶段;升温速率增加使各个阶段的起始和终止温度均向高温区轻微移动,使热解失重率略微降低。动力学分析表明: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反应可用三个0.5级反应来描述,根据模型计算的活化能为10.10~85.73 kJ/mol,频率因子为1.82×10-3~1.45×108 min-1。 相似文献
7.
黑液木质素主要以生物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固体残渣形式存在,是一种潜在的生产高价值化学品的原料。本研究采用异核单量子相干核磁共振技术(HSQC-NMR)表征了竹浆黑液木质素和热解重油,并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黑液木质素在600℃高温条件下热解油组分的分子尺寸。结果表明,竹浆黑液木质素由G型、S型和H型木质素单元构成,热解油的主要组分为酚类、酮类、醇类和醚类化合物。热解油小分子组分的y维度与动力学直径主要集中在6.5~8.4Å区域。根据量子化学计算结果,木质素催化热解制备高品质液体燃料可选用孔径尺寸在6.5~8.4Å的分子筛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树皮热解油-酚醛树脂胶的固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差热分析(DTA)研究快速热解油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固化特性,结果表明:快速热解油与酚醛(PF)树脂在140℃左右都有一个放热峰,快速热解油的放热峰其峰强度仅为PF树脂的1/3。改性PF树脂在快速热解油替代率为40%以下时,出现单一放热峰,50%时出现两个放热峰;快速热解油替代率从20%提高到40%,放热峰逐渐向较低的温度移动;快速热解油改性后的PF树脂凝胶温度、固化温度和后处理温度都低于纯PF树脂。 相似文献
9.
叶黄素的热解产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叶黄素对卷烟燃吸品质的影响,分别在300、600、900℃和氮气、10%氧气 90%氮气、大气环境中进行了叶黄素热解试验,热解产物经固相微萃取后进行GC/MS分析,并用叶黄素进行了卷烟加香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所试验的温度和氛围中,叶黄素的裂解产物主要是甲苯、对-二甲苯、1,2-二氢-1,1,6-三甲基-萘和2,7-二甲基萘等,另外还有少量的氧化异佛尔酮、巨豆三烯酮、醛和烯烃类物质等;②叶黄素裂解产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都随着裂解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裂解氛围则影响不大;③添加叶黄素的卷烟烟气香气略增加,但其杂气、刺激性都明显增大,余味变差。因此,添加叶黄素不利于卷烟抽吸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快速制备环氧大豆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氧大豆油是大豆油与氧化剂作用得到的一种产物。制备环氧油的关键是在要求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通过L9(3^4)正交试验,采用预先制备过氧酸工艺,对投料比例和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使环氧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并且讨论了采用本工艺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其它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菜籽油脂肪酸组成特征指标及大豆油掺伪后不合格判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2011年至2013年全国592份油菜籽样品和我站近年来检测菜籽油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当菜籽油中掺入不同比列的大豆油时,采用气相色谱法与植物油油脂定性试验进行检测,比较气相色谱组分分析法与油脂定性试验的化学法的差异性,并对是否符合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判定。结果表明:从油菜籽提油脂肪酸组成数据分析得到:特征1:芥酸(C22∶1)与油酸(C18∶1)含量线性相关程度极高,用C22∶1对C18∶1作图得到两者线性方程Y=-1.112 02X+64.536 83,相关系数为R=-0.988 1,P0.001,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特征2:92.39%菜籽油的棕榈酸(C16∶0)值不超过4.5%。特征3:99.06%正常菜籽油的亚油酸(C18∶2)范围在11.8%~20.3%。可利用这3项特征指标对菜籽油脂肪酸组成是否合格进行综合判定,较GB/T 5539—2008 4.7和GB/T 1536—2004判定方法,能有效降低掺伪检出限。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s of 1.0%, 2.5%, and 5.0% purified soybean oil and thermally oxidized soybean oil on the stability of 100 ppm β-carotene as a fat-soluble vitamin A and singlet oxygen quencher in isooctane have been studied. The samples were stored under 1000, 2000, or 4000 lx at 20 °C for 2 days and at 50 °C for 16 days in the dark. The β-carotene was determin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 centrifugation and filtration of vegetable mixture, during sample preparation for β-carotene analysis by HPLC, decrease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rom 4.13% to 1.02%. The purified soybean oil and thermally oxidized soybean oil stabilized β-carotene in isooctane under light and in the dark at α = 0.05. The losses of β-carotene, with 1.0% purified oil, 1.0% thermally oxidized oil and without any oil during 48 h under light, were 11.2%, 80%, and 100%, respectively. 100 ppm TBHQ had a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β-carotene in isooctane at α = 0.05. The β-carotene stability decreased as the light intensity increased from 1000 to 2000 or 4000 lx at α = 0.05. The stability of vitamins in fruit and vegetable drinks enriched with fat-soluble vitamins and antioxidants during storage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by adding approximately 1.0% high quality non-oxidized soybean oil.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检测小麦胚芽油、大豆油和大蒜油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和含量。方法采用乙醇氢氧化钾-甲基叔丁基醚溶液水浴上皂化,异辛烷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植物甾醇的分析方法。结果植物甾醇各组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相关系数为0.9997~0.9999,平均回收率在96.8%~101.3%,相对标准偏差在0.4~1.0%之间。结论小麦胚芽油、大豆油和大蒜油中植物甾醇主要由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组成,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且小麦胚芽油中植物甾醇的总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通过对原料大豆及其加工、储运过程中的生物及化学危害分析,找出了危害大豆油食用安全的主要原因。在原料大豆储运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大豆在安全水分(13.5%)以下;在大豆油的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溶剂残留和防止大豆油的氧化酸败,这样可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保证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体超强酸催化大豆油和大豆油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和酯交换制备单甘酯,通过二级分子蒸馏纯化单甘酯。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最佳条件为:大豆油30.0 g,大豆油脂肪酸20.0 g,反应温度200℃,固体超强酸催化剂添加量0.26%(占大豆油和大豆油脂肪酸质量),甘油添加量12.66 g和反应时间4.81 h。在最佳条件下,反应得到的甘油酯混合物中,单甘酯含量达到69.82%。甘油酯混合物在Ⅰ级135℃分子蒸馏除去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在Ⅱ级185℃分子蒸馏蒸出单甘酯,得到产品中单甘酯含量为96.54%。 相似文献